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然一方面是得了點利,就是把煩惱消滅了一部分,但是其他的煩惱攻你的時候,又把你的善法劫奪了很多去,或者心裏起一個大罪。“損利平均”,損也有,利也有,這樣子做法,“善行極難生故”,要修善行就不容易生起來了,很困難了。下邊宗大師很慈悲,很具體的例給我們舉出來了。
喻如欲修法者。
我們修法的人呢:
覺以先知爲要,唯于了解執爲堅實極力尋求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,若不防慎諸余煩惱,即于爾時染多惡行,致令身心極不調順。
這裏就說,他說有的人――修行的人感到“先知爲要”,學習佛法,知道道理是重要的。他這樣子呢,“唯于了解執爲堅實極力尋求”,那麼先要知道嘛,就要了解了。那麼認爲了解佛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,他就拼命去追求了,專門求法去了。“此以多聞”,那麼追求了解麼就要去求多聞,多聞呢有什麼好處?“雖能除遣無知之愚”,愚癡的一個煩惱滅掉了。懂了很多東西呢,不會愚癡了嘛。“若不防慎諸余煩惱”,但是你只對治愚癡的無知的煩惱業,其它的煩惱不防它的話。“即于爾時”,就在這個時候,做了很多的壞事,“身心極不調順”。
這個我們這裏有嘛,很現實的。曆來的學法的人都有這個感覺:他認爲學法最重要,其他事情是一個障礙,最好全部投了學法去。事情也不要幹,經也不要念,一天到晚看書。固然你多看書,懂一些道理,無知的愚去掉了,但是事情不幹了。甚至事情很多,起煩惱了。那麼這個時候呢,造了很多的罪。“身心極不調順”,那麼弄得這樣子呢,因爲你對其他的煩惱不防慎呢,其它煩惱來了之後,使你身心不安了,要麼睡不著了,要麼是搖頭了,這都來了。這個就是說單顧到一邊,是不夠的,兩邊都要顧。我們就是說的,前面一開始就有了,要學開廣大智慧,先要有廣大的福德資糧。你沒有福德資糧,單是拿一本書,智慧開不了的。最多開出來是狂慧,錯誤的智慧,是帶了我執的智慧,那就是不是真的智慧,沒有用。所以說“身心極不調順”,這是自己造出來的。
又如念雲。
有的人他這樣想了,這是另一個極端。
調伏身心要于多聞,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,不聞不學正法,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,亦極愚蒙,則亦恒爲衆罪侵害。
有的人又這麼想,調伏身心要修行,調伏身心就是戒定,調伏我們的身心。“要于多聞”,比多聞還要重要一些,那麼就是說另一個極端,多聞是不重要的,還是要修行爲要,這是老修行。他說不要多聞的,好好修就對了。這樣子“專重其修不防愚敵”,他這個愚癡的敵人不去防它,隨它去嘛。不求多聞,“不聞不學正法”,正法也不學也不聞,這些一些叢林裏的老修行都這樣子,他學法不大學的。他一天到晚坐禅、修定、參禅、念佛,很用功,但是正法不學。“即自所受”,那麼其它的不說了,最起碼的,你自己受的戒,菩薩戒,“進止之處,亦極愚蒙”,菩薩戒怎麼取舍,什麼時候要怎麼做,什麼時候要開,什麼時候要遮,這些都不知道。“愚蒙”,就不了解了,這樣産生很多的罪,戒都持不好了,其它的不要說了。那麼你這樣子不學也不行。
所以說宗大師的教從頭到底都是這樣子的,學修並進的,就在學的時候就是修。修的時候不能離開我們的學。比如說念誦就是修。我們的《上師供》在“時輪金剛”裏邊,就把菩提道次第總的修一遍。在《上師供》的最後一個頌,又是把菩提道次第修一遍。《五字真言》也是修菩提道次第。裏邊還有什麼《入中論》、《現觀》,這些大論都在裏頭。如果你這個不修,單是學了,你懂了很多,不串習,力量從何而起呢?我們說多聞之後要多思惟,多串習。多串習,就在念誦裏邊。離開念誦你怎麼多串習呢?念誦的時候還有加持,供品什麼東西,都現成的擺好的,這個加持力極大。自己房間裏,想想,想想打瞌睡了,就完了,也沒人管嘛。所以說,這個不能偏一邊。
又如臨陣手劍失落,恐被他殺,無間拾取。
又打個比喻,“臨陣”,兩個人交鋒的時候,兩個拿劍交鋒的時候,如果你手中的劍掉下去了,掉掉了,那你危險了。你是空手了,“恐被他殺”,那麼他的劍來了,絕對死掉了。那就怎麼辦?“無間拾取”,馬上就把劍拾起來了。這個我們就想起以前小孩子的時候,看這個《王子複仇記》,他的那個要害他的那個人,交鋒的時候,劍掉在地下了,那就給他刺了一刀嘛。刺了一刀就換了一把劍再打,那個毒劍,王子拿到了,那個敵人就嚇死了。這個就是說在交鋒的時候,不可避免兩個劍碰到的時候,太猛了會掉到地下。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?馬上把劍拾起來。你再慢一點的話,他劍來了,你就死了。所以說“無間拾取”。
如是與煩惱鬥時,若失明記取舍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,恐墮惡趣,亦須無間依止正念。
同樣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,假使說你這個寶劍掉了,什麼寶劍呢?正念。失掉“明記取舍進止”,我們要記住,哪些該取的,哪些該舍的?這個進止嘛:取的就是進;舍的就是止。這些取舍進止的所緣行相,如果忘掉了,這個憶念的劍――就是正念,如果失掉了,那就危險了,失念了。失了念的話,就會犯罪。一犯罪之後,惡道去了。那麼這是很危險了,正念馬上要把它提起來了。提正念呢,就像我們打仗的時候,劍掉了地下一樣,趕緊地把正念提起來,把劍拾起來。如果不拾起來的話,煩惱給你一攻擊,你就死掉了,就是墮惡趣了。所以說呢,無間地依止正念,這個劍馬上要拾起來一樣的。
如雲:「臨陣劍失落,畏怖速拾取,如是落念劍,畏地獄速取。」
這個道理書上就有。“臨陣”就是打比喻,假使兩個人臨陣交鋒的時候,鬥劍的時候,偶爾一不注意,劍失落了,那麼怖畏人家把你打死了。劍來了你手無寸鐵你怎麼抵抗呢?害怕對方把你殺死的話,趕快地把劍拾起來。那麼這是必然的,否則的話你必敗了。這個我們修行一樣的,“如是落念劍”,假使我們正念這把寶劍失掉了,就是忘念,失去正念了。“畏地獄速取”,你失了正念就是做錯事了,做錯事地獄苦就會來了。你恐怕地獄的苦要受的話,不想受呢,那趕快把這個正念提起來嘛。所以說,我們修行正知正念不放逸,不能失掉的,隨時隨地要提起正念。這個正念要無錯的正念,錯誤的正念不是正念,是妄念,所以說學法是很重要。既要記住,還要沒有錯。要抉擇明辨,不要錯的。搞錯了就糟糕了。
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爲重要。
龍樹菩薩同樣說這個正念極重要的。
如雲:「大王佛善說,念身爲共道,故應勤守念,失念壞諸法。」
“如雲”,這是《親友書》裏邊的話。“大王”,《親友書》是龍樹菩薩寫給一個他的親戚,作國王的,是勸解他的一篇文章。他就勸解他的親戚呢,他說:“大王,佛是這樣善巧地和我們說的。”佛是很好地和我們那樣說,說什麼呢?“念身爲共道,故應勤守念,失念壞諸法。”
這個《親友書》 我們中國義淨叁藏翻過,他翻的文是這樣子的:“于身住身念”,這個念身,我們開始就不敢肯定了,他這個原文是“于身住身念”,那就是身念處。“茲路善修常”,這個解脫的路要好好修,恒常地修。“如其虧正念,諸法盡淪亡”,假使正念虧了,就是喪失了,一切善法就都沒有了,都失掉了。
這個裏邊就是說,“念身爲共道”,身念處,觀身不淨,觀這個叁十六物等等,這個是解脫的共同的道路,也是唯一的道路,必經的道路。要求解脫,一定要從身念處下手。“故應勤守念”,所以說正念呢,我們說一定要應勤,努力地、經常地守護正念。那麼開始從身念處下手,前面我們講過的,常住正知嘛,不管行住坐臥,對于身口意,都以身業來防止不做壞事。這個要“應勤守念”,使正念經常守住。“失念壞諸法”,假使正念失掉了,那麼一切善法都壞掉了。就是正念很重要。
又所念境先以慧別,次乃念取,以念無擇境力故。
這裏說了,你的正念先要智慧去揀別一下。“次乃念取”,然後去念。因爲這個到底是正念,還不是正念,沒有智慧揀別的話,你還搞錯了。不是正的把它當正的,是正的你當錯的,那就糟糕了,顛倒了。那麼這個智慧很重要,一定要是真正的智慧去揀別,再把這個念把它舉起來。因爲什麼原因呢?念沒有擇境力故。這個境到底是正的,是對的,是錯的,念本身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擇別的,只有靠智慧的。所以說我們提起正念呢,先要智慧去簡別一下:是正念,提起來;不是正念,放下。
慧須分別何法者,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,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舍。
“慧須分別何法者”,慧怎麼分別呢?“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,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舍”,那麼慧怎麼去簡別呢?所有的經裏邊所說的一切,哪些是該進的――要做的,哪些該止的,要搞清楚。不要模糊了,搞模糊了正念就不是正念了。尤其是受的菩薩戒,該取的,該舍的,菩薩戒裏該做的,該不能做的,都要清清楚楚,要慧嘛。以慧簡別之後該做的,記住,那就做。該舍的,記住就要舍。所以說慧在前嘛,然後正念才起作用。
若能于彼住念正知,其所修法乃能圓滿,若唯于住心所緣修念正知,全無所益。
假使這樣子做了,就是像前面說的,經裏面說的該進該止的地方,自己受的律儀,哪些該取,哪些該舍,能夠這樣子“住念正知”,那麼你修的法決定圓滿。“若唯于住心所緣修念正知”,這是支那堪布這一類的,把這個止在心裏邊,其它的法不去管它了。把心住在裏邊,提起念,正知,就是說提起念頭,要緣在心裏邊,不要緣其它的。這樣子修正念的話,“全無所益”,毫無好處,一無是處。就是支那堪布這一類,只住心好了,其他的法不要去分別了,把心管到就對了,這樣子“全無所益”,沒有好處的。
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