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5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候要具足六種殊勝。這個要記住,並不是說,你不努力,那就不能具足的。第一個,具足六個殊勝及六波羅蜜多,修一度的時候要具足六度,那麼前面也講過的,這裏就舉一個例,精進度的時候怎麼布施呢?“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”,自己精進,也教他精進,這就是布施。那麼其它的呢,前面一樣的就不說了。

  

  卯五 此等攝義

  

  第五此等攝義。

  這是最後總結,精進度總攝的話。

  

  應當隨念,發菩提心爲諸行依而勤修習,則于精進爲欲安立諸有情故,策發修學漸令增長。

  “應當隨念,發菩提心爲諸行依而勤修習”,我們修六度,精進度是六度之一。根本的依,發菩提心,而精進地努力地修行。“則于精進爲欲安立諸有情故,策發修學漸令增長”,依靠菩提心來修的,這個六度嘛是以菩提心爲根本了。精進是安立一切有情成佛,離苦嘛,所以說“策發修學”,不斷地增長。那麼還有我們的趣向呢。

  

  次于大地所發精進修爲願境,于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,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。

  “次于大地所發精進修爲願境”,這個地上菩薩的精進,是我們將來要達到的發願的一個境界,就是我們將來要達到這個高度。“于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”,那麼高的我們做不起,初發業的開始學的精進,要隨自己力量,該做的要努力去做。“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”,尤其要注意,斷除精進的“不共所治”,精進跟其它的法不同的障礙品就是怯弱,這個一定要對治掉。

  

  又于所得菩提及爲一切有情與樂拔苦,經極長時,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,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。

  對一切有情要修菩提,爲一切有情要使他們與樂拔苦,要經很長的時間,積聚無量的資糧,修無量的難行,要發精進勇猛,這個铠甲要挂起來,就是前面說的四無量嘛。

  

  《妙手問經》說:「若略發此廣大意樂,即已積集廣大資糧。」

  《妙手問經》說,你只要稍稍地發這個廣大意樂的話,你的廣大的福得資糧已經積的很多了。前面說的佛果是無量,要難行,但是我們四個無量,這樣積聚的資糧就很大。佛果雖然無量,但是可以達得到,可以證得到,因爲我們的資糧也無量。

  

  故當勤學。

  所以說要好好地學。

  

  若不學者,不能增長種性堪能,恒爲衆多惡行染著,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。

  就是說現在要好好學了,現在不學的話,我們菩薩的種性,堪能性就不能增長,甚至于退墮。那麼就要做很多壞事,“恒爲衆多惡行染著”,你不精進的話就會造惡。這個這樣子的話,“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”,因爲等流果嘛,這輩子不好好修,下輩子也不會好好學的。

  

  如是知已,雖尚未能如實修學,然心亦應趣向彼品,隨力隨能發勤精進,如《妙手問經》說,則于余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,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。

  “如是知已,雖尚未能如實修學,然心亦應趣向彼品,隨力隨能發勤精進”,這樣子道理懂了,雖然我們現在還是起步很低,這樣子如實地修學是做不到了,但是心裏邊要趣向,將來要這麼做。現在能做到的,“隨力隨能”要做。不能說我現在還早,做不到,你該不做了,不行。能做到的做起來,做不到的發願將來要做。那麼這樣的話,“如《妙手問經》說,則于余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,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”,這樣做話,將來只要小小地下點功夫,毫無困難,可以很快地圓滿精進波羅蜜多,再也不要努力了。這輩子不努力呢,下輩子也困難,所以說呢我們現在不要說起步低了,做不起,能做的還是要做起來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第九十一講

  

  上一次我們講了精進的四個勝緣。第一個是勝解力,要發起意樂心,沒有意樂心,什麼事情幹不成的,那麼第一個意樂心生起。第二個堅固力,發起之後要不退,中間不能退下去,要麼開始的時候要好好考慮,能幹的就幹,不能幹的甯可暫時不要幹,幹了之後就不能退。第叁個歡喜力,不但不退,而且是沒有飽足,很高興地去幹,這個就是說把事情呢,不但是不感到艱難困苦,而像小孩子玩一樣地,沒有厭足地歡喜地幹下去。最後止息力,在實在不行的時候,爲了以後的努力精進,要暫時地休息一下,不要一味地蠻幹。這個四個力具足的話,精進就可以很圓滿地成功。

  在講的時候,有人提了一個問題,那麼很好。就是在叁百一十七頁,就是第五行。因爲念的時候呢,這個字太小了,沒看清楚。就是說精進要“俱斷”,不要太“熾然”,不要太急,不要過猛;也不要太“散緩”。“當恒相續如瀑流水”,不是暴,有叁點水的,那一天我看了個暴流的暴。瀑布是對了,它沒有阻礙的,它就是相似相續地不斷地下來,前後一貫的。這個比喻非常好,宗大師的。那麼,這是一個。

  另外一個問題呢,有人對六殊勝,反正是搞不清楚。六個殊勝跟六個波羅蜜多盡是攪在一起。我們看看,六殊勝在二百六十七頁,在講六個殊勝的時候,我們發了個講義。這個講義《攝大乘論》裏邊的。

  &nbs, p;

  《攝大乘論》卷七:「此六種相雲何可見,由六種最勝故。一由所依最勝,謂菩提心爲所依故。二由事最勝,謂具足現行故。叁由處最勝,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。四由方便善巧最勝,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。五由回向最勝,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。六由清淨最勝,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。若施是波羅蜜多耶?設波羅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羅蜜多,應作四句。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,如應當知。」

  在布施的時候,就是說,一切內外都布施,無余的。那麼在持戒的時候,一切大小的戒都持。在忍辱的時候,任何內外一切的苦都能忍。那就是事殊勝,具足現行,什麼叫“具足現行”?後邊有。

  

  《世親釋》:「所依最勝者,謂菩提心爲所依止。事最勝者,謂無有一于內外事具足現行,唯有菩薩能具現行。處最勝者,謂以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爲處。方便善巧最勝者,謂叁輪清淨,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無施物施者受者叁分別故。如是無分別智所攝施等,得名波羅蜜多。回向最勝者,謂以施等回求無上正等菩提。清淨最勝者,謂至佛果施等方淨,爾時解脫煩惱所知二種障礙所集起故。」

  其他的人,全部做不到,菩薩全部能做到。那麼這個是事殊勝,《廣論》說物殊勝,它是著重于事來說的。你要看看這個注解,這個注解是事殊勝,其它的就不是物,盡是糾纏一個物,那你就打不開了。這個注解要看一看,我們發的注解,就是叫你參考的。

  下邊我們接下去了,今天我們要講靜慮波羅蜜多。

  

  

  

  學習靜慮

  

  寅五 學習靜慮

  

 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:一靜慮自性,二修彼方便,叁靜慮差別,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,五此等攝義。  今初

  

  卯一 靜慮自性

  

 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,

  開始說什麼叫靜慮,“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”,住在所緣境。我們心(能緣所緣嘛),這個意識,能緣的心。所緣的境:你觀不淨觀,那些白骨就是所緣,不淨就是膿、血,就是所緣的境。緣這些境的時候,心不散亂,不流散到其他地方去,專心地,一個境不動,而這個境是善的,不是惡的。善的心一境性,這個就叫靜慮。

  

  如《菩薩地》雲:「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,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,或毗缽舍那品,或雙運道俱通二品,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。」

  《菩薩地》在四十叁卷,我們今天叫大家帶來作參考的。“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”,菩薩,菩薩藏,方廣的經典,專門講菩薩的那些法的。以“聞思爲先”,先聽聞、思惟菩薩藏的法。所有的妙善的世出世間的心一境性,這是前面的善的心一境性,就是妙善的、殊勝的、善的,或者是世間法、或者是出世間的定。“心正安住”或奢摩他品:或者安住于奢摩他;或者安住于毗缽舍那;或者安住于“雙運”,止觀雙運,“俱通二品”。這個時候就是說菩薩的靜慮自性。

  

  《入行論》雲:「既發精進已,意當住等持。」

  前面不是精進度嘛,精進波羅蜜多過了之後,那麼再進一層呢,意當住靜慮,我們的心要住等持,“意當住等持”。“等持”,平等持心,就是定。就是說,精進之後應該進入高一層的修奢摩他。我們今天就把大家帶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四十叁卷看一下。有《披尋記》的呢,在二四八六頁。沒有的就看靜慮品,就是這一卷的開頭,四十叁卷的開頭。先一個頌,這個頌九個相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叁:「雲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?嗢柁南曰:

  自性一切難  一切門善士  一切種遂求  二世樂清淨

  如是九種相  名略說靜慮

  謂九種相靜慮,名爲菩薩靜慮波羅蜜多。一者自性靜慮,二者一切靜慮,叁者難行靜慮,四者一切門靜慮,五者善士靜慮,六者一切種靜慮,七者遂求靜慮,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,九者清淨靜慮。

  雲何菩薩自性靜慮?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,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,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。」

  我們看第一個,什麼叫自性呢?“雲何菩薩自性靜慮”,靜慮的自性是什麼?“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”,一樣的。“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”,這個跟我們引的一模一樣。“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”。

  下邊有注解,我們看它的解釋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一切靜慮?謂此靜慮略有二種,一者世間靜慮,二者出世間靜慮。當知此二隨其所應複有叁種,一者現法樂住靜慮,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,叁者饒益有情靜慮。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遠離一切分別,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;遠離憍舉,離諸愛味,泯一切相,當知是名菩薩現法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