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呢,通達五明等慧。
如《菩薩地》雲:「謂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,普緣一切五明處轉,一內明,二因明,叁醫方明,四聲明,五工巧明,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。」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,已悟入者是得地慧。
“如《菩薩地》雲:”根據《菩薩地》四十叁卷。“謂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,普緣一切五明處轉”,什麼叫五明呢?“一內明,二因明,叁醫方明,四聲明,五工巧明,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”, “能悟入慧者”,宗大師講的呢,“是未得地前慧”,是沒有登地以上的叫能悟入的,那麼已經悟入的,登地以上的。這是引《瑜伽師地論》,我們還是翻了看一下原文。看看原文是怎麼說的。這個《披尋記》是二四九四頁,這個廣本的呢,很好翻,因爲字不多了,沒有注解,一翻就翻到了。靜慮過了之後就是講慧品,《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慧品第十四》。這裏又是一個頌,什麼叫自性慧呢?這個在二四九四裏邊的後邊的一品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叁:「雲何菩薩慧波羅蜜多?嗢柁南曰:
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
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慧
謂九種相慧,名爲菩薩慧波羅蜜多。一者自性慧,二者一切慧,叁者難行慧,四者一切門慧,五者善士慧,六者一切種慧,七者遂求慧,八者此世他世樂慧,九者清淨慧。
雲何菩薩自性慧?謂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,普緣一切五明處轉,一內明處,二因明處,叁醫方明處,四聲明處,五工業明處,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。
雲何菩薩一切慧?當知此慧略有二種,一者世間慧,二者出世間慧。此二略說複有叁種,一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,二能于如所說五明處及叁聚中決定善巧慧,叁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。若諸菩薩于離言說法無我性,或于真谛將欲覺悟,或于真谛正覺寤時,或于真谛覺寤已後所有妙慧,最勝寂靜明了現前,無有分別離諸戲論,于一切法悟平等性,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,遠離增益損減二邊,順入中道,是名菩薩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。
若諸菩薩于五明處決定善巧,廣說如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。及于叁聚中決定善巧,謂于能引義利法聚,能引非義利法聚,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,皆如實知。于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,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能作一切有情義利,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,即于彼位所有妙慧,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。」
“雲何菩薩自性慧”,這個慧的自性是什麼?“謂能悟入一切所知,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,普緣一切五明處轉”,哪個五明呢?“一內明處,二因明處,叁醫方明處,四聲明處,五工業明處”,這裏是工巧明,這是一樣的。“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”。下邊我們還是看一下。這個後邊有的,後邊要講的。這個後邊要講,我們現在念一下。
“雲何菩薩一切慧?當知此慧略有二種,一者世間慧,二者出世間慧。此二略說複有叁種”,這個裏邊有叁種。“一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,二能于如所說五明處及叁聚中決定善巧,叁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。若諸菩薩于離言說法無我性,或于真谛將欲覺悟,或于真谛正覺寤時,或于真谛覺寤已後所有妙慧”,就是說證離言法性,證真如了,還沒證的,加行的;已經證的,就是無分別智;證得以後的,後得智;這些所有的妙慧。“最勝寂靜明了現前,無有分別離諸戲論,于一切法悟平等性,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,遠離增益損減二邊(斷常二邊)順入中道,是名菩薩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”,這是證入真如實相的。第二種,“若諸菩薩于五明處決定善巧,廣說如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”,五明前面講過了,這裏就沒有多說。第叁種,“及于叁聚中決定善巧,謂于能引義利法聚,能引非義利法聚,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,皆如實知”。
下邊,能作一切有情義利的慧有十一種,也就是饒益有情的十一種。大概看了這一點就算了,我們先還是看原文。
卯二 生慧方便
第二生慧方便。
這個慧怎麼生起來呢?一樣的。
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,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,毗缽舍那時茲當廣說。
“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”,慧生起來有什麼好處,有什麼功德?沒有生的慧,慧生不起來有什麼過失?“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,毗缽舍那時茲當廣說”,那麼慧就是說,有沒有“通達如實無我性”,就是證空性的那個慧。有:有功德;沒有:有過失。這個在毗缽舍那的時候廣講。
今當略說所余德失,先說功德。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。
這裏講的什麼呢?講“所余德失”,把空性慧的功德過失的除開,其它的一些功德和過失在這裏講。那個專門講空性的在後面廣講,所以這裏就不講了。“先說功德。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”,先說慧的功德。我們的智慧是現前――就是現在、今後――以後的一切功德的根本。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,沒有智慧,什麼都搞錯了,有什麼功德呢?
如龍猛菩薩雲:「慧爲見不見,一切功德本,爲辨此二故,應當攝受慧。明是求法義,及大解脫本,故應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。」
“如龍猛菩薩雲:慧爲見不見,一切功德本,爲辨此二故,應當攝受慧”,龍樹菩薩說智慧是見――見是現世的功德;不見――後世的功德,一切功德的根本:現前的、後來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在慧。也可以說:見――是現量證到的;不見――是比量推度的。比量的是不能現見;現量的可以現見。那麼比量的、現量的一切功德的根本也是慧,這兩個都可以講。那麼要明辨這兩個,“應當攝受慧”,我們要這兩個功德呢,你非要有慧不可了。沒有慧,就根本沒有了,功德也不會有了。
“明是求法義,及大解脫本,故應先敬持,大般若佛母”,智慧有什麼好處呢?前面說是一切功德的本。具體地說,智慧是“求法義”,“法”,這裏特殊的解釋,是今生的安樂。“義”是後世的增上生,人天圓滿。求現世的安樂,和後世的增上生的安樂,和大解脫、無住涅槃,它的根本就是智慧。所以說“故應先敬持”,應當恭敬地受持大般若佛母。大般若佛母是智慧的源泉,一切智慧都在《大般若經》裏邊出來的,這是成佛的母,前面講過的。菩提心是父,空性的慧是母,所以說一定要好好地受持,恭敬地受持《大般若經》。大般若當然不是單是一個經叫大般若,所有講般若的都是大般若。就是說我們要求現世的安樂,後世的增上生,乃至決定勝,“解脫本”,都是要求慧的,那麼一定要恭敬地受持大般若。
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,如《攝頌》雲:「若時爲慧所攝持,爾時獲眼得此名,如畫事畢若無眼,未畫眼來不得值。」
這個經上有這個說法,五個度――前面五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如果沒有般若的話,等于人沒有眼睛一樣,它是盲目的。《攝頌》裏邊就說:“若時爲慧所攝持”,假使你由慧來攝持它的話,這個時候前面五度就像得了眼睛了。好象畫的事情:畫家把人畫完了,眼睛沒畫,“未畫眼來不得值”,這個畫賣出去,沒有價值,人家不要的。把眼睛畫了,他就完整了,人家要了。我們漢地也有個比喻,畫龍點睛。過去一個公案:畫了條龍非常像,但是沒有眼睛的,後來把眼睛一畫了,這個龍就活起來了,就飛起來了。就是說龍重要還是個眼睛,沒有眼睛龍不值價的。
于余功德皆須慧者。
一切功德,其它的功德,都要智慧有什麼原因?
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,若更嵌飾帝青等寶,尤爲可意。
假使說我們做一個裝飾品,莊嚴的東西,那麼是金打的,當然本來是很好,但是你單是光溜溜的,價值還不高,如果嵌一些名貴的寶石,帝青寶這樣子加上去,這個莊嚴品就感到更可意,更歡喜,令人歡喜,就是價值更提高。
如是從施乃至靜慮,五種金莊嚴具,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钿寶嵌飾,更爲希有。
“如是從施乃至靜慮”,前面五種波羅蜜多等于五種金的莊嚴具――莊嚴的東西。假使沒有這個,“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钿寶嵌飾,更爲希有”,金的莊嚴品打好了,加寶石嘛。這個寶石是什麼呢?能夠抉擇哪些是合理的,哪些不合理的智慧。這個智慧加進去之後,更稀有了。
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,猶如意識,能于眼等五根之境,分別德失而爲進止。
“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”,爲什麼更稀有?因爲智慧能使前面五度,五個法“成清淨”,沒有眼睛,它就盲目的,不清淨。“猶如意識,能于眼等五根之境,分別德失而爲進止”,這個我們要學《俱舍》的人才懂了。眼睛有眼識,眼識看了東西,只是個直覺的反映,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,就是見青不知青。因爲青是概念,比較出來的。你看這個顔色叫青的,然後你就知道這是青顔色,這是比量。直覺的青就是一個感覺,沒有青的概念。青的概念從何而來?意識來的。意識看了,這個是青的,那個是青的,天是青的,這個布是青的,地下草是青的等等,就産生個青顔色的概念,然後看到這類的顔色,這叫青。這是沒有意識是不會有青的感覺的。所以說眼識呢,見青不知青。看了青顔色,不知道它叫青,沒有這個概念,是直覺的。所以說,眼根、耳根,它們觀境之後,要把意識加進去,那麼才能夠“分別德失而爲進止”。“德”――就要進、取嘛;過失――就要止,舍掉不要做。所以說跟眼睛一樣的,意識能夠令五根進止德失取舍。般若波羅蜜多也是一樣,使前面五度呢,得了眼睛一樣,可以揀擇哪些是如理的,哪些非理的。
那麼有個頌 ,“菩薩持諸度”,菩薩修六度。“皆由此慧度”,它所以能夠持六度呢,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。“由此得度名,亦得智慧名”,依前面五個如果沒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