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重點抓住呢,他們這樣子就說不要分別,不要觀察修,要舍棄的,這個是個大障礙,對我們修行是個大障礙,應當知道。這個是宗大師前後不斷地點出這些是錯誤的修法。很多人到現在還有,這是修的時候什麼不要分別,不思善不思惡,什麼都不要想。這個,那就害處就極大,是修行大障礙。
此等若作常時修持,心隨修轉。故于初時修心稍難,後時于彼能任運轉。
“此等若作常時修持,心隨修轉”,反過來,假使我們經常地觀察修,那我們的心就可以跟到我們所修的法,淨化、轉變了。本來不信叁寶的,或者是信得是很微劣的,經常憶念功德去思惟修的話,這個信心就會增長,這個勢力就會猛利,甚至恒常相續不斷。所以說,這個是要觀察修的。
“故于初時修心稍難,後時于彼能任運轉”,那麼修行的時候,開始修有困難,因爲我們的心都是隨煩惱轉的,有這個惰性,也就是說慣性。我們車向前跑的,要停下來是難的,它有個慣性。要往前走的,要把它拉下來,拉住,要刹車,一下子還刹不住。那麼我們的煩惱心也是,無始以來跟煩惱跑了那麼多時間了,你說馬上叫停下來,這個惰性是一下止不了,那麼就修叁寶信心,你還生不起。但是,你好好地觀察修的話,這個力量就會強起來。所以說,開始的時候確實感到有點困難,但是久而久之,不但是能生起,而且“任運而轉”。不要用心,它自己就生起來了。這是功夫用得多了呢,有的人夢中也會念佛,也會修,持咒,那就是說“任運轉”了。夢裏邊沒有叫他念,夢裏邊心已經力量很微弱了,但是他自己平時修慣了,夢裏還是轉得起來,任運轉。
所以說我們看我們的功夫修得好不好,你自己很可以檢查。有的人總是說我四歸依修了多少了,可不可以修其它的了?那麼第一個你看工夫夠不夠?有沒有任運轉?夢裏邊沒有提起念頭?他自己會不會念?如果沒有會念,那你工夫根本不夠,那你效果當然不會好。工夫夠了之後,效果也就會來。效果的表現有瑞夢,夢中有些好的現象。
那我們說,夢畢竟還是夢,實際的生活裏邊還是可以檢查。那就是說,我們經常說的,跟佛的功德是不是靠近了?是不是挨到一點光了,沾了一些光了。佛的功德,一般地說:斷、智、悲。斷德,煩惱習氣斷完的,那麼你修了這個法之後,是不是煩惱習氣輕一些了?如果輕了,那就是有效果出來了。那麼佛是一切智,智慧極大的、圓滿的,那麼你修之後是不是能開一點點智慧了?如果能開一點了,那也是沾些光了,佛的加持得到了。那麼還有一個呢,就是悲心,佛是大悲心,前面講了很多了。我們的悲心是不是擴大了?還是專門爲自己個人的利益著想?還是爲大衆利益著想?這個很容易看到的。你爲集體、爲正法,就是爲大衆。你爲個人,爲自己一個人的前途,就是爲自己。如果你說修了很多的時間,經常地思考的問題,爲個人的利益著想的話,沒有進步。甚至于學了很多經論,反而滋長了我慢貢高,執著我的心更強,那是天變成魔了。這個,經裏面經常說的。那麼《廣論》前面也講了很多,這個修行自己要經常檢查自己的心,看到底是進步了,退步了?
那麼,這裏就是說,修行的時候就是修叁寶的信心了,開始有點困難,這個信心你怎麼要生起來呢?他該要下工夫才能生,但是下了工夫之後,慢慢地任運能夠生起了。這是一切法沒有自性,沒有一個固定的心,說你決定不能信。很多人問我,我能不能修密法?這個一切法沒有自性,你要修密法,你就可以轉變成一個密法的根器。你不願意修密法,你哪怕本來是修密法的根器,也可以把它破壞了,成了一個一闡提,沒有善根的人,這看自己努力了。
又若能念,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,是發菩提心,一切晝夜恒得見佛,于臨終時任生何苦,然隨念佛終不退失。
“又若能念,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,是發菩提心,一切晝夜恒得見佛,于臨終時任生何苦,然隨念佛終不退失”,假使你能夠這樣地作意,就是說希望我能夠得到,“如所隨念”的,就是說我所念的那樣的佛,我也要得到、成功這樣的功德,那麼就是發菩提心了。我們自己願意成佛,那就是發菩提心了。這個發菩提心就是願意成佛了,但是願意成佛的動機是度衆生。因爲要度衆生,我必須要有一定的、很高的能力。像我們現在凡夫,心裏想度衆生,但是毫無能耐,看了人家受苦,無法救。假使說,你跑到菜場去,人家殺雞、殺鴨子,你說我要救,你怎麼救呢?你說我買下來?你把你錢買完了,也買不完那麼多的動物。那麼,你說你叫他不要殺,他說我不殺怎麼吃飯呢?他不會理你的,還說你打閑岔,那這個就沒有能力救。要是你成了佛了,那一切功能都有了,當然能救了。所以說要發願成佛,這就是發菩提心了。
“一切晝夜恒得見佛”,那麼,這個我們在這個《觀無量壽經》,淨土宗經常說的,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,你經常去這樣子憶念的話,“不久當來,當得見佛”,就可以見到佛。那麼這裏也說了,你發了菩提心之後,一切晝夜都能見到佛。“于臨終時任生何苦”,你臨終的時候,不管你生什麼苦,你念佛的心,“然隨念佛終不退失”,你念佛的心不會退。那麼淨土宗的人他最害怕臨終退失。你只要平時能夠下工夫的話,臨終不會退失。平時經常憶念佛,不但是臨終不會退失,甚至可以在念佛的時候見到佛。這是《觀無量壽經》把這個道理發揮得很多。
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“教汝應悟解,如人多觀察,由住彼觀察,心能如是趣。如是念能仁,佛身無量智,常能修隨念,心趣注于此,此行住坐時,欣樂善士智,欲我成無上,勝世願菩提。”
“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教汝應悟解,如人多觀察,由住彼觀察,心能如是趣”,那麼它就是教我們修行方法了。你應當要悟解,就是心裏要産生一點理解。“如人多觀察”,一個人,假使我們能夠多多觀察這個道理。那麼“由住彼觀察”,因爲你就在這個觀察,住在裏邊觀察,“心能如是趣”,這個心也就轉變了,趣向那個你所觀察的道理,就會進去。那麼前面就說了,你好好地念佛的功德的話,你這個心就會得信心生起來,而且極猛利地、長時相續地生起來,乃至見佛。所以說你這個只要好好修好了,多觀察,你住在觀察裏邊好好修的話,心就這樣子,順著這個觀察,就正路上去了,那就是法跟心就合起來了。
““如是念能仁,佛身無量智,常能修隨念,心趣注于此,此行住坐時,欣樂善士智,欲我成無上,勝世願菩提”,那麼就是這個道理,假使我們拿來念佛的功德的話,佛的身的功德,還有智慧的無量智的功德等等,前面說的身、口、意等等這些功德,這樣子常修隨念,不斷地去念佛的功德的話。“心趣注于此”,心就趣向、專注于這些地方。“此行住坐時,欣樂善士智”,那麼你行住坐臥的時候,都起這個意樂心,要成就這個佛的智慧。發願自己要成無上的佛。“勝世”,就是自勝一切世間,也可以說是佛的名字了,佛的一個號了,“勝世”。發願我自己要成無上的佛,這個以這樣子發願,求菩提,“願菩提”,發願成就菩提、成佛。
又雲:“清淨身語意,常贊佛勝德,如是修心續,晝夜見世依。若時病不安,受其至死苦,不退失念佛,苦受莫能奪。”
“又雲:清淨身語意,常贊佛勝德,如是修心續,晝夜見世依”,這本書接下去又說了,(都是這本書,它接下去),[36*29:04]我們只要這樣身語意能夠很清淨地、常時地贊歎佛的殊勝的功德,“如是修心續”,這樣子的身心這樣子修,修自己的身心,不斷地相續下去,“晝夜見世依”,“世依”也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,一切世界的依怙,就是佛。那麼以這樣的方法去修呢,晝夜能夠就看到佛了。因爲我們的心隨了佛的智慧而轉了,那麼現前當來都可以見到佛。或者是現在就見到,或者將來能見到。這個晝夜能見佛呢,當然說是現前地見了。
“若時病不安,受其至死苦,不退失念佛,苦受莫能奪”,假使說,你病得身心不安的時候,甚至于要臨終了,死苦來的時候,你那個時候也不會退失念佛的心。一切苦“莫能奪”,就是說縱使你死的時候很苦惱,百苦交煎,但是不會退失你的念佛心。那就是平時鍛煉成了一股勁了,再一些苦來,不能把沖掉,“不退失”。那就是可以靠平時要修了,平時不修,那時候想也想不起,不要說退失了,本來就沒有了。
博朵瓦雲:“若數數思,漸能深信,漸淨相續,能得加持。由于此上獲得定解,故能由其誠心歸依,若于所學能正習學,則一切事悉成佛法。吾等對于諸佛妙智,尚不計爲准洽占蔔。”
“博朵瓦雲”,博朵瓦是仲登吉下邊的一個大德。他說:“若數數思,漸能深信,漸淨相續,能得加持”,他也是講修的道理,你只要肯數數地思惟,這是串習修。我們修,正規地修,是入定了之後的,但是數數思惟,也能改變我們的身心,也叫修。所以說,你只要能數數地思惟的話,“漸能深信”,慢慢地這個信心能夠鞏固起來,。從很微弱的信心能夠得到深厚的信心。“漸淨相續,能得加持”,那麼你的相續也就清淨了,相續是身心了,主要還是心了。就是淨化我們的身心了,得到加持。
這個,我們在傳的《四加行》裏邊,尤其是四歸依,得到加持的不少。有很多信,他寫來呢,都是說他修了之後,他的一些境界,多少時候,有發現什麼情況。這些呢,我們開頭呢,這些信回了麼就扔掉了。後來,我們看對一些人有參考價值。後來就保存一些,保存一些,將來呢,可以把它弄出來給大家做參考。但是我們也不願意把他的功德公之于大衆,因爲這個功德要秘密保藏。那麼就是說,暫時還沒有把它弄出來。這個得到佛的加持,他們得加持的人很多了。這裏呢,而且還有一個特征,居士得到的特別多。因爲居士的信心,他從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