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5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樂住靜慮。

 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性所攝等持。如是等持,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,何況能入。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诤願智等,共諸聲聞所有功德,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。」

  “雲何菩薩一切靜慮?謂此靜慮略有二種,一者世間靜慮,二者出世間靜慮。當知此二隨其所應複有叁種”,這兩種裏邊,都可以分叁種。“一者現法樂住靜慮,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,叁者饒益有情靜慮”,這個我們下邊要分的。我們把這個念完,再看那邊。這裏是多一點了,所以先看一看。

  “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遠離一切分別,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,離諸愛味泯一切相,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”,這個現法樂住靜慮,就是要是離一切相的,那就是說,證了真如的,離言自性的,真如證到的,現法樂住。

  “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性所攝等持。如是等持,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,何況能入”,第二個分兩個:能引的等持,能引的功德。它這個菩薩地的靜慮能引什麼等持?就是說能引極殊勝的、不可度量的十力種性,十力是佛的十力,就是佛的一類的等持。這個等持呢,聲聞獨覺是不知道名的,何況能進入這個靜慮,這些等持,這是能引等持。下邊是能引的功德。“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、無礙解、無诤、願智等,共諸聲聞所有功德”,這個,對聲聞也有的,這些功德能引出來。解脫嘛,八解脫,八勝處,十遍處,四無礙解,……這些《俱舍》都有,如果搞不清楚的呢,《俱舍》去查一查。我們這裏不是廣講嘛,就念過算了。“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”。

  在《廣論》呢,能引等持就沒有說,著重于功德,所以把共聲聞的那些八勝處、遍處是寫了。

  

  「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,如前應知。謂諸菩薩依止靜慮,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,與作助伴;于有苦者能爲除苦;于諸有情能如理說;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;于諸怖畏能爲救護;于喪失處能解愁憂;于有匮乏施與資財;于諸大衆善能匡禦;于諸有情善隨心轉;于實有德贊美令喜;于諸有過能正調伏;爲物現通恐怖引攝。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。此外無有若過若增。」

  “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,如前應知”,最後第叁個呢,“菩薩饒益有情靜慮”,第叁種,那就是前面的“十一種”,菩薩戒裏邊的饒益有情戒的十一種。“如前應知”,前面講過的,我們也有筆記的,有了筆記要看一看,不要筆記散了就不管了,書上又看不懂了。

  “謂諸菩薩依止靜慮,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,與作助伴;于有苦者能爲除苦;于諸有情能如理說;于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;于諸怖畏能爲救護;于喪失處能解愁憂;于有匮乏施與資財;于諸大衆善能匡禦;于諸有情善隨心轉;于實有德贊美令喜;于諸有過能正調伏;爲物現通恐怖引攝”,這就是十一種饒益有情的,靜慮可以引出這些有情的事業。“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。此外無有若過若增”,到此沒有再多的了,也不能少。

  那麼這個我們看過了,回到書上。

  

  卯二 修彼方便

  

  第二修彼方便。

  修靜慮的方便是什麼呢?那就是一樣的:

  

  謂當思惟,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,奢摩他時茲當廣說。

  “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,及不修過患”,修了這個靜慮有什麼好處,不修有什麼壞處,這個好好地思惟之後呢,當然了,要修好處、要避免壞處呢,自然要趣向去修了。所以說,要修奢摩他的方便呢,就是要知道修的勝利,不修的過患。那麼這個裏邊的內涵呢,宗大師在後邊奢摩他這一章的時候廣說,這裏就略提一下就不講了,後面反正要講。

  

  卯叁 靜慮差別

  

  第叁靜慮差別。

  就是我們念過的。

  

  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,謂世出世。

  “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”,前面的靜慮,就自身來說,就是世出、世間分兩種。世間的靜慮、有出世的靜慮。

  

  就品有叁,就作業分,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,引發功德靜慮,饒益有情靜慮。

  就品,種類來說,不管是世間的也好,出世間也好,它的種類有叁。“就作業分”,是它作的事業,是作的功能。“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、引發功德靜慮、饒益有情靜慮”,這叁種作業,作這個叁種事情。一種是現法樂住的、一種是引功德的、一種是饒益有情的。

  

 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;

  現法樂住我們有注解的,前面去看一看,不要再提問了。這個靜慮,引生身心輕安:身輕安,心輕安。輕安就是堪能性,一切法能夠擔得起。如果沒有輕安的呢,做也做不成,想也想不起,什麼都沒有力量,那就是不得定的相。得了現法樂住,身心輕安,非常之安樂,這些靜慮。那麼現法樂住已經講過的,可以參考一下。

  

  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,共諸聲聞所有功德;

  這裏著重于它的神通的功德,所以說等持就沒有寫了。

  

  叁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。

  利他的,能夠引生十一種饒益有情的事情的靜慮。就是作業來分呢,分叁種。

  

  卯四 正修彼時應如何行

  

 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。

  修靜慮的時候該怎麼做?

  

  隨修何善叁摩地,皆當具足六種殊勝,六波羅蜜多,自住靜慮亦安立他,是靜慮施,余如前說。

  “隨修何善叁摩地,皆當具足六種殊勝”,前面有的,再參考我們的注解,不要單看那個(又有什麼物殊勝了,又來了。靜慮有什麼過了,又問這些)。那麼六種殊勝,六個波羅蜜多具足其它五個,每一個波羅蜜多都有具足六個波羅蜜多,這是另外一個事情。靜慮波羅蜜多有什麼布施呢?“自住靜慮亦安立他”,是靜慮的布施,其它的跟前面一樣的,不說了。

  

  卯五 此等攝義

  

  第五此等攝義。

  它的重要的意思。

  

  隨念發心爲諸行依而正修習,則于無漏靜慮,爲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。

  這個菩提心爲依止嘛,一切我們的六波羅蜜多都是依菩提心來的。“隨念發心”,菩提心是我們一切行的依止,而修習這個。那麼一切無漏靜慮,無漏就是出世的靜慮。它要“安立一切有情”,爲了安立一切有情而努力地修行,我們是爲一切有情出發的,菩提心就是爲利一切有情。依菩提心出發的修學呢,那麼一切靜慮,都是安立一切有情于無上正等菩提了,以這樣的發心來好好修。

  

  此堅固增長已,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,雖未能生圓滿靜慮,亦應時時精進不舍,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叁摩地。

  開始是學初業的,初修的靜慮堅固,增長以後,那就是以地上的,登地以上的菩薩的靜慮作我們的所緣境,就是我們的目的,將來要達到跟他們一樣。現在當然,才開始修,生不起圓滿的靜慮,但是要“時時精進不舍,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叁摩地”,雖然圓滿的靜慮生不起來,但是初業的要學,不學的話,等流果,以後下一輩子也學不成。所以說這一輩子努力就是下一輩子努力的同類因。有了這個同類因,才有等流果,下一輩還可以努力。那麼慢慢地上去增長呢,乃至達到地上的那些靜慮。如果這一輩子不努力,不修,下一輩子等流果還是不修,那麼生生世世不修的話,永遠達不到高度了。

  

  若不爾者,恒違學處罪所染著,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。

  “若不爾者”,假使不這樣子修呢,不但是將來沒有,“恒違學處罪所染著”,那麼現世呢,違背學處。這個菩薩戒裏邊就是對六度都規定是要的一些戒條。你靜慮不修,那就是違背菩薩戒的,那麼就犯戒了,那麼這是現世。“于余生中”,下一輩子,以後的輩子,“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”,對于菩薩的等持,修定的那一方面的學處,等流果,這輩子不學,下輩子也學不成了,所以說極難。

  

  若能學者。

  假使你現在能學。

  

  即于現法亦少散亂心,所修善行勢力強盛,當來亦如《妙手問經》說: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。

  現在你開始初初地能做下去,能學呢,現在至少,你的散亂心會減少一些。散亂心減少了,所修的善法當然勢力就強盛了。得了定之後,力量就特別強。這個散亂的心不強的。你少一點散亂,心就強一點了。證到心一境性,散亂全部沒有了,那個力量最強了。一般的比喻就是說,流的水,如果是散漫地到處流的話,這個水的力量是不夠的,甚至一個小小的泥巴也推不動的。如果說把它集中起來了,從一個小的口子裏噴射出去的話,那麼一切泥沙都能沖得幹幹淨淨。所以說集中力量,少散亂,越是少散亂,越是力量大,這個是必然的。那麼現一輩子的好處如此,將來呢,等流果,就會得身心喜樂,靜慮波羅蜜多“極易圓滿”,你愛修嘛,愛學嘛,那麼這個圓滿的靜慮波羅蜜多呢,就很容易地能夠圓滿。

  

  于奢摩他時當廣解釋,故此不說。

  這一些,下面講奢摩他時候都要廣講的,所以這裏講得很略,只有一頁多一點點。反正後邊講,這裏就不多講了。

  

  

  

  學習般若

  

  寅六 學習般若

  

 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:一慧之自性,二生慧方便,叁慧之差別,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,五此等攝義。  今初

  

  卯一 慧之自性

  

  慧謂于所觀事能揀擇法,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。

  什麼叫慧呢?所觀的事情能夠揀擇法,能夠抉擇哪個是好的,哪個是對的,哪個是錯的,哪些是功德的,哪些是過患的。這能夠起一個抉擇,能夠得到決定,這就是慧的自性。我們這裏講的“通達五明處等慧”,下邊就要分,就要講慧的差別,就是通達五明的慧。真正通達一切法空的慧呢,在後頭毗缽舍那章裏頭廣講。這裏講總的,五明都包含在裏頭,所以說這個地方講的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