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乘。不發菩提心的人,功德再大,也不能說是大乘,這個菩提心該怎麼生呢?生了之後,該怎麼做呢,怎麼修行呢?是叁科來講。第一個。

  己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

 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,能入之門,又複雲何。

  我們說大乘很好,我們要如何趣入進去呢?就是進入大乘,從哪個大門進去呢?“又複雲何”?進入的門是怎樣子進去?

 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,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,除此更無所余大乘。

  先說進入大乘有什麼門呢?那這個門到底是幾個?兩個門。大乘有兩種,佛說的,一個是波羅蜜多大乘,就是顯教的大乘;一個是密咒的大乘,金剛乘。除此以外,沒有第叁個大乘。這是我們進入大乘的門,先把有幾個大乘先講清楚。否則的話,進了這個門,把密乘認爲不是大乘;或者說是密乘說是大乘,把波羅蜜多乘又說成不是大乘,這個就是把大乘的目標還沒搞清楚,怎麼趣入?現在就先把這個大乘的門先告訴你,哪兩個是大乘?一個是波羅蜜多大乘,一個是密乘的大乘。除此以外,沒有第叁了。

  于此二乘隨趣何門,然能入門唯菩提心。若于相續,何時生此,未生余德,亦得安立爲大乘人。

  “于此二乘隨趣何門”,這兩個大乘裏邊,你隨便你進入哪個門,波羅蜜多乘的大乘的門也好,金剛乘的門也好。“然能入門唯菩提心”,但是門是一個菩提心,要進入波羅蜜多大乘還是要發菩提心,要進入金剛乘、密乘大乘,也是菩提心,所以進入大乘,雖然是有兩個,進門只有一扇門,就是菩提心。有了菩提心就進了大乘的門。不管你是波羅蜜多大乘也好,金剛乘大乘也好,都是由菩提心入門的。

  “若于相續,何時生此,未生余德,亦得安立爲大乘人”,相續就是有情,假使有情身上,什麼時候生起菩提心。“未生余德”,即使其它的功德都沒有,只有一個菩提心,也算大乘,也叫大乘。“亦得安立爲大乘人”,這個人也叫大乘人。只要你身心相續裏邊生起菩提心來了,其它功德哪怕你一個也沒有,你還是叫大乘。當然了,菩提心生起來,其它功德一個也沒有,怎麼生呢?前面的都要有了,從依止法開始,到下士道、中士道,都要有了,菩提心才生得起來。所以這個說,哪怕你其它的功德都沒有,只要有菩提心的話,也可以說是大乘的人。

  何時離此,縱有通達空性等德,然亦墮在聲聞等地,退失大乘。

  但是說你什麼時候離開菩提心了,菩提心退掉了,哪怕你有通達空性有神通,等等,這些,你也不能稱大乘的菩薩,只能是聲聞乘。“退失大乘”,從大乘裏邊退掉了。

 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,即以正理亦善成立,故于最初入大乘數,亦以唯發此心安立,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。

  這個道理在佛的經教裏邊經常講的,就是我們以道理來推,也能夠成立這個道理的。就是說佛經經上講是教證,理來推是理證。管你教也好,理也好,這個道理都成立的。什麼道理?就是說最初入大乘的,就是發這個心,安立他是大乘。假使說你離開大乘了,也是退失了這個菩提心,叫你退大乘。這個菩提心就是衡量我們是不是大乘的一個標准,這個教上這麼說,理上也這麼說,都能成立。

  故大乘者,隨逐有無此心而爲進退,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發菩提心刹那後,諸囚系縛生死獄,然應稱爲善逝子。」

  “隨逐有無此心而爲進退”,就看你有沒有菩提心,有的就是大乘,進了大乘門了;沒有的就退了,就不是大乘人。《入行論》裏邊有這個話,“發菩提心刹那後,諸囚系縛生死獄,然應稱爲善逝子”,只要你發了菩提心,哪怕你在生死牢獄裏邊還關起的,就是沒有出生死的,甚至在地獄裏邊的,都叫善逝子,佛是善逝,子就是菩薩,可以稱菩薩。

  又雲:「今日生佛族,今爲諸佛子。」

  菩提心一發,就生了佛的家裏去了,就是佛的真正的兒子。那就是以菩提心來衡量。

  此說發心無間,即爲佛子。

  只要你發了菩提心之後,無間,不要間隔的,當下就是成佛子。

  《聖彌勒解脫經》雲:「善男子,譬如破碎金剛寶石,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,亦不棄舍金剛寶名,亦能遣除一切貧窮。」

  這本經裏邊就這麼說,佛說,這個善男子,假使一個金剛寶石,金剛鑽,這個很貴的了。即使打破了,哪怕你打破了,但是它的價值可以映蔽一切勝妙的金莊嚴具。金打的莊嚴具沒有壞的,很好的。而這個金剛寶石破掉的,它的價值還是超過它。“亦不棄舍金剛寶名”,哪怕你打破了,人家看起來還是金剛寶,不是其它的東西。“亦能遣除一切貧窮”,哪怕你碎掉了,它的價值還是很高,可以“遣除一切貧窮”。金的莊嚴具,再好,再圓滿跟破的金剛寶石比起來,還比不上,那就是說這個菩提心,金剛寶石是非常珍貴的。

  「善男子,如是發起一切智心,金剛寶石,縱離修習,然能映蔽聲聞獨覺,一切功德金莊嚴具,亦不棄舍菩薩之名,能除一切生死貧窮。」

  所以說,前面是比喻,後面是結合了法來說。“善男子,如是發起一切智心”,要求成佛的心,這個是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的金剛寶石,你生起來了。“縱離修習”,即使你沒有好好修,但是它的價值,已經能夠“映蔽聲聞緣覺,一切功德金莊嚴具”,聲聞緣覺,他是比喻一切莊嚴的,殊妙的,金打的莊嚴具,但是金剛寶石一生起來,這些金莊嚴具,就是映蔽掉了,它就不現出來了。等于太陽出來之後,天上的星、月亮都看不到了。

  這個你即使沒有修行,“亦不舍棄菩薩之名”,你還是叫作一個菩薩。並不是因爲你沒有好好修,單是一個菩提心不叫菩薩,只要有菩提心的話,就是菩薩。“能除一切生死貧窮”,一切世間流轉的有情他們的貧窮,你這個菩提心能救助他們。這就是說菩提心一生起來,它的功德就那麼大了。

 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,然有此心便名菩薩。

  “此說雖未學習勝行”,菩提心的,殊勝的行雖然還沒開始學。“然有此心便名菩薩”,只要有這個心,就叫菩薩,也能救助世間了。

  龍猛菩薩雲:「自與此世間,欲證無上覺,其本菩提心,堅固如山王。」

  他說我跟這個世間的人,我們假使要證佛的無上覺的話,他的根本就是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,要堅固得跟須彌山一樣,不動。這才是這個成佛的根本。菩提心是好,但是你不堅固的話,又退了,那就不行了,說“堅固如山王”,這樣子證無上覺呢,根本就達到了,這是龍樹菩薩的話。

  《金剛手灌頂續》雲:「諸大菩薩,此極廣大此最甚深,難可測量,秘密之中最爲秘密,陀羅尼咒大曼陀羅,不應開示諸惡有情。金剛手,汝說此爲最極希有,昔未聞此,此當對何有情宣說。金剛手答曰:曼殊室利,若有正行修菩提心,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。曼殊室利,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,行密咒行,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。若菩提心未圓滿者,此不當入,亦不使彼見曼陀羅,亦不于彼顯示印咒。」

  密宗裏邊也同樣的,《金剛手灌頂續》,這是密法的書,“諸大菩薩,此極廣大,此最甚深,難可測量,秘密之中最爲秘密,陀羅尼咒大曼陀羅,不應開示諸惡有情”,這個是菩提心,這個是最極廣大,最極甚深,難可測量的,秘密之中最秘密的,這個陀羅尼咒裏的壇城裏邊大壇城,不應該對那些惡有情,就是不願利他的那些有情,不要,不能夠給他們開示的。“金剛手”,對金剛手菩薩說了,“汝說此爲最極希有,昔未聞此,此當對何有情宣說?”你說這個是非常之希有,從來沒有聽到過的,這些東西,法呢,給什麼人可以說呢?金剛手就答:“曼殊室利”,假使有“正行修菩提心,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。曼殊室利,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,行密咒行,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”,哪些人可以開示呢?他說有真正來修菩提心的,這個時候或者是成就了這個菩提心的這些菩薩,他們行菩薩道,行修密咒的道,這些人可以進入這個大智慧的灌頂的陀羅尼的壇城。“若菩提心未圓滿者”,假使這個菩提心沒有圓滿,“此不當入”,那不能進去。就是修菩提心,成就的菩提心了,圓滿了,可以進去。這些沒有圓滿的,不能進去。“亦不使彼見曼陀羅”,不能進這個壇城了。“亦不于彼顯示印咒”,你的手印、密咒都不能告訴他。那就是說要圓滿菩提心的人,密法也一樣,圓滿菩提心的人可以修,可以進去。沒有圓滿菩提心的,這個壇城不能進,也不能告訴他手印了,咒這些都不能教他。

 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,不爲滿足,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。

  所以說,我們說修要修大乘法,二乘的不要,法是很高,但是你這個人不是大乘的人的話,菩提心都沒有,那還不行的。所以說單是大乘法還不夠,要你修法的人是大乘的人,這才行。我們很多人歡喜讀誦大乘經典。念是念最高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最高的。發心呢,人天乘的心,甚至現世求福報的心,下士道都沒進去,那你怎麼得好處呢?所以說,發心很重要的,盡管你法是很高,當然你也能得利益了,不能說你念了沒有好處,好處是有,僅是感應。想成佛,想出叁界,要離一切苦,那還早得很。所以說法盡管是圓滿——大乘,但是你人,要大乘的人,這才是真正能得到利益。這個針對我們現在的人,就是法是最高的,有些人這個下士道,中士道都看不起的,我們要念最高的法。而自己的心,卻是最低的心,求現世福報,發財,自己家庭和睦,子女考大學了,都是現世的,這個好不好?也好。但是你感應是可以得到一點,你要真正離苦,那還早得很。我們說暇滿的身體得到了,是不是只求現世的感應呢?下士道的增上生都沒得到,那是太可惜了。這個帕繃喀大師經常把我們這個暇滿身體當作摩尼寶,一切功德都能從這個裏邊出來,但是你這個摩尼寶,拿來去買了一個什麼東西,花生米,這個就賣掉了,買了包花生米就算了,摩尼寶給他了,那這不是可惜了嗎?

 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,假若此心僅有解了,大乘亦爾。若有此心德相圓滿,則其大乘亦成真淨,故當勤學。

  這就…

《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