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樣的。那個是無貪爲性的,現在是以貪爲性的,這兩個質上是不一樣的。所以說一定要先修平等舍心,把那個煩惱的貪瞋去掉。

  下邊就是說了,平等舍心的修法,先從中等的人修起,再從親的修起,最後是怨的。這個叁個次第。修過之後,然後呢,遍緣一切有情,平等舍心,次第如此。那麼怎樣子修能斷貪瞋呢?就是這個二十六頁的:

  “若爾于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”?修什麼事情可以把它貪瞋斷掉呢?那麼是兩方面來說了:就有情方面說,一切有情,都歡喜快樂,都不歡喜苦,這是同樣的。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對一類呢,知道是親的要饒益他;一類呢是執爲是疏遠的,要損惱他,或者是不饒益他。這個分類呢,是不合理的。因爲有情的要求都一樣的,爲什麼我要把他分兩類呢?有的饒益;有的不饒益,甚至于損惱他。這是第一個不對的,那麼應當平等,這是有情方面說。

  在自己方面說呢,無始以來每一個有情,都做過我們的親屬。也是說每一個有情呢,也對我們做過怨家。那麼做親屬的時候起貪;做怨的時候起瞋。就是這麼幾個有情,一下兒貪,一下兒瞋,變來變去,那也是一個不合理的。所以說貪也不是固定的是個貪,親呢不是固定的是親,這個貪也不必起;怨呢也不是固定的怨,這個瞋也不必起。

  所以說,從自己方面說,有情是經常變化的,一會兒是親,一會兒是怨,這個貪瞋也不必起。從有情方面說,也不必起。從兩方面看,這個貪瞋都不需要的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強調的就是說不是把有情都看了一樣的。怨還是怨,親還是親。但是怨裏邊不生瞋,親裏邊不生貪,是這樣子。那麼昨天晚上有的人提問題呢,就是把怨親模糊了,認爲是看了一樣的了,螞蟻跟母親是一樣的,這個是不對的。

  醜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

  那麼今天接下去呢,我們說要引發“一切成悅意相”,就是悅意慈。那麼一切有情要使他看起來對我們是最歡喜的,這個心要生來。那麼就是要,最歡喜的是母親,母親跟孩子的關系是最好,悅意的,那麼就要修知母。

 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。

  那麼如何引發悅意相呢?

  《修次中篇》雲:「慈水潤澤內心相續,如濕潤田,次下悲種易于增廣,故心相續以慈熏習,次應修悲。」

   這個裏邊說,我們心呢,好象是田一樣的。田呢,先要澆水了,水澆上之後,再下種。這個種子呢,就能夠長起來了。我們心這個田呢,先要有慈悲的水,先要有慈的水,使它潤濕,然後呢悲心種子下去,悲心就長出來。那就是說,先要有悅意慈了,然後大悲心才生得起來了。

  

  所說慈者,謂于諸有情,見如愛子悅意之相。

  那麼這裏說的慈呢,我們說,“謂于諸有情,見如愛子悅意之相”,悅意,看上去跟自己的最歡喜獨生子的那麼樣子的歡喜。悅意,那麼就是這個慈。

  又此所說由修等舍,平息貪瞋不平惡澀,如調善田。次以見爲悅意慈水而潤澤已,下以悲種,則大悲心速疾當生,應當了知極爲切要。

  這個下邊就是從比喻上、從法喻同時說了。前面說,我們的田要把它潤。那麼這裏,修法裏邊說呢,先要平等舍心,修等舍,平等舍心先修了,這個修了之後,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田裏邊的,這些不平的那些東西把它去掉,要石頭小塊塊的東西去掉,那就是貪瞋了。把心裏邊,先把貪瞋這些粗雜的東西去掉。“如調善田”,把這個田調好。這個都是細的,細的泥巴了。這些粗的,雜的東西,不要它,。就是貪瞋了,要調掉,用平等舍心把它去掉。那麼田的泥土都調好了,那麼要加水了。“次以見爲悅意慈水”,看上去最歡喜的,這個悅意的慈,這個水呢,“潤澤”,把這個田澆灌了。然後呢下種,什麼種呢,悲心的種子。那麼這個種子,悲心的種子碰到這一類水,田也調好了,那麼當然會長了,那麼大悲心很快就生起來了。這個道理呢,“應當了知極爲切要”,這是很重要的,這個法上爲什麼這麼做,先要修平等舍心,再要修悅意慈相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個從我們種田的比喻裏邊,也可以推出來,這是極切要的事情。非這麼做不可。

  寅一 知母

  此中有叁,初修母者。

  那麼裏邊呢,又分叁科。“初修母者”,那麼要修悅意相了,悅意相裏邊就分叁科來講:第一科是修母,就是說一切有情都是自己母親。

  生死無始,故自受生亦無始際,若生若死輾轉傳來,于生死中未受此身,未生此處決定非有,故無未作母等親者。

  生死是無始的,無始以來,從哪個開始呢?沒有。那麼這個時間就極長了。既然時間極長,自己投生也是投了無數次了。在無數次的投生當中,生生死死傳過來。在我們無始投生又死掉這個中間,沒有受到這個身的,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啊,不管哪一趣了,生都受過。在這個地方,沒有生在這個地方的都不會有。就這個地方,我們無數次的生,這個身體也無數次的得到,得到又死掉,死掉又得到。所以說呢,在生死之中,生在這裏,沒有一個有情沒有做過我母親的。這個時間有限呢,可能有些沒有做了。但是無始的,那就無限的,無限的時間裏邊這些有情,肯定都做過我母親。

  

  如《本地分》引經說雲:

  那麼《本地分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九卷裏邊,他這麼說。

  「我觀大地,難得汝等,長夜于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,我觀有情,不易可得,長夜流轉未爲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,若余尊重,若等尊重。」

  這個《本地分》裏引本經說,他說,佛看這個大地呢,你們長夜,就是這個地方,在你無始以來,在這裏沒有受過無量世的生死的,沒有。這個大地你們這個地方都受過無量生死。我看一切有情當中,找不到一個有情,無始以來在生死當中,沒有做過你們的母親、父親、兄弟姐妹、或者是軌範師、親教師(就是阿阇黎,和尚),或者其它的師長、若者等尊重(跟師長同輩的),那些人都沒有,都做過的。

  此複非僅昔曾爲母,于未來世亦當爲母,無有邊際。

  那麼不但是過去曾經做我們的母親。未來世,只要我們不出叁界,沒有超出叁界的,也是無始無邊的時間,無始無終,她也要無數次的做我們的母親,沒有邊際的。

  如是思惟,于爲自母,應求堅固決定了解。

  這樣子好好思惟了,當然一次兩次不夠的了,多多地思惟呢,那麼一切有情呢,確實是自己的母親,過去都做過,未來還要做。那麼這個了解呢,要“堅固決定”,決定如此,不易動搖了,退不了了。這個了解,這個勝解生起之後。

  此解若生,次念恩等亦易發生,此若未生,則念恩等無所依故。

  “此解若生,次念恩等亦易發生”,這個勝解生起了,決定她是我的母親。那麼以後的下一科,念恩報恩呢,這個也就生起了。

  “此若未生,則念恩等無所依故”,假使我們這一科,知母的那一科,沒有生起來,或者生了不堅定,那麼下邊的念恩、報恩也生不起來;或者生了是飄飄的,那是虛言,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。所以說《菩提道次第》呢,它強調次第是非常重要。前一科沒有修好,下一科的效果是不會起的。

  那麼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,第一個平等舍心要修好。平等舍心修好之後,把這個對怨的瞋,對親的貪,對中庸的不相幹,這些煩惱心呢,都可以去掉。然後重新來了,修無貪的慈,慈悲。但是要生起慈悲的話,那需要生起一個對一切有情極悅意的相,對自己極親的,就是看了最歡喜的。那麼關系最大的是母親,所以說把一切有情觀成母親的想。那麼這個觀想成功之後,成堅固決定的了解之後,然後,後面的才能生起來。這個沒有,後邊也沒有生,生不起。

  那麼有的人他好象是自以爲自己菩提心已經仿佛地生起了,但是我說你這個平等舍心起了沒有?平等舍心沒有,後頭就不會有的。再一個,你出離心起了沒有?出離心沒有,一切衆生的苦你也不知道,你怎麼把他救出去呢?所以說,這個後後都要靠前前的,中間跳出來的,是沒有的。那麼我們也知道,在以前,九四、九五年,有些才來的,他就來不及說我求一個修菩提心的法。“哎呀”,我說:“你修菩提心的法,你要先修出離心了。出離心要觀苦了。要觀苦呢,下士道。下士道之前,還有個前導,還有依止法。”這些差一個就不行的。所以說,不要忙于後頭的,我看還是把前面的補夠,後邊的自然會來。前面不夠的話,後面都是懸的。

  

  寅二 念恩

  二修念恩者。

  既然把一切有情當自己的母,肯定了。那麼母親對我們的關系怎麼呢?當然是恩了,那麼就修念恩了。這個念恩還是要想的。有些人對現世的母親還是很不孝,他不知恩。母親對他這麼好,他不知道,他還認爲自己很好,母親對他啰嗦,管得太多。那麼這樣子人有的,所以要修恩,修念恩。母親對我們的關系到底是什麼關系?全部是恩的關系。她對我們,一切有情對自己的獨生子都是無邊的慈愛,那是有恩。

  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,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。

  “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”,我們前面說了,知母,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,這個肯定了。“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”,那麼我們,都是母親了,過去的母親,她對我的關系疏遠,我們也沒有宿命通,想不起來。那麼最現實的,今生的母親。那麼從今生母親修呢,那麼這個恩的心,念恩的心就最快能生起來。

  

 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,先想前面母相明顯,次多思惟非唯現在,即從無始生死以來,此爲我母過諸數量。

  我們就用什麼方法呢?就博朵瓦他所贊許的方法來修。怎麼修呢?先在自己的面前,觀想自己的母親,明顯地顯現。那麼現了之後呢,就想,思惟,這個是我的母親,不但是我現生的母親,無始以來她做我的母親數量是無數次了,不但現在做,以前也做,以前不斷地做,做過無數次的母親了。在無數次的母親裏邊,她對我是怎麼對待的呢?

  如是此母爲母之時,一切損害悉皆救護,一切利樂悉皆成辦。

  “如是此母爲母之時”,那麼這個母親,她做母親的時候,對孩子,對我們這個孩子怎麼做的呢?“一切損害悉皆救…

《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