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棄有情”,佛就不棄這個大悲心,不棄舍一個有情,就證了大菩提。最殊勝的菩提證到了,究竟的。那麼這個一比呢,這個貪――大悲心不能丟掉。

  “若知生如是,利非利諸果”,你假使知道這個離貪不離貪的,就是說大悲心有沒有的話,感的果一個是好的,一個是不好――不利的。那麼于一刹那之間呢,也不求自利了。就是說自利的話,就是在受苦。哪怕你利他,像聲聞緣覺利少,他的果一般就是下劣。這個知道之後呢,我們一刹那頃的時間,也不要貪著自利了。自利是一個壞東西嘛,“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”嘛,這個《上師供》裏邊天天念嘛,就念這個東西嘛。貪著自利一切倒黴的事情就開了,這個大門就開了,倒黴的門就開起來了。你還要願意倒黴嗎?當然不想倒黴了。不要倒黴就不要自利嘛。這是說一刹那時間自利的心也不要生起來。

 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,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,此心根本見爲大悲。故諸佛子愛樂修習,若多修習令其堅固,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。

  那麼我們是“專住利他”,就不要自利,專門利他。“及菩提果”,那麼我們專門利他,給那個成佛的這個菩提果呢,從哪裏來呢?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”,菩提果也好,專門利他,盡未來際無窮盡的做一切利生的事情,這是從菩提心而生起來的。那麼菩提心從哪裏來,菩提心的根本:大悲心。所以說呢,“諸佛子”――就是菩薩。“愛樂修習”,要多修習,使這個大悲心堅固。“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”,大悲心的根本修起了,菩提心也生了。菩提心生了之後,能感佛的菩提果,菩提果生了,那就是利益一切衆生了。所以說我們看到這個道理之後,要好好地把因地的大悲心修起來,多多地修,令它堅固,那麼能任運,自然地、不要勉強地能夠做很多的難行苦行,菩薩的大行能夠做起來,那麼這樣子才圓滿菩提嘛。

  即前論雲:「悲堅爲根本,菩提心苗生,專利他覺果,諸佛子應修。」

  這個都是《釋菩提心》裏邊的原文,宗大師呢把它運用起來。又怕人家說,是宗大師自己說的不相信,那麼把論、原文又引出來。“悲堅爲根本”,那就是說我們的根本是悲心了,要把它堅固起來,就是前面的那個話了。那麼悲心堅固之後,以這個大悲心爲根本,菩提心的苗芽就生起來了。菩提心的苗芽生起來,那麼專利他的覺果,這個專門利他,佛的果也就生起,也就能夠成功了。“諸佛子應修”,所以說我們佛子呢,應當要好好修。

  「若修令堅固,諸怖他苦者,能舍靜慮樂,而趣入無間,此奇此應贊,此爲勝士法。」

  這個說,假使你能夠把這個大悲心修堅固了,那麼本來對一切衆生的苦救度他,感到很苦了,害怕的。修菩薩道,害怕的。他這個大悲心堅固之後,“能舍靜慮樂,而趣入無間”。我們世間上的快樂,這個世間上說呢,靜慮樂是最快樂。靜慮樂我們前面講過嘛:初禅――離生喜樂;二禅――定生喜樂;叁禅――離喜妙樂,這個樂,最殊勝的,是這個叁禅之樂;但是四禅――舍念清淨,雖然沒有樂受,但是身上輕安的樂,卻是超過前面叁個靜慮的樂。那麼這是靜慮的快樂,是最快樂的,但是呢,能夠堅固大悲心的人,對一切衆生的苦惱害怕的人,他起了悲心,能夠把最快樂的靜慮樂放棄,而趣入無間地獄去度衆生去。這就是說要悲心堅固,沒有堅固的悲心的話,這事情呢,他不敢做的。一般我們有情凡夫嘛,靜慮之樂犧牲了,跑到地獄裏去修菩薩行,這個害怕,這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嘛。“此奇此應贊”,這個事情呢,在世間上人來看呢,這是希奇了。這麼好的樂不享受,到無間地獄去幹,幹啥呢?太希奇了。但是應贊,這是好的,菩薩道。應贊,應當贊歎。“此爲勝士法”,這是殊勝的士夫的方法,這個法則,也就是說菩薩道的行,行爲。

  今于此義,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。

  這個道理呢,前面引的經論;也可以用過去的大德,祖師的言論,來産生定解。

  如覺雲:「不知修慈悲之菩薩,唯藏人能知。」

  這是阿底峽尊者一句話。阿底峽尊者呢,問一個藏人,他說:“你們修菩提心怎麼修的?”他們說:“我們根據儀軌修。”就是說沒有根據七重因果,或者自他相換的悲心,沒有修。所以說這個菩提心是生不起來的。所以說阿底峽尊者感到很可憐,不知道修慈悲心的菩薩,只有藏地的人的,印度是沒有的。那就是說這個是修不成菩提心的,離開慈悲心,怎麼修菩提心呢?所以西藏的法不夠,不圓滿嘛,所以說他們才産生這一種嘛。真正你要修菩提心,不管你哪一個修法,都是離不開慈悲心的。那麼從這個方面知道呢,也可以引生定解,就是說先要把悲心,大悲心修起來。沒有大悲心的話,菩提心是不行的,生不起來的。菩提心生不起來,利他的菩提果也生不起來了。所以說要引生定解,一定要從大悲心搞起。

  癸二 正明修法

  若爾當如何修,「須從最初次第學習。」

  前面講過了,這個道理講通了,那麼該怎麼下手修呢?要從最初的次第開始,不要越級,最初開始。

  朗日塘巴雲:「霞婆瓦與我,有十八種人方便,一種馬方便。人方便者,謂發大菩提心,隨作何事,悉學利益有情。馬方便者,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、已生者令不住、不使增長者爲我愛執,故特于彼盡力違害,正對有情盡力利益。」

  朗日塘巴,他怎麼說呢?他是一個西藏的大德,他說:“霞婆瓦與我,有十八種人方便,一種馬方便”,什麼叫人方便呢?“謂發大菩提心,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”,什麼叫馬方便呢?“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、已生者令不住、不使增長者爲我愛執”,這就是我愛執,這是馬方便,這是畜生的相,只知道愛我了。“故特于彼盡力違害”,要對治他。“正對有情盡力利益”。

  那麼菩提心怎麼生呢?有人就問這個朗日塘巴問他怎麼生菩提心呢?他說我跟霞婆瓦兩個人呢,對生這個十八種人方便,十八種呢,這個不是說真正是十八個,就是很多啊,人的方便。有一種呢,馬的方便。就是說什麼?就是說生起他愛執的方便很多;要滅除自愛這個方便呢,只有一個。什麼叫人方便呢?就是說他愛執嘛,能夠發大菩提心。“隨作何事,悉學利益有情”,爲一切衆生的利益出發的,他愛執,那麼這個方法也很多。“馬方便者”,自愛執的,這是畜生的一種行爲:菩提心沒有生的不要生出來;已經生的不要繼續下去,不要使它增長,這就是我愛執。這我愛執的方便要除掉他。這個除掉他的方便他有一個。就是我愛執很難除了,只有一個方便。而生起利他的呢,方便很多。那麼所以說呢,對于這個我愛執的呢,應當盡力地使它違害它,不要給它生,我愛執不要它。“正對有情盡力利益”,對于有情呢,要盡量地多做,那些利他的事情,他愛執方面的,這是說引祖師的話。

 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雲。

  這個大瑜伽師給這仲敦巴,他這麼說,他自己瑜伽師經常修行的,老修行,他說。

  「我有風息平等轉等,如此如此叁摩地。」

  他說我修瑜伽,坐在山林裏邊修,修了很多。“有風息平等轉”,“風息平等轉”一般就是說圓成次第裏邊的這個氣、中脈的一些修法。他說這一種修法,這樣子的叁摩地呢,我修起來了。這個仲敦巴怎麼回答呢?

  答雲:「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,若無慈悲及菩提心,猶當生于晝夜應悔之地。」

  他說,你修定,這些定很好,你能夠修到“耳邊擊鼓”,人家在你耳旁邊,大捶大擂鼓,大敲鼓。“不可破壞”,而你定呢,不受他影響,不破壞。那就是說你修定極深了。但是你定是很深,假使沒有慈悲心,沒有菩提心的話,你還了不了生死。還要生到“晝夜應悔之地”,生到那個地方,日日夜夜感到還在忏悔的地方。什麼地方呢?

  此中意趣似說,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,異生之因。

  你沒有菩提心,沒有慈悲心,雖然定很深,那麼你將來生到什麼地方去呢?生到這個無色界裏去了,無色界是最高的嘛。這個無色界裏去呢,但是無暇。因爲你沒有菩提心,沒有慈悲心,那就是碰不到佛法的地方去了。那個“異生之因”,就是還是個凡夫嘛。既然是凡夫呢,“晝夜應悔”,你也碰不到佛法了。現在你有了佛法,不好好修菩提心,將來你的定再深,僅僅最多生到無色界,無暇的天裏邊裏去享受,還是個異生,流轉生死,還是了不了,那你劃不來了。這個定再高還沒有菩提心珍貴嘛。

  康壟巴雲:「我等于覺有情顛倒行事,有情于我等亦當如是行。」

  另外一個祖師他說,我們對“覺有情”,“ 覺有情”是一個親戚的話。就是說我們對那些可愛的有情,如果說做一點顛倒的事情的話,那麼有情對我們也同樣,會做顛倒的事情。

 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,入與未入大乘之分,一切皆是相值于此,故一切時應觀于此,令心生起。

  我們說有沒有安立之大乘的根本,進沒有進入大乘的區分,都歸結在這一點。就是你大悲心、慈悲心、菩提心生起了沒有?都歸結于此。如果菩提心、慈悲心生起了,就安立了大乘了。你如果是生起了,就進入大乘了。如果是慈悲心、菩提心沒有的話,那麼不能安立大乘的根本,也沒有進入大乘。“故一切時應觀于此,令心生起”,所以說呢,一切時我們不要忘掉,要“觀于此”,要觀察這個道理,令這個菩提心、慈悲心生起。

  若生者善,若未生者莫如是住,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,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,觀閱顯示此法經論,勤修此因,積集資糧,淨此障礙。

  這個心假使生起來了,很好。假使沒有生呢,“莫如是住”,不要呆在這裏不動了,要好好去追求這個如何生去了。那麼該怎麼樣呢?不要停下來,要做什麼事情呢?要經常地去親近開示這些慈悲菩提心這些殊勝法的大善知識,要親近他。“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”,要跟那些修慈悲心、菩提心的那些道友,共、一起住、共住;還要“觀閱顯示此法經論”,講這些慈悲心、菩提心的那些法的經論,多多…

《廣論講記(五)(上士道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