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智慧的话,不能叫波罗蜜多的,只能叫布施、持戒,要乘到彼岸的话,要慧度加进去。我说每一度都有其它五度,把智慧的加进去之后,才能叫波罗蜜多。这个波罗蜜多的名字一定要有智慧才有,没有智慧不能叫波罗蜜多,这个也叫智慧。所以说五度呢,重点还是要靠有智慧。
如吉祥勇云:「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诸金庄严,嵌宝尤光显。慧于彼彼义,增广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显其力。」
“如吉祥勇云”,还是马鸣菩萨。“此施等福德,若有妙慧力,如诸金庄严,嵌宝尤光显”,他说,这个还是前面的比喻,布施等等这些福德,没有智慧的话就不行了,就是单纯的,太单调了。假使有妙慧力,就像金的庄严品里边再加上一些珍贵的宝贝,那么更显得光显。
“慧于彼彼义,增广功德力,如根于自境,由意显其力”,这是前面一样的,慧对于前面的五度来说,可以增加它的功德。就是前面说的,没有慧,前面五个不能叫波罗蜜多,不能到彼岸的。一定要有眼睛,才能增加它的功德,才叫彼岸。打个比喻,五根观五境的时候,眼睛看了色境,只能知道它是一个境,对它的功德、过失是看不出来的。一定要意识参与进去之后,才能知道,“呵,这是好的,可以取,这是坏的,赶快避开。”这就是说五根观五境的时候,没有意识的帮助,那就是一个直接的感觉,你也不知道好坏的。假使你看到火坑,你没有意识在里边给你帮忙的话,你看到火坑你也不晓得回避的。只晓得它是一个坑就完了,你跳下去有什么危害性没有什么概念。这是意识的比量而来的:由看到前面的人跳下去,生命是危险了;或者从书上了;人家听闻了这些。那么他是看到火坑就害怕了,就跑了。所以说,这个五根没有意识呢,显不出它的力量的。
如是信等根中以慧为主,若有慧主,则善了知施信等德,悭等过失。
“如是信等根中”,那么信等五根呢,也是以智慧为主,不但是根,眼耳鼻舌身;就是信等五根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也是以慧为主。“若有慧主”,这五根里边有慧,慧是主人,其它的都是附属于它的。“有慧主,则善了知施信等德”,施――布施……,就是前五度了。那么信进念定,前面四个根。有了慧,才能善巧地知道它的功德;没有慧的话,它的功德是显不出来的。“悭等过失”,乃可以知道施的功德,悭的过失。信的功德,不信的过失。这才能善巧地了知,否则的话,没有慧呢,不能分别功德过失,那这些还是盲目的。所以说慧是主要的。
次乃善巧尽诸烦恼,增长功德所有方便。
有了这个分别之后,你才努力地去断烦恼,增长功德,去做那些事情了。如果你功德、过失都不了知,你怎么会去做呢?所以说有慧才引导我们去断烦恼,再去增长功德。没有慧,什么叫烦恼,什么叫功德都不知道,怎么会做下边的?就不会去做嘛。
如云:「信等根中慧为主,如余根中须意识,有此为主知德失,亦能善巧断烦恼。」
这个颂就是前面总结,“信等根中”,信进念定慧,这五个根里边,慧是主要的。好象眼耳鼻舌身中这六根里边都需要意识。眼耳鼻舌身这个根没有意识参与,它是不知功德过失的,不会比较的。“有此为主知德失”,由这个慧为主的话,才知道功德、过失。知道功德就取;知道过失要断、要舍嘛。“亦能善巧断烦恼”,那么烦恼是过失了。知道之后,能够善巧地去断烦恼。如果不知道烦恼的过失,怎么去断呢?他不想断的。所以说我们要修、要断,就要这个智慧。开头就是个动机嘛,我们有意乐心,知道烦恼不好,知道它的功德是好,那么我们就要断烦恼。如果你开始没有慧,也不知道烦恼的坏处,也不知道功德的好处,那你怎么去修呢?不会去修的。所以说,有这个慧主呢,“有此为主”,他才知道功德要取,烦恼要断。所以说,善巧地断烦恼,才能做起来。
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,如从药树而取,无慢怯等分别变异,亦因智慧现证真实。
我们说菩萨布施的时候,内布施:他要把他的头目脑髓都供养,身的肉都供养给要取走的人,什么都供养。这个供养的时候,前面说过的,并不困难,好象一个药树上边采树枝枝来一样,并不感到很难受。这样子做的时候,这是难行能行,一般人就要起慢心:这个是这样子布施只有我能,你们都做不到。那么是慢,有智慧就不会“慢”。“怯”,有的人就害怕,这样子的事情,把头目脑髓、肉都要布施给来求的人,这个太可怕了,不敢做。有智慧知道一切法自性空,布施这些跟布施一个菜叶子,药树上的枝枝一样,没有什么可怕,那就不要怯了。所以说没有智慧的话,要不就是慢,要不就是怯。有了智慧:既不慢,做了也不慢;也不会不敢做,胆小。这些分别的变异都会消除。“亦因智慧现证真实”,因为智慧证到了空性之后才能做到。没有智慧的话,外道就要慢了。外道修苦行,他们就搞我慢,“这些苦行我们修得起,你们修不起。”那些行菩萨道,胆小的就怯了,他不敢做。那么智慧有了之后,他就既不慢,也不怯。
又由慧故,能观生死涅槃所有衰损,为利他故,修学尸罗能令戒净。
前面说的布施,你有智慧的话他就是有这样的功德。那么持戒,由慧的缘故,“能观生死涅槃所有衰损”,生死衰损是大苦了,生死的苦,这是凡夫,那么二乘就叫生死苦的。涅槃,二乘对涅槃就不知道有衰损,他以为这是最好的地方,他就执着那个地方。涅槃也有它不足之处,就是说不能断所知障,也不能利众生,不能圆满自己成佛的功德,它有它的衰损。有智慧呢,既观生死有衰损,涅槃也有衰损,那么既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槃,这个菩萨才做得到。“为利他故,修学尸罗能令戒净”,既不住生死,又不住涅槃,仅仅是为了利他而修戒波罗蜜多。那么,这个戒决定清净。如果有所执着,那就戒不清净了。所以说戒要能清净,也靠有慧。没有慧,生死涅槃就不能平等地看待,要么就害怕生死,要么就执了涅槃。
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,令心调伏,则邪行众苦,无能夺转。
这个是讲忍辱,忍辱有智慧的话,那么他智慧有了,知道忍有什么功德,不忍有什么过失。前面我们讲忍辱波罗蜜多的时候,都是宗大师从经论上,以智慧分析忍辱有什么好处,不忍有什么坏处,讲了很多,这个我们要仔细看。这些能够分别功德过失的,都是智慧的功能。
“令心调伏,则邪行众苦,无能夺转”,因为这样子的功德过失知道之后,心就调伏了,不会起瞋心,刚强不调的心就去掉了。那么一切邪行的众苦不能夺转,不会使他起瞋心,不会使他不忍,他都能忍得下去。就是各式各样来的苦,邪行就是故意和你挑衅,冤家给你做一些坏事,各式各样的苦,前面说的爱瞋苦,冤家的苦等等,都不能夺转,都不能使他放弃他的忍辱。这是有慧才能做到,没有慧,他忍不住了,他就要爆发嘛。所以说我们说忍不是干干地、没有智慧地就是熬嘛。熬,熬到一定程度它要崩起来的,就是它压到一定程度,它要爆发的。你这一爆发的话,瞋心一起,什么坏事都做完了。有智慧的话,不会。所以说能够真正忍辱的话,一定靠智慧的。没有智慧,你是强迫地把它忍下去。忍不牢的,忍到一定程度它一定要爆发的。所以说,我们说忍辱没有的人,瞋心大的人,那你智慧不够,你好好地多学智慧。否则的话,将来的果报是很可怕。瞋是最大的烦恼,断善根的,前面都讲了。
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,即勤修彼道极升进。
对精进来说,有慧的话,他能够善巧地知道这个事情该精进的,哪些不该精进的。既然该精进的事情,那么就“勤修彼道”,好好地修精进道。“极升进”,极快上去。这个我们讲精进度的时候讲了很多。这是有智慧抉择而来的,没有智慧,这些道理都是讲不出来的。
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,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。
禅定,住了真实的静虑,所有最胜的喜乐,这是什么呢?以智慧了别真实义谛,就是胜义谛,空性,住在这个里边,得到真实的空性,那是最胜的喜乐也能生起来。我们经常说,空乐无分,你能够真正证了空性,这个乐自然会生起来。那最殊胜的喜乐,也是“由慧依止正理”,依止正理就是说依止空性引发的。没有空性的引发,这个没有慧的空性的引发,最胜的喜乐的定生不出来的。那么这就是说,前五度都是要靠慧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,没有慧的话,作用不大,而且是盲目的,甚至于成了世间法。
故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,如云:「菩萨开慧眼,虽施自身肉,如从药树取,无别无高下。」
“故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”,所以说要布施、持戒等前面五个度要能够清净的话,非要慧不可。依慧为它的依靠,才能使它们清净。“如云:菩萨开慧眼,虽施自身肉,如从药树取,无别无高下”,就是前面的总结,它是有依据的,宗大师依据这个颂来的。这个颂出在哪里?我们要说。菩萨开了慧眼之后,有智慧了,虽然布施自己身上的肉、头目脑髓,但是一点也不害怕,好象是一棵树上采一点药一样,没有分别心,也没有高下的心。高下的心就是:我慢贡高没有;下就是怯弱。
又云:「慧见三有狱,胜解度世间,持戒非自利,何况为三有。」
持戒,因为有智慧,看到三有――三界像地狱一样。没有智慧,像我们天堂认为是最高的境界而追求,外道就追求天堂,地狱他们也知道苦了。但是有智慧的,他看到三界都是苦,“三界无安犹如火宅”,这个《法华经》经常说的,那么大家都经常念的,都知道。三有都是牢狱一样,没有什么好的,都是苦的。“胜解度世间”,这个胜解就是发愿的话,发愿要度脱整个的有情,都脱离三有了。这个持戒不是自利,声闻自利,自己超出就完了,它是菩萨为一切有情而持戒的,那么是最清净的持戒。何况为三有,何况三有是世间福报。既然声闻的自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