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,無數次地害我,下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惡道裏邊不斷地去。“意汝欲自利”,你的心,這個自愛執,只曉得要自利。但是呢,經過無數劫,花了很多的辛苦想自利,而得到後果呢,卻是受了很多的苦,給自己帶來很多苦惱。所以說你做的方便不對嘛,心是想自利,結果反而生了很多的極大的苦惱,乃至地獄裏邊不斷地要去。那就是說我們上了當了,你想自利卻是受大苦,這就是我愛執的關系。
又雲:「若汝從往昔,能作如是業,除佛圓滿樂,定無如斯時。」
假使反過來,你從過去無始以來,“能作如是業”,自他相換的事情能做起來了,那麼除了你成佛圓滿樂,成佛的安樂之後,之外,像現在這樣子的生死的流轉的苦決定不會有了。那就是說我們上了當了,受了這個自愛執的騙。雖然經過很多的疲勞,劬勞,辛苦,經過無數劫,想自利,結果毫無所得,反而引生了很多的苦。如果把這個反過來,利他的話,那麼早就成佛了,也不會像現在那麼受苦了。
如是不執自言,不護自品,當數修心,將自身財及諸善根,悉無顧慮惠施有情。
那麼應當是怎樣子呢?這個道理知道之後呢,“不執自言”,不要執著自己,自以爲自己對了。“不護自品”,不要愛護自己那一個品類。那麼要怎麼呢?“修心”,要好好地去修,把自已的身、財、一切的善根,都毫無顧慮地回向給一切有情,布施給一切有情。就是說不但是把一切內外的身財全部布施,善根也布施,布施的果也布施掉,也不是爲了自己要得什麼好的果而布施。一切布施完了,善根也布施掉了,這才是真正的利他,毫不自利。
又施彼已即應利彼,不應于彼而行邪行,故于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。
既然要布施他,那就是一心地利他,不應該對他做一些損惱的事情。所以說呢,“故于身等”,身也好,財也好,一切都要滅除自利的心。做了這個事情,純粹地是利他。我們做事情呢,表面上,“哦,這個事情布施你了。”回向什麼?回向自己發財;回向自己身體健康;回向自己將來生天享受。這個利他實際上還是自利。這個爲什麼世間上有的人說佛教貪心最大,這是說他付一點點的布施,做一點點的好事卻是要求什麼?極大的好處!布施人家一點點的財物,就要發願自己要得到什麼什麼的,發財的事情,甚至下一輩子生天的事情。這個貪心,說是佛教特別大,這個是不是呢?這一類的人,確是貪心。他做一點點利他,卻是爲了極大的自利。那就是說,做生意人一樣的,一本萬利。投一點點的資本下去,卻是想收一萬倍的利潤。這樣子呢,目的還是自利,這個利他是假的。我們真正佛教徒而利他呢,就是徹底徹心地利他,把東西布施掉了,果報也不要了,果報也布施掉了,不求自己將來什麼果報,這個才是真正自利。
如雲:「意汝定應知,自爲他自在,除利諸有情,汝今莫想余。他自在眼等,不應作自利,眼等于利他,不應作邪行。」
“如雲”,這又是《入行論》的話,“意汝定應知,自爲他自在,除利諸有情,汝今莫想余”,這就是跟自己的我愛執打招呼。你這個心,你平時都是愛你自己的,這個心你應當要知道,我已經只爲他自在,已經把自己布施給一切有情了。除了利有情的事情之外,你不要想做其它的自利事情了。使他自利的事情呢,全部不能做了。我現在已經把一切都布施有情了。“爲他自在”,他要怎麼就怎麼,自己不自己自在了,爲他所自在了。除了利有情的事情之外,你再也不要想做自利的事情了。“余”,就是說利有情之外那是自利了。
“他自在眼等,不應作自利,眼等于利他,不應作邪行”,這個眼睛布施給他了,專門做人家的利益的事情了,爲他所自在的。這個眼耳鼻,這些就說眼睛專門是利他了;耳朵也專門利他了;乃至身――眼耳鼻舌身意了,都做利他事情了,不要做自利了。“眼等于利他”,眼耳鼻舌身,在利他的時候,“不應作邪行”,不要去做損惱有情的事情。既然利他了,對有情不利的事情就不要做了。
若見身等棄舍利他,攀緣自利,或身語意而反于他作損害緣,應作是念而正遮止。此于往昔,亦曾令受無邊衆苦,現今若于相似利益而生錯誤,隨彼轉者當生大苦。
假使說看到“身等”,“身等”就是身口意,就是眼耳鼻舌身等等。這些叁業要“棄舍利他”,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習慣是自利,你現在既然發心利他了,有的時候身口意還是要放棄利他,而攀緣自利的時候,或者身口意不但是不利他,反而對他作損害,就是邪行,那麼你這樣子想,而把它遮住。怎麼想呢?
“此于往昔,亦曾令受無邊衆苦”,這個身口意過去做了很多爲了自利的事情,就引生了很多的苦惱。現在假使說這些自利看起來像利益,實際上是害人的,所以說“相似利益”。我們看錯了,以爲這個事情是對自己有利,結果去做了,不但是沒有利益,生了很多苦惱,所以說“相似利益”。這個“相似利益”就是自利了。現在再犯這個錯誤的話,“隨彼轉者”,爲了自己利益去做的話,爲了“相似利益”去做的話,那麼將來生的苦惱還要多。爲了不要自己受苦呢,應當不要專門去自利了,也不要去損害他。那麼這個從因果上看,你現在不利他,求自利的話,將來感生的果,極大的苦惱,不是對自己有利益的。反過來,你現在雖然利他,好象是吃了虧,受點苦,但是將來極大的利益,乃至成佛的安樂都在裏頭。那麼從這上面看呢,自他相換是很劃得來,爲什麼不換呢?
如雲:「汝昔傷害我,已往可不谏,我見汝何逃,應摧汝憍慢。今汝應棄舍,思我有自利;我于余賣汝,莫厭應盡力。放逸不將汝,惠施諸有情,汝則定將我,授與諸獄卒。如是汝長時,舍我令久苦,今念諸怨恨,摧汝自利心。」
“如雲:汝昔傷害我,已往可不谏,我見汝何逃,應摧汝憍慢”,因爲《入行論》在禅定品裏邊呢,講了很多的自他相換的,發菩提心的教授教誡。這些呢,宗大師就把中間扼要的都引來了。我們《上師供》裏邊也引了很多嘛。它裏邊又說,你這個愛呢,就是自愛執,過去害了我了。那個時候我不知道,就是說沒有學佛了,不知道爲什麼受害的,只知道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不斷地受苦,還不曉得是哪個人害我的。現在呢,我知道了,過去的既然過去了,“可不谏”,那就算了,沒有辦法了。那麼現在我知道了,我學了佛了嘛,知道害我的就是自愛執,就是你嘛。“我見汝何逃,應摧汝憍慢”,我知道你了,你再往哪裏逃呢?隨你逃哪裏,我都要把你憍慢心摧得粉碎,就是說把你消滅了。
“今汝應棄舍,思我有自利;我于余賣汝,莫厭應盡力”,你現在要不要再打妄想了,應當放棄“思我有自利”。你不要打這個妄想,我自己還有自在的權,可以做自利的事情,不行了,我已經把你賣掉了,你沒有自在權。“我于余賣汝”,我給你賣給人家了,賣給一切有情了,你就不要再打妄想了。不要自己說我還好做一些自利的事情,不能做了,你沒有自在權了。“莫厭應盡力”,再不要去厭煩了。不要說去做利他嘛不高興做了,要反過來,盡力地做利他的事情。已經賣掉了嘛,你不做,做什麼呢?
“放逸不將汝,惠施諸有情,汝則定將我,授予諸獄卒”,假使說我放逸了,就是說不留心了,不給你,不把你賣、施給一切有情的話,假使自己放逸了,那麼不注意呢,又把你放掉了,不給你布施一切有情了。這個時候,你有力量了,你一定要把我送到地獄裏去受苦去了,交給地獄的獄卒來折磨我了。爲什麼?你一旦有一點權力的話,又要做自利的事情了。做自利的事情就是做了很多的壞事。壞事嘛,將來受苦的就是我了,你把我交給獄卒到地獄去受苦去了。那這個事情呢,不能放逸了。一放逸的話,你要報複了,要做壞事了,受苦去了。
“如是汝長時,舍我令久苦,今念諸怨恨,摧汝自利心”,那麼這樣子,過去,回憶一下,你無始以來,這個爲了自利做了很多的壞事。“舍我令久苦”,就把我送到閻羅卒裏邊、地獄卒裏邊,受了很久的苦。“今念諸怨恨”,現在我想一想過去的怨恨,無始以來,不曉得多次,你把我交給獄卒受苦去的。那麼新仇舊恨,一起想起來了,那麼這個就産生這個力量,決定要摧毀你的自利的心。就是把你這個自愛執呢,一定要摧毀你,這下決心了。
如是數思愛他勝利,當由至心發生勇悍,棄他之心未生不生,其已生者令不相續,于他令發可愛、可樂、可意之相。
這樣子好好地思惟呢,這個愛他的勝利。自愛的過患,前面講了很多了,再也不要自愛了,不上當了主。愛他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說可以一切安樂都從利他而來,乃至成佛嘛。這些好處多多地想,多多地思惟。“當由至心”,“至心”就是誠心誠意地,不是造作的,真正地發生一種勇悍的心。勇悍的心就是有力量的心。“棄他之心未生不生”,不管人家,單管自己的心,沒有生的不給它生出來,已經生的不要給它接下去。對他,其它的有情要産生“可愛、可樂、可意之相”,就是生起悅意之相。
如昔于自愛樂執著,今于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。
就是說過去自愛,執著,對自己愛樂,這一個執著。現在呢,要反過來了,“于他所應令發起愛執”,那麼對他産生愛執了,不要愛自己了,反過來,對他、一切有情一個地方呢,産生愛執之心。
如雲:「應執余如我。」
這也是《入行論》的話,應當執一切有情,其它的有情,就是除我以外的那些有情,跟我一樣,把愛自己的執著,轉過去,愛一切有情。
能發如是愛執有情,其因謂當念彼恩德,或見于自所作饒益。
我們爲什麼要産生“愛執有情”,執著他,使他安樂,使他不受苦呢?原因就是什麼呢?要去念他的恩。他對我有恩,那麼我就要使他不受苦,得安樂;或者看見他對自己做過饒益的事情,也就是有恩嘛。你要念他過去對我有很大的恩德;或者見到他對自己做了很多好事情。
此複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,能結衆多上妙果實,便極珍愛。如…
《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