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6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智慧的話,不能叫波羅蜜多的,只能叫布施、持戒,要乘到彼岸的話,要慧度加進去。我說每一度都有其它五度,把智慧的加進去之後,才能叫波羅蜜多。這個波羅蜜多的名字一定要有智慧才有,沒有智慧不能叫波羅蜜多,這個也叫智慧。所以說五度呢,重點還是要靠有智慧。

  

  如吉祥勇雲:「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諸金莊嚴,嵌寶尤光顯。慧于彼彼義,增廣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顯其力。」

  “如吉祥勇雲”,還是馬鳴菩薩。“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諸金莊嚴,嵌寶尤光顯”,他說,這個還是前面的比喻,布施等等這些福德,沒有智慧的話就不行了,就是單純的,太單調了。假使有妙慧力,就像金的莊嚴品裏邊再加上一些珍貴的寶貝,那麼更顯得光顯。

  “慧于彼彼義,增廣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顯其力”,這是前面一樣的,慧對于前面的五度來說,可以增加它的功德。就是前面說的,沒有慧,前面五個不能叫波羅蜜多,不能到彼岸的。一定要有眼睛,才能增加它的功德,才叫彼岸。打個比喻,五根觀五境的時候,眼睛看了色境,只能知道它是一個境,對它的功德、過失是看不出來的。一定要意識參與進去之後,才能知道,“呵,這是好的,可以取,這是壞的,趕快避開。”這就是說五根觀五境的時候,沒有意識的幫助,那就是一個直接的感覺,你也不知道好壞的。假使你看到火坑,你沒有意識在裏邊給你幫忙的話,你看到火坑你也不曉得回避的。只曉得它是一個坑就完了,你跳下去有什麼危害性沒有什麼概念。這是意識的比量而來的:由看到前面的人跳下去,生命是危險了;或者從書上了;人家聽聞了這些。那麼他是看到火坑就害怕了,就跑了。所以說,這個五根沒有意識呢,顯不出它的力量的。

  

  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爲主,若有慧主,則善了知施信等德,悭等過失。

  “如是信等根中”,那麼信等五根呢,也是以智慧爲主,不但是根,眼耳鼻舌身;就是信等五根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也是以慧爲主。“若有慧主”,這五根裏邊有慧,慧是主人,其它的都是附屬于它的。“有慧主,則善了知施信等德”,施――布施……,就是前五度了。那麼信進念定,前面四個根。有了慧,才能善巧地知道它的功德;沒有慧的話,它的功德是顯不出來的。“悭等過失”,乃可以知道施的功德,悭的過失。信的功德,不信的過失。這才能善巧地了知,否則的話,沒有慧呢,不能分別功德過失,那這些還是盲目的。所以說慧是主要的。

  

  次乃善巧盡諸煩惱,增長功德所有方便。

  有了這個分別之後,你才努力地去斷煩惱,增長功德,去做那些事情了。如果你功德、過失都不了知,你怎麼會去做呢?所以說有慧才引導我們去斷煩惱,再去增長功德。沒有慧,什麼叫煩惱,什麼叫功德都不知道,怎麼會做下邊的?就不會去做嘛。

  

  如雲:「信等根中慧爲主,如余根中須意識,有此爲主知德失,亦能善巧斷煩惱。」

  這個頌就是前面總結,“信等根中”,信進念定慧,這五個根裏邊,慧是主要的。好象眼耳鼻舌身中這六根裏邊都需要意識。眼耳鼻舌身這個根沒有意識參與,它是不知功德過失的,不會比較的。“有此爲主知德失”,由這個慧爲主的話,才知道功德、過失。知道功德就取;知道過失要斷、要舍嘛。“亦能善巧斷煩惱”,那麼煩惱是過失了。知道之後,能夠善巧地去斷煩惱。如果不知道煩惱的過失,怎麼去斷呢?他不想斷的。所以說我們要修、要斷,就要這個智慧。開頭就是個動機嘛,我們有意樂心,知道煩惱不好,知道它的功德是好,那麼我們就要斷煩惱。如果你開始沒有慧,也不知道煩惱的壞處,也不知道功德的好處,那你怎麼去修呢?不會去修的。所以說,有這個慧主呢,“有此爲主”,他才知道功德要取,煩惱要斷。所以說,善巧地斷煩惱,才能做起來。

  

  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,如從藥樹而取,無慢怯等分別變異,亦因智慧現證真實。

  我們說菩薩布施的時候,內布施:他要把他的頭目腦髓都供養,身的肉都供養給要取走的人,什麼都供養。這個供養的時候,前面說過的,並不困難,好象一個藥樹上邊采樹枝枝來一樣,並不感到很難受。這樣子做的時候,這是難行能行,一般人就要起慢心:這個是這樣子布施只有我能,你們都做不到。那麼是慢,有智慧就不會“慢”。“怯”,有的人就害怕,這樣子的事情,把頭目腦髓、肉都要布施給來求的人,這個太可怕了,不敢做。有智慧知道一切法自性空,布施這些跟布施一個菜葉子,藥樹上的枝枝一樣,沒有什麼可怕,那就不要怯了。所以說沒有智慧的話,要不就是慢,要不就是怯。有了智慧:既不慢,做了也不慢;也不會不敢做,膽小。這些分別的變異都會消除。“亦因智慧現證真實”,因爲智慧證到了空性之後才能做到。沒有智慧的話,外道就要慢了。外道修苦行,他們就搞我慢,“這些苦行我們修得起,你們修不起。”那些行菩薩道,膽小的就怯了,他不敢做。那麼智慧有了之後,他就既不慢,也不怯。

  

  又由慧故,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,爲利他故,修學屍羅能令戒淨。

  前面說的布施,你有智慧的話他就是有這樣的功德。那麼持戒,由慧的緣故,“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”,生死衰損是大苦了,生死的苦,這是凡夫,那麼二乘就叫生死苦的。涅槃,二乘對涅槃就不知道有衰損,他以爲這是最好的地方,他就執著那個地方。涅槃也有它不足之處,就是說不能斷所知障,也不能利衆生,不能圓滿自己成佛的功德,它有它的衰損。有智慧呢,既觀生死有衰損,涅槃也有衰損,那麼既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槃,這個菩薩才做得到。“爲利他故,修學屍羅能令戒淨”,既不住生死,又不住涅槃,僅僅是爲了利他而修戒波羅蜜多。那麼,這個戒決定清淨。如果有所執著,那就戒不清淨了。所以說戒要能清淨,也靠有慧。沒有慧,生死涅槃就不能平等地看待,要麼就害怕生死,要麼就執了涅槃。

  

  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,令心調伏,則邪行衆苦,無能奪轉。

  這個是講忍辱,忍辱有智慧的話,那麼他智慧有了,知道忍有什麼功德,不忍有什麼過失。前面我們講忍辱波羅蜜多的時候,都是宗大師從經論上,以智慧分析忍辱有什麼好處,不忍有什麼壞處,講了很多,這個我們要仔細看。這些能夠分別功德過失的,都是智慧的功能。

  “令心調伏,則邪行衆苦,無能奪轉”,因爲這樣子的功德過失知道之後,心就調伏了,不會起瞋心,剛強不調的心就去掉了。那麼一切邪行的衆苦不能奪轉,不會使他起瞋心,不會使他不忍,他都能忍得下去。就是各式各樣來的苦,邪行就是故意和你挑釁,冤家給你做一些壞事,各式各樣的苦,前面說的愛瞋苦,冤家的苦等等,都不能奪轉,都不能使他放棄他的忍辱。這是有慧才能做到,沒有慧,他忍不住了,他就要爆發嘛。所以說我們說忍不是幹幹地、沒有智慧地就是熬嘛。熬,熬到一定程度它要崩起來的,就是它壓到一定程度,它要爆發的。你這一爆發的話,瞋心一起,什麼壞事都做完了。有智慧的話,不會。所以說能夠真正忍辱的話,一定靠智慧的。沒有智慧,你是強迫地把它忍下去。忍不牢的,忍到一定程度它一定要爆發的。所以說,我們說忍辱沒有的人,瞋心大的人,那你智慧不夠,你好好地多學智慧。否則的話,將來的果報是很可怕。瞋是最大的煩惱,斷善根的,前面都講了。

  

  由慧善知爲應精進事,即勤修彼道極升進。

  對精進來說,有慧的話,他能夠善巧地知道這個事情該精進的,哪些不該精進的。既然該精進的事情,那麼就“勤修彼道”,好好地修精進道。“極升進”,極快上去。這個我們講精進度的時候講了很多。這是有智慧抉擇而來的,沒有智慧,這些道理都是講不出來的。

  

  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,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。

  禅定,住了真實的靜慮,所有最勝的喜樂,這是什麼呢?以智慧了別真實義谛,就是勝義谛,空性,住在這個裏邊,得到真實的空性,那是最勝的喜樂也能生起來。我們經常說,空樂無分,你能夠真正證了空性,這個樂自然會生起來。那最殊勝的喜樂,也是“由慧依止正理”,依止正理就是說依止空性引發的。沒有空性的引發,這個沒有慧的空性的引發,最勝的喜樂的定生不出來的。那麼這就是說,前五度都是要靠慧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,沒有慧的話,作用不大,而且是盲目的,甚至于成了世間法。

  

  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,如雲:「菩薩開慧眼,雖施自身肉,如從藥樹取,無別無高下。」

  “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”,所以說要布施、持戒等前面五個度要能夠清淨的話,非要慧不可。依慧爲它的依靠,才能使它們清淨。“如雲:菩薩開慧眼,雖施自身肉,如從藥樹取,無別無高下”,就是前面的總結,它是有依據的,宗大師依據這個頌來的。這個頌出在哪裏?我們要說。菩薩開了慧眼之後,有智慧了,雖然布施自己身上的肉、頭目腦髓,但是一點也不害怕,好象是一棵樹上采一點藥一樣,沒有分別心,也沒有高下的心。高下的心就是:我慢貢高沒有;下就是怯弱。

  

  又雲:「慧見叁有獄,勝解度世間,持戒非自利,何況爲叁有。」

  持戒,因爲有智慧,看到叁有――叁界像地獄一樣。沒有智慧,像我們天堂認爲是最高的境界而追求,外道就追求天堂,地獄他們也知道苦了。但是有智慧的,他看到叁界都是苦,“叁界無安猶如火宅”,這個《法華經》經常說的,那麼大家都經常念的,都知道。叁有都是牢獄一樣,沒有什麼好的,都是苦的。“勝解度世間”,這個勝解就是發願的話,發願要度脫整個的有情,都脫離叁有了。這個持戒不是自利,聲聞自利,自己超出就完了,它是菩薩爲一切有情而持戒的,那麼是最清淨的持戒。何況爲叁有,何況叁有是世間福報。既然聲聞的自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