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5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候要具足六种殊胜。这个要记住,并不是说,你不努力,那就不能具足的。第一个,具足六个殊胜及六波罗蜜多,修一度的时候要具足六度,那么前面也讲过的,这里就举一个例,精进度的时候怎么布施呢?“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”,自己精进,也教他精进,这就是布施。那么其它的呢,前面一样的就不说了。

  

  卯五 此等摄义

  

  第五此等摄义。

  这是最后总结,精进度总摄的话。

  

  应当随念,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,则于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,策发修学渐令增长。

  “应当随念,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”,我们修六度,精进度是六度之一。根本的依,发菩提心,而精进地努力地修行。“则于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,策发修学渐令增长”,依靠菩提心来修的,这个六度嘛是以菩提心为根本了。精进是安立一切有情成佛,离苦嘛,所以说“策发修学”,不断地增长。那么还有我们的趣向呢。

  

  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,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,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。

  “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”,这个地上菩萨的精进,是我们将来要达到的发愿的一个境界,就是我们将来要达到这个高度。“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”,那么高的我们做不起,初发业的开始学的精进,要随自己力量,该做的要努力去做。“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”,尤其要注意,断除精进的“不共所治”,精进跟其它的法不同的障碍品就是怯弱,这个一定要对治掉。

  

  又于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,经极长时,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,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。

  对一切有情要修菩提,为一切有情要使他们与乐拔苦,要经很长的时间,积聚无量的资粮,修无量的难行,要发精进勇猛,这个铠甲要挂起来,就是前面说的四无量嘛。

  

  《妙手问经》说:「若略发此广大意乐,即已积集广大资粮。」

  《妙手问经》说,你只要稍稍地发这个广大意乐的话,你的广大的福得资粮已经积的很多了。前面说的佛果是无量,要难行,但是我们四个无量,这样积聚的资粮就很大。佛果虽然无量,但是可以达得到,可以证得到,因为我们的资粮也无量。

  

  故当勤学。

  所以说要好好地学。

  

  若不学者,不能增长种性堪能,恒为众多恶行染着,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。

  就是说现在要好好学了,现在不学的话,我们菩萨的种性,堪能性就不能增长,甚至于退堕。那么就要做很多坏事,“恒为众多恶行染着”,你不精进的话就会造恶。这个这样子的话,“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”,因为等流果嘛,这辈子不好好修,下辈子也不会好好学的。

  

  如是知已,虽尚未能如实修学,然心亦应趣向彼品,随力随能发勤精进,如《妙手问经》说,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,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。

  “如是知已,虽尚未能如实修学,然心亦应趣向彼品,随力随能发勤精进”,这样子道理懂了,虽然我们现在还是起步很低,这样子如实地修学是做不到了,但是心里边要趣向,将来要这么做。现在能做到的,“随力随能”要做。不能说我现在还早,做不到,你该不做了,不行。能做到的做起来,做不到的发愿将来要做。那么这样的话,“如《妙手问经》说,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,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”,这样做话,将来只要小小地下点功夫,毫无困难,可以很快地圆满精进波罗蜜多,再也不要努力了。这辈子不努力呢,下辈子也困难,所以说呢我们现在不要说起步低了,做不起,能做的还是要做起来。

  好,今天时间到了。

  

  

  第九十一讲

  

  上一次我们讲了精进的四个胜缘。第一个是胜解力,要发起意乐心,没有意乐心,什么事情干不成的,那么第一个意乐心生起。第二个坚固力,发起之后要不退,中间不能退下去,要么开始的时候要好好考虑,能干的就干,不能干的宁可暂时不要干,干了之后就不能退。第三个欢喜力,不但不退,而且是没有饱足,很高兴地去干,这个就是说把事情呢,不但是不感到艰难困苦,而像小孩子玩一样地,没有厌足地欢喜地干下去。最后止息力,在实在不行的时候,为了以后的努力精进,要暂时地休息一下,不要一味地蛮干。这个四个力具足的话,精进就可以很圆满地成功。

  在讲的时候,有人提了一个问题,那么很好。就是在三百一十七页,就是第五行。因为念的时候呢,这个字太小了,没看清楚。就是说精进要“俱断”,不要太“炽然”,不要太急,不要过猛;也不要太“散缓”。“当恒相续如瀑流水”,不是暴,有三点水的,那一天我看了个暴流的暴。瀑布是对了,它没有阻碍的,它就是相似相续地不断地下来,前后一贯的。这个比喻非常好,宗大师的。那么,这是一个。

  另外一个问题呢,有人对六殊胜,反正是搞不清楚。六个殊胜跟六个波罗蜜多尽是搅在一起。我们看看,六殊胜在二百六十七页,在讲六个殊胜的时候,我们发了个讲义。这个讲义《摄大乘论》里边的。

  &nbs, p;

  《摄大乘论》卷七:「此六种相云何可见,由六种最胜故。一由所依最胜,谓菩提心为所依故。二由事最胜,谓具足现行故。三由处最胜,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。四由方便善巧最胜,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。五由回向最胜,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。六由清净最胜,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。若施是波罗蜜多耶?设波罗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罗蜜多,应作四句。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,如应当知。」

  在布施的时候,就是说,一切内外都布施,无余的。那么在持戒的时候,一切大小的戒都持。在忍辱的时候,任何内外一切的苦都能忍。那就是事殊胜,具足现行,什么叫“具足现行”?后边有。

  

  《世亲释》:「所依最胜者,谓菩提心为所依止。事最胜者,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,唯有菩萨能具现行。处最胜者,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。方便善巧最胜者,谓三轮清净,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。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,得名波罗蜜多。回向最胜者,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。清净最胜者,谓至佛果施等方净,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。」

  其他的人,全部做不到,菩萨全部能做到。那么这个是事殊胜,《广论》说物殊胜,它是着重于事来说的。你要看看这个注解,这个注解是事殊胜,其它的就不是物,尽是纠缠一个物,那你就打不开了。这个注解要看一看,我们发的注解,就是叫你参考的。

  下边我们接下去了,今天我们要讲静虑波罗蜜多。

  

  

  

  学习静虑

  

  寅五 学习静虑

  

  学习静虑波罗蜜多分五:一静虑自性,二修彼方便,三静虑差别,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,五此等摄义。  今初

  

  卯一 静虑自性

  

 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,

  开始说什么叫静虑,“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”,住在所缘境。我们心(能缘所缘嘛),这个意识,能缘的心。所缘的境:你观不净观,那些白骨就是所缘,不净就是脓、血,就是所缘的境。缘这些境的时候,心不散乱,不流散到其他地方去,专心地,一个境不动,而这个境是善的,不是恶的。善的心一境性,这个就叫静虑。

  

  如《菩萨地》云:「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,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,或毗钵舍那品,或双运道俱通二品,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。」

  《菩萨地》在四十三卷,我们今天叫大家带来作参考的。“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”,菩萨,菩萨藏,方广的经典,专门讲菩萨的那些法的。以“闻思为先”,先听闻、思惟菩萨藏的法。所有的妙善的世出世间的心一境性,这是前面的善的心一境性,就是妙善的、殊胜的、善的,或者是世间法、或者是出世间的定。“心正安住”或奢摩他品:或者安住于奢摩他;或者安住于毗钵舍那;或者安住于“双运”,止观双运,“俱通二品”。这个时候就是说菩萨的静虑自性。

  

  《入行论》云:「既发精进已,意当住等持。」

  前面不是精进度嘛,精进波罗蜜多过了之后,那么再进一层呢,意当住静虑,我们的心要住等持,“意当住等持”。“等持”,平等持心,就是定。就是说,精进之后应该进入高一层的修奢摩他。我们今天就把大家带的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四十三卷看一下。有《披寻记》的呢,在二四八六页。没有的就看静虑品,就是这一卷的开头,四十三卷的开头。先一个颂,这个颂九个相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三:「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?嗢柁南曰:

  自性一切难  一切门善士  一切种遂求  二世乐清净

  如是九种相  名略说静虑

  谓九种相静虑,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。一者自性静虑,二者一切静虑,三者难行静虑,四者一切门静虑,五者善士静虑,六者一切种静虑,七者遂求静虑,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,九者清净静虑。

 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?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,所有妙善世出出间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,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。」

  我们看第一个,什么叫自性呢?“云何菩萨自性静虑”,静虑的自性是什么?“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”,一样的。“所有妙善世出出间心一境性,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”,这个跟我们引的一模一样。“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”。

  下边有注解,我们看它的解释。

  

  「云何菩萨一切静虑?谓此静虑略有二种,一者世间静虑,二者出世间静虑。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,一者现法乐住静虑,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,三者饶益有情静虑。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远离一切分别,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;远离憍举,离诸爱味,泯一切相,当知是名菩萨现法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