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乐住静虑。
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性所摄等持。如是等持,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,何况能入。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等,共诸声闻所有功德,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。」
“云何菩萨一切静虑?谓此静虑略有二种,一者世间静虑,二者出世间静虑。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”,这两种里边,都可以分三种。“一者现法乐住静虑,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,三者饶益有情静虑”,这个我们下边要分的。我们把这个念完,再看那边。这里是多一点了,所以先看一看。
“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远离一切分别,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,离诸爱味泯一切相,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”,这个现法乐住静虑,就是要是离一切相的,那就是说,证了真如的,离言自性的,真如证到的,现法乐住。
“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性所摄等持。如是等持,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,何况能入”,第二个分两个:能引的等持,能引的功德。它这个菩萨地的静虑能引什么等持?就是说能引极殊胜的、不可度量的十力种性,十力是佛的十力,就是佛的一类的等持。这个等持呢,声闻独觉是不知道名的,何况能进入这个静虑,这些等持,这是能引等持。下边是能引的功德。“若诸菩萨所有静虑,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、胜处、遍处、无碍解、无诤、愿智等,共诸声闻所有功德”,这个,对声闻也有的,这些功德能引出来。解脱嘛,八解脱,八胜处,十遍处,四无碍解,……这些《俱舍》都有,如果搞不清楚的呢,《俱舍》去查一查。我们这里不是广讲嘛,就念过算了。“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”。
在《广论》呢,能引等持就没有说,着重于功德,所以把共声闻的那些八胜处、遍处是写了。
「菩萨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,如前应知。谓诸菩萨依止静虑,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,与作助伴;于有苦者能为除苦;于诸有情能如理说;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现前酬报;于诸怖畏能为救护;于丧失处能解愁忧;于有匮乏施与资财;于诸大众善能匡御;于诸有情善随心转;于实有德赞美令喜;于诸有过能正调伏;为物现通恐怖引摄。如是一切总名菩萨一切静虑。此外无有若过若增。」
“菩萨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,如前应知”,最后第三个呢,“菩萨饶益有情静虑”,第三种,那就是前面的“十一种”,菩萨戒里边的饶益有情戒的十一种。“如前应知”,前面讲过的,我们也有笔记的,有了笔记要看一看,不要笔记散了就不管了,书上又看不懂了。
“谓诸菩萨依止静虑,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,与作助伴;于有苦者能为除苦;于诸有情能如理说;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现前酬报;于诸怖畏能为救护;于丧失处能解愁忧;于有匮乏施与资财;于诸大众善能匡御;于诸有情善随心转;于实有德赞美令喜;于诸有过能正调伏;为物现通恐怖引摄”,这就是十一种饶益有情的,静虑可以引出这些有情的事业。“如是一切总名菩萨一切静虑。此外无有若过若增”,到此没有再多的了,也不能少。
那么这个我们看过了,回到书上。
卯二 修彼方便
第二修彼方便。
修静虑的方便是什么呢?那就是一样的:
谓当思惟,修习静虑所有胜利及不修过患,奢摩他时兹当广说。
“谓当思惟修习静虑所有胜利,及不修过患”,修了这个静虑有什么好处,不修有什么坏处,这个好好地思惟之后呢,当然了,要修好处、要避免坏处呢,自然要趣向去修了。所以说,要修奢摩他的方便呢,就是要知道修的胜利,不修的过患。那么这个里边的内涵呢,宗大师在后边奢摩他这一章的时候广说,这里就略提一下就不讲了,后面反正要讲。
卯三 静虑差别
第三静虑差别。
就是我们念过的。
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,谓世出世。
“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”,前面的静虑,就自身来说,就是世出、世间分两种。世间的静虑、有出世的静虑。
就品有三,就作业分,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,引发功德静虑,饶益有情静虑。
就品,种类来说,不管是世间的也好,出世间也好,它的种类有三。“就作业分”,是它作的事业,是作的功能。“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、引发功德静虑、饶益有情静虑”,这三种作业,作这个三种事情。一种是现法乐住的、一种是引功德的、一种是饶益有情的。
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;
现法乐住我们有注解的,前面去看一看,不要再提问了。这个静虑,引生身心轻安:身轻安,心轻安。轻安就是堪能性,一切法能够担得起。如果没有轻安的呢,做也做不成,想也想不起,什么都没有力量,那就是不得定的相。得了现法乐住,身心轻安,非常之安乐,这些静虑。那么现法乐住已经讲过的,可以参考一下。
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,共诸声闻所有功德;
这里着重于它的神通的功德,所以说等持就没有写了。
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。
利他的,能够引生十一种饶益有情的事情的静虑。就是作业来分呢,分三种。
卯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
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。
修静虑的时候该怎么做?
随修何善三摩地,皆当具足六种殊胜,六波罗蜜多,自住静虑亦安立他,是静虑施,余如前说。
“随修何善三摩地,皆当具足六种殊胜”,前面有的,再参考我们的注解,不要单看那个(又有什么物殊胜了,又来了。静虑有什么过了,又问这些)。那么六种殊胜,六个波罗蜜多具足其它五个,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具足六个波罗蜜多,这是另外一个事情。静虑波罗蜜多有什么布施呢?“自住静虑亦安立他”,是静虑的布施,其它的跟前面一样的,不说了。
卯五 此等摄义
第五此等摄义。
它的重要的意思。
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,则于无漏静虑,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。
这个菩提心为依止嘛,一切我们的六波罗蜜多都是依菩提心来的。“随念发心”,菩提心是我们一切行的依止,而修习这个。那么一切无漏静虑,无漏就是出世的静虑。它要“安立一切有情”,为了安立一切有情而努力地修行,我们是为一切有情出发的,菩提心就是为利一切有情。依菩提心出发的修学呢,那么一切静虑,都是安立一切有情于无上正等菩提了,以这样的发心来好好修。
此坚固增长已,以地上诸静虑作所愿境,虽未能生圆满静虑,亦应时时精进不舍,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。
开始是学初业的,初修的静虑坚固,增长以后,那就是以地上的,登地以上的菩萨的静虑作我们的所缘境,就是我们的目的,将来要达到跟他们一样。现在当然,才开始修,生不起圆满的静虑,但是要“时时精进不舍,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”,虽然圆满的静虑生不起来,但是初业的要学,不学的话,等流果,以后下一辈子也学不成。所以说这一辈子努力就是下一辈子努力的同类因。有了这个同类因,才有等流果,下一辈还可以努力。那么慢慢地上去增长呢,乃至达到地上的那些静虑。如果这一辈子不努力,不修,下一辈子等流果还是不修,那么生生世世不修的话,永远达不到高度了。
若不尔者,恒违学处罪所染着,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。
“若不尔者”,假使不这样子修呢,不但是将来没有,“恒违学处罪所染着”,那么现世呢,违背学处。这个菩萨戒里边就是对六度都规定是要的一些戒条。你静虑不修,那就是违背菩萨戒的,那么就犯戒了,那么这是现世。“于余生中”,下一辈子,以后的辈子,“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”,对于菩萨的等持,修定的那一方面的学处,等流果,这辈子不学,下辈子也学不成了,所以说极难。
若能学者。
假使你现在能学。
即于现法亦少散乱心,所修善行势力强盛,当来亦如《妙手问经》说:身心喜乐静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。
现在你开始初初地能做下去,能学呢,现在至少,你的散乱心会减少一些。散乱心减少了,所修的善法当然势力就强盛了。得了定之后,力量就特别强。这个散乱的心不强的。你少一点散乱,心就强一点了。证到心一境性,散乱全部没有了,那个力量最强了。一般的比喻就是说,流的水,如果是散漫地到处流的话,这个水的力量是不够的,甚至一个小小的泥巴也推不动的。如果说把它集中起来了,从一个小的口子里喷射出去的话,那么一切泥沙都能冲得干干净净。所以说集中力量,少散乱,越是少散乱,越是力量大,这个是必然的。那么现一辈子的好处如此,将来呢,等流果,就会得身心喜乐,静虑波罗蜜多“极易圆满”,你爱修嘛,爱学嘛,那么这个圆满的静虑波罗蜜多呢,就很容易地能够圆满。
于奢摩他时当广解释,故此不说。
这一些,下面讲奢摩他时候都要广讲的,所以这里讲得很略,只有一页多一点点。反正后边讲,这里就不多讲了。
学习般若
寅六 学习般若
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分五:一慧之自性,二生慧方便,三慧之差别,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,五此等摄义。 今初
卯一 慧之自性
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,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。
什么叫慧呢?所观的事情能够拣择法,能够抉择哪个是好的,哪个是对的,哪个是错的,哪些是功德的,哪些是过患的。这能够起一个抉择,能够得到决定,这就是慧的自性。我们这里讲的“通达五明处等慧”,下边就要分,就要讲慧的差别,就是通达五明的慧。真正通达一切法空的慧呢,在后头毗钵舍那章里头广讲。这里讲总的,五明都包含在里头,所以说这个地方讲的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