..续本文上一页又如阵中,先必励力令剑不失,设有所失无间急取,是因实畏所杀,非仅空言故。
他再强调一下,前面说的临阵斗剑的时候,必须要努力,剑不要给它失掉。这个握剑呢,会武的大概会知道,我们也听说一点的。这个剑不能拿得太紧,太紧了打的时候手会痛。太松了,人家敲你一下,两个剑一碰上你会掉。所以说拿剑的一个手要一定的技巧的。你拿得太松了呢,人家“啪”一下打过来,你一顶的话就顶到地下去了,那么要跌下去了。“先必励力”,要努力,第一个剑不要给它掉下去,就是拿的时候不松不紧的。否则的话,“设有所失”,假使万一掉在地下了,“无间急取”,那就马上把它取起来。“是因实畏所杀”,这个不是说个空话了,因为这个剑失掉了之后,对方的剑不客气地把你刺死的嘛。这不是一句空话,是实际的一个生亡之关键的时候嘛。
诸修道者,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,设有所失无间能修者,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,为罪染着堕恶趣果,非虚言故。
“诸修道者”,同样,修道的人。“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”,我们开始的时候就要修正念,不要失落这个正念,正念不能忘失嘛。要“明记取舍”:记住哪些该做,那些不该做的。都要记住,这个念头不要失掉。“设有所失”,万一失了念怎么办呢?“无间能修者,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,为罪染着堕恶趣果,非虚言故”,万一失掉之后,“无间能修”,马上提起正念来了,再修下去。这个什么原因呢?也是因为恐怕失了正念之后,就会造罪。造了罪之后就到恶趣受苦。并不是说一个空话,是实际的苦在后头要受的。这个和打仗一样了,你不拾剑的话,马上把你刺死的。你正念失掉之后,不马上提起来的话,就会起烦恼造罪,堕恶趣的,不是说空话的,不是一句话说说算数的。
能生此心,尤以修习业果为要,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,则为断绝道中精髓,聪睿所爱功德之本。
要这个正念呢,最重要的还是业果。这个阿底峡尊者开始是皈依喇嘛,后来是业果喇嘛。为什么?业果极重要。他再再地说业果的重要性。就是说我们正念,第一个业果不要错,一错就下恶道。这个业果一点也不能错,修习业果最重要。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教授。假使我们不知道这是甚深的教授,认为是很肤浅,那么你“断绝道中精髓”,修道的精髓、扼要、心要断掉了。“聪睿所爱”,有智慧的人所喜爱的功德的根本也就没有了。所以说这个修业果呢,是取舍的正念呢,是极重要的。
若尔何须于微小罪见大怖畏,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?
好,你这个道理讲得很好。他又提一个问题了:“照你这么说,那么正念是重要的,但是小小的罪要看得大恐怖,马上要灭除,不给它相续,这个有什么道理呢?”小罪感的果也小嘛,你何必那么着急呢?正念失掉了会造大罪,那是要无间拾取嘛。小小的罪,你大惊小怪地见大怖畏了,马上把它灭除了,不给它相续了,这又什么道理呢?
答:譬如毒箭略伤于身,以此不久毒遍全身,故当速割。
这个有道理的。他说假使说箭头上带毒的,你只要皮破了,碰到血了。“以此不久”,这个毒跟了血跑了。“毒遍全身”,就全身布满了,不可救了。“故当速割”,马上把中了箭的这块肉割掉,不给毒散布全身去。所以说“小罪极大怖畏”,马上要把它灭除。
记得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,割草,我们是每年春夏秋三季,每天都在山上割的。割草的时候,有一个戒兄,他割草的时候一条蛇把他脚咬了一下,他就很果断,马上把咬的那个脚趾呢,用割草的刀把它割开,把肉刮破,拼命挤,把血挤了很多出来,把毒排了。毒蛇的毒是牙齿嘛,牙齿附在这个皮肉里边它是不拿回去了,就丢在里边,那就是最毒的东西。一定要把那个有牙齿的毒割掉的,割掉它,毒气就没有了。所以那时他自己处理得快,回来就没有事。后来在清凉桥修观堂的时候,工人碰到一条红的蛇,也是他脚上咬了一口。他是不懂,咬了一口,很快那个腿就黑了。从下边小腿黑,黑到大腿,再黑上去黑到心就完了。马上抢救,总算保下来了。但是看到很害怕,整个的腿全部发黑了颜色。这个毒是很厉害的。一进全身的话,一进心脏好了,就救不了了。所以说要赶快地割除,就在那个入口的地方把那个毒割掉。
如是恶行略伤心时,若舍不顾速遍全心,实非微小速能广大,故于最初须灭令不生,设已生起无间应断。
所以同样的,我们修行的人,假使碰到一些恶行,把我们的心损坏了。就是说我们心里边接受一些恶的事件,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样呢?马上要舍掉。不舍的话,这个毒遍全身,不可救了。“实非微小”,这个虽然伤了一点点,好象进了一点毒,但是这个毒不消的话,全身都会散布到。整个的心受毒害,那就不可救了。“实非微小速能广大”,并不是说开头是一点点小的不在乎,它很快就扩大了。所以最初呢,第一个,恶不要进来;万一进来了,生起了,马上要断掉。就像割蛇咬的伤口一样,把肉都割掉它,不要它了。你这个姑息一下,那就是全身遍了毒之后就死掉了。修行的人,死不是色身死掉了,法身慧命死掉了,那就完了,不能修了。
如云:「如毒依于血,速能遍全身,如是罪得便,亦能遍全心。」
好象说毒只要身上破了一点血好了,它跟了这个血跑,全身毒就布满了。我们心里边如果“罪得便”,对小小的罪不在乎,不去管它,那么整个的心全部染污了,那就不可救了。就像毒遍全身一样,这值得提高警惕,开始总自己看不到。
若尔欲胜烦恼阵者,云何依止念正知耶。
我们讲到这里呢,就要问了,我们和跟烦恼打仗的时候,怎么依靠正知正念来取胜呢?
如云:「如执满钵油,执剑住其后,溢则畏其杀,禁者如是励。」
“如云”,这也是《入行论》的,后头基本上都引出来了,因为讲得极好。“如执满钵油,执剑住其后,溢则畏其杀,禁者如是励”,那就是说我们和烦恼打仗,怎样子修正知正念?他这里呢,《入行论》就说了一个比喻。
谓应如是策励,广如迦旃延那因缘,应当了知。
这是一个公案。有一次一个国王,他要请佛去应供。他是很诚心诚意,说佛一定要来,实在佛没有工夫要派个大弟子来。那时佛不能抽身,就派迦旃延那去。迦旃延那带了一队的阿罗汉、大比丘去了,到国王的皇宫去了。这个国王很欢喜,派了很多乐队,歌舞伎乐,宫娥彩女一路地迎接。一路迎接他们就一路进去了,进去之后坐定了。国王就很高兴了,弄了这么样的仪仗队来欢迎了。他们――迦旃延那一定很高兴了。他说:“你看到路上一路的歌舞伎乐看了没有?”迦旃延那说:“没有。”国王很气,我这么隆重地接待你,你说没有,好象是看不起我啊?迦旃延那讲道理,国王还接受不了。迦旃延那说:“呵,你不相信呵,可以实地试验。”他说:“你国王的监狱里面有没有死罪的犯人?”就是判死刑的犯人有没有?“当然有了。”他说:“你提一个出来。”提出来就是叫他拿一个钵,摆满了油,满到口的。后边侩子手拿了刀跟着他后头,跟他说:“你在王宫里走一圈。走一圈你如果钵里的油一点也不泼出来,不倒出来的话,免罪,放了你。如果说你滴一滴油出来,当下侩子手就给你杀掉。”那么这样子,迦旃延那就叫国王同样的,王宫周围歌舞伎乐,音乐、宫娥彩女都是布满的,一路都是。那么这个犯人呢,拿个钵,后边呢两个侩子手拿了刀跟着他。那么这个犯人呢,看到侩子手拿着刀呢,吓也吓死了。只拿一个钵呢,一心把这个钵捧好,不要给它掉一点油出来。那么走了一圈,后来到了国王那里了。迦旃延那就叫国王问他看到什么。国王就问他了:“你看到什么?一路上。”他说:“我什么也没有看到,我只拿个钵,这个钵晃一滴油出来,我这个头就没有了,我啥都不晓得了,我只晓得拿个钵了。”那么迦旃延那就说:“你看嘛,我们也是这样子呵。”就是说我们比丘修正知正念,只顾着我们心的正念不要失掉,你外边的东西根本不管了。“呵”,国王才知道,开悟了:“这个比丘了不得,就是有这么的功夫。”这个就是我们的修正知正念呢,要这样子修,这样才起效果。你不要说边看戏,边“嗡嘛呢叭弥吽”,你这个在念啥,你这个正念呢?没啥效果了。
如是策励之时,总诸恶行,特见睡等懈怠之因现在前者,应不忍受迎面遏止。
我们策励精进,一切恶行,正知正念提起,不给它起来。而最重要的,睡眠等等懈怠的因,前面讲过的,懈怠的因,睡眠这些因等等,这些现前的时候,那一定不能容忍,马上把它遏止。因为睡眠昏沉一来,糊涂了,正念就失掉了,这是最危险的。失正念就是昏沉,如果说修行的时候进入迷迷糊糊的话,正念早就不知道了,你怎么打胜仗呢?早就烦恼的剑把你刺死了。所以说,宗大师的《广论》从一开头到后来的毗钵舍那、奢摩他,讲得很多,你要修行不能昏昏沉沉的,乃至一点点沉没都不应有。沉没不是昏沉,很细的,就是没有劲的,力量不够,很明确,境也很清楚,就是力不够。这样子都不行的,何况你什么都不知道了,所以说马上遏止,不能忍受的。这个是正知正念失掉最容易的。
如云:「如蛇入怀中,故应急起立,如是睡懈生,皆应速遏止。」
我们普通的人,如果蛇跑到你肚子里来了,那你赶快站起来,把它抖掉,你再不站起来它咬你了。那天我们不是上殿,有一个人,有条蜈蚣爬上来了,赶快站起来,这个你不要叫他的,他自己害怕了,就站起来了。蜈蚣咬一口,也有毒,比蛇好一点,也不好嘛。那你赶快站起来了,你不能呆那里了,糊里糊涂了。“如是睡懈生”,那么同样的,我们修行的人,如果睡眠、昏沉、懈怠生起来之后,赶紧跟毒蛇来一样,赶紧站起来。不能容忍它的,一容忍它,正念失掉了,罪生起来了,下恶道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