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呢,通达五明等慧。
如《菩萨地》云:「谓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,普缘一切五明处转,一内明,二因明,三医方明,四声明,五工巧明,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。」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,已悟入者是得地慧。
“如《菩萨地》云:”根据《菩萨地》四十三卷。“谓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,普缘一切五明处转”,什么叫五明呢?“一内明,二因明,三医方明,四声明,五工巧明,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”, “能悟入慧者”,宗大师讲的呢,“是未得地前慧”,是没有登地以上的叫能悟入的,那么已经悟入的,登地以上的。这是引《瑜伽师地论》,我们还是翻了看一下原文。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。这个《披寻记》是二四九四页,这个广本的呢,很好翻,因为字不多了,没有注解,一翻就翻到了。静虑过了之后就是讲慧品,《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》。这里又是一个颂,什么叫自性慧呢?这个在二四九四里边的后边的一品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三:「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?嗢柁南曰:
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
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慧
谓九种相慧,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。一者自性慧,二者一切慧,三者难行慧,四者一切门慧,五者善士慧,六者一切种慧,七者遂求慧,八者此世他世乐慧,九者清净慧。
云何菩萨自性慧?谓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,普缘一切五明处转,一内明处,二因明处,三医方明处,四声明处,五工业明处,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。
云何菩萨一切慧?当知此慧略有二种,一者世间慧,二者出世间慧。此二略说复有三种,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,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,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。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,或于真谛将欲觉悟,或于真谛正觉寤时,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慧,最胜寂静明了现前,无有分别离诸戏论,于一切法悟平等性,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,远离增益损减二边,顺入中道,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。
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决定善巧,广说如前力种性品应知其相。及于三聚中决定善巧,谓于能引义利法聚,能引非义利法聚,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,皆如实知。于是八处所有妙慧善巧摄受,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
能作一切有情义利,慧有十一种如前应知,即于彼位所有妙慧,当知是名饶益有情慧。」
“云何菩萨自性慧”,这个慧的自性是什么?“谓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,普缘一切五明处转”,哪个五明呢?“一内明处,二因明处,三医方明处,四声明处,五工业明处”,这里是工巧明,这是一样的。“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”。下边我们还是看一下。这个后边有的,后边要讲的。这个后边要讲,我们现在念一下。
“云何菩萨一切慧?当知此慧略有二种,一者世间慧,二者出世间慧。此二略说复有三种”,这个里边有三种。“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,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,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。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,或于真谛将欲觉悟,或于真谛正觉寤时,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慧”,就是说证离言法性,证真如了,还没证的,加行的;已经证的,就是无分别智;证得以后的,后得智;这些所有的妙慧。“最胜寂静明了现前,无有分别离诸戏论,于一切法悟平等性,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,远离增益损减二边(断常二边)顺入中道,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”,这是证入真如实相的。第二种,“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决定善巧,广说如前力种性品应知其相”,五明前面讲过了,这里就没有多说。第三种,“及于三聚中决定善巧,谓于能引义利法聚,能引非义利法聚,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,皆如实知”。
下边,能作一切有情义利的慧有十一种,也就是饶益有情的十一种。大概看了这一点就算了,我们先还是看原文。
卯二 生慧方便
第二生慧方便。
这个慧怎么生起来呢?一样的。
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,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,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。
“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”,慧生起来有什么好处,有什么功德?没有生的慧,慧生不起来有什么过失?“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,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”,那么慧就是说,有没有“通达如实无我性”,就是证空性的那个慧。有:有功德;没有:有过失。这个在毗钵舍那的时候广讲。
今当略说所余德失,先说功德。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。
这里讲的什么呢?讲“所余德失”,把空性慧的功德过失的除开,其它的一些功德和过失在这里讲。那个专门讲空性的在后面广讲,所以这里就不讲了。“先说功德。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”,先说慧的功德。我们的智慧是现前――就是现在、今后――以后的一切功德的根本。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,没有智慧,什么都搞错了,有什么功德呢?
如龙猛菩萨云:「慧为见不见,一切功德本,为辨此二故,应当摄受慧。明是求法义,及大解脱本,故应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。」
“如龙猛菩萨云:慧为见不见,一切功德本,为辨此二故,应当摄受慧”,龙树菩萨说智慧是见――见是现世的功德;不见――后世的功德,一切功德的根本:现前的、后来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在慧。也可以说:见――是现量证到的;不见――是比量推度的。比量的是不能现见;现量的可以现见。那么比量的、现量的一切功德的根本也是慧,这两个都可以讲。那么要明辨这两个,“应当摄受慧”,我们要这两个功德呢,你非要有慧不可了。没有慧,就根本没有了,功德也不会有了。
“明是求法义,及大解脱本,故应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”,智慧有什么好处呢?前面说是一切功德的本。具体地说,智慧是“求法义”,“法”,这里特殊的解释,是今生的安乐。“义”是后世的增上生,人天圆满。求现世的安乐,和后世的增上生的安乐,和大解脱、无住涅槃,它的根本就是智慧。所以说“故应先敬持”,应当恭敬地受持大般若佛母。大般若佛母是智慧的源泉,一切智慧都在《大般若经》里边出来的,这是成佛的母,前面讲过的。菩提心是父,空性的慧是母,所以说一定要好好地受持,恭敬地受持《大般若经》。大般若当然不是单是一个经叫大般若,所有讲般若的都是大般若。就是说我们要求现世的安乐,后世的增上生,乃至决定胜,“解脱本”,都是要求慧的,那么一定要恭敬地受持大般若。
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,如《摄颂》云:「若时为慧所摄持,尔时获眼得此名,如画事毕若无眼,未画眼来不得值。」
这个经上有这个说法,五个度――前面五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如果没有般若的话,等于人没有眼睛一样,它是盲目的。《摄颂》里边就说:“若时为慧所摄持”,假使你由慧来摄持它的话,这个时候前面五度就像得了眼睛了。好象画的事情:画家把人画完了,眼睛没画,“未画眼来不得值”,这个画卖出去,没有价值,人家不要的。把眼睛画了,他就完整了,人家要了。我们汉地也有个比喻,画龙点睛。过去一个公案:画了条龙非常像,但是没有眼睛的,后来把眼睛一画了,这个龙就活起来了,就飞起来了。就是说龙重要还是个眼睛,没有眼睛龙不值价的。
于余功德皆须慧者。
一切功德,其它的功德,都要智慧有什么原因?
譬如妙金所作庄严虽已殊妙,若更嵌饰帝青等宝,尤为可意。
假使说我们做一个装饰品,庄严的东西,那么是金打的,当然本来是很好,但是你单是光溜溜的,价值还不高,如果嵌一些名贵的宝石,帝青宝这样子加上去,这个庄严品就感到更可意,更欢喜,令人欢喜,就是价值更提高。
如是从施乃至静虑,五种金庄严具,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嵌饰,更为希有。
“如是从施乃至静虑”,前面五种波罗蜜多等于五种金的庄严具――庄严的东西。假使没有这个,“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嵌饰,更为希有”,金的庄严品打好了,加宝石嘛。这个宝石是什么呢?能够抉择哪些是合理的,哪些不合理的智慧。这个智慧加进去之后,更稀有了。
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,犹如意识,能于眼等五根之境,分别德失而为进止。
“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”,为什么更稀有?因为智慧能使前面五度,五个法“成清净”,没有眼睛,它就盲目的,不清净。“犹如意识,能于眼等五根之境,分别德失而为进止”,这个我们要学《俱舍》的人才懂了。眼睛有眼识,眼识看了东西,只是个直觉的反映,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,就是见青不知青。因为青是概念,比较出来的。你看这个颜色叫青的,然后你就知道这是青颜色,这是比量。直觉的青就是一个感觉,没有青的概念。青的概念从何而来?意识来的。意识看了,这个是青的,那个是青的,天是青的,这个布是青的,地下草是青的等等,就产生个青颜色的概念,然后看到这类的颜色,这叫青。这是没有意识是不会有青的感觉的。所以说眼识呢,见青不知青。看了青颜色,不知道它叫青,没有这个概念,是直觉的。所以说,眼根、耳根,它们观境之后,要把意识加进去,那么才能够“分别德失而为进止”。“德”――就要进、取嘛;过失――就要止,舍掉不要做。所以说跟眼睛一样的,意识能够令五根进止德失取舍。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样,使前面五度呢,得了眼睛一样,可以拣择哪些是如理的,哪些非理的。
那么有个颂 ,“菩萨持诸度”,菩萨修六度。“皆由此慧度”,它所以能够持六度呢,都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。“由此得度名,亦得智慧名”,依前面五个如果没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