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重点抓住呢,他们这样子就说不要分别,不要观察修,要舍弃的,这个是个大障碍,对我们修行是个大障碍,应当知道。这个是宗大师前后不断地点出这些是错误的修法。很多人到现在还有,这是修的时候什么不要分别,不思善不思恶,什么都不要想。这个,那就害处就极大,是修行大障碍。

  

 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,心随修转。故于初时修心稍难,后时于彼能任运转。

  “此等若作常时修持,心随修转”,反过来,假使我们经常地观察修,那我们的心就可以跟到我们所修的法,净化、转变了。本来不信三宝的,或者是信得是很微劣的,经常忆念功德去思惟修的话,这个信心就会增长,这个势力就会猛利,甚至恒常相续不断。所以说,这个是要观察修的。

  “故于初时修心稍难,后时于彼能任运转”,那么修行的时候,开始修有困难,因为我们的心都是随烦恼转的,有这个惰性,也就是说惯性。我们车向前跑的,要停下来是难的,它有个惯性。要往前走的,要把它拉下来,拉住,要刹车,一下子还刹不住。那么我们的烦恼心也是,无始以来跟烦恼跑了那么多时间了,你说马上叫停下来,这个惰性是一下止不了,那么就修三宝信心,你还生不起。但是,你好好地观察修的话,这个力量就会强起来。所以说,开始的时候确实感到有点困难,但是久而久之,不但是能生起,而且“任运而转”。不要用心,它自己就生起来了。这是功夫用得多了呢,有的人梦中也会念佛,也会修,持咒,那就是说“任运转”了。梦里边没有叫他念,梦里边心已经力量很微弱了,但是他自己平时修惯了,梦里还是转得起来,任运转。

  所以说我们看我们的功夫修得好不好,你自己很可以检查。有的人总是说我四归依修了多少了,可不可以修其它的了?那么第一个你看工夫够不够?有没有任运转?梦里边没有提起念头?他自己会不会念?如果没有会念,那你工夫根本不够,那你效果当然不会好。工夫够了之后,效果也就会来。效果的表现有瑞梦,梦中有些好的现象。

  那我们说,梦毕竟还是梦,实际的生活里边还是可以检查。那就是说,我们经常说的,跟佛的功德是不是靠近了?是不是挨到一点光了,沾了一些光了。佛的功德,一般地说:断、智、悲。断德,烦恼习气断完的,那么你修了这个法之后,是不是烦恼习气轻一些了?如果轻了,那就是有效果出来了。那么佛是一切智,智慧极大的、圆满的,那么你修之后是不是能开一点点智慧了?如果能开一点了,那也是沾些光了,佛的加持得到了。那么还有一个呢,就是悲心,佛是大悲心,前面讲了很多了。我们的悲心是不是扩大了?还是专门为自己个人的利益着想?还是为大众利益着想?这个很容易看到的。你为集体、为正法,就是为大众。你为个人,为自己一个人的前途,就是为自己。如果你说修了很多的时间,经常地思考的问题,为个人的利益着想的话,没有进步。甚至于学了很多经论,反而滋长了我慢贡高,执着我的心更强,那是天变成魔了。这个,经里面经常说的。那么《广论》前面也讲了很多,这个修行自己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心,看到底是进步了,退步了?

  那么,这里就是说,修行的时候就是修三宝的信心了,开始有点困难,这个信心你怎么要生起来呢?他该要下工夫才能生,但是下了工夫之后,慢慢地任运能够生起了。这是一切法没有自性,没有一个固定的心,说你决定不能信。很多人问我,我能不能修密法?这个一切法没有自性,你要修密法,你就可以转变成一个密法的根器。你不愿意修密法,你哪怕本来是修密法的根器,也可以把它破坏了,成了一个一阐提,没有善根的人,这看自己努力了。

  

  又若能念,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,是发菩提心,一切昼夜恒得见佛,于临终时任生何苦,然随念佛终不退失。

  “又若能念,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,是发菩提心,一切昼夜恒得见佛,于临终时任生何苦,然随念佛终不退失”,假使你能够这样地作意,就是说希望我能够得到,“如所随念”的,就是说我所念的那样的佛,我也要得到、成功这样的功德,那么就是发菩提心了。我们自己愿意成佛,那就是发菩提心了。这个发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了,但是愿意成佛的动机是度众生。因为要度众生,我必须要有一定的、很高的能力。像我们现在凡夫,心里想度众生,但是毫无能耐,看了人家受苦,无法救。假使说,你跑到菜场去,人家杀鸡、杀鸭子,你说我要救,你怎么救呢?你说我买下来?你把你钱买完了,也买不完那么多的动物。那么,你说你叫他不要杀,他说我不杀怎么吃饭呢?他不会理你的,还说你打闲岔,那这个就没有能力救。要是你成了佛了,那一切功能都有了,当然能救了。所以说要发愿成佛,这就是发菩提心了。

  “一切昼夜恒得见佛”,那么,这个我们在这个《观无量寿经》,净土宗经常说的,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,你经常去这样子忆念的话,“不久当来,当得见佛”,就可以见到佛。那么这里也说了,你发了菩提心之后,一切昼夜都能见到佛。“于临终时任生何苦”,你临终的时候,不管你生什么苦,你念佛的心,“然随念佛终不退失”,你念佛的心不会退。那么净土宗的人他最害怕临终退失。你只要平时能够下工夫的话,临终不会退失。平时经常忆念佛,不但是临终不会退失,甚至可以在念佛的时候见到佛。这是《观无量寿经》把这个道理发挥得很多。

  

  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“教汝应悟解,如人多观察,由住彼观察,心能如是趣。如是念能仁,佛身无量智,常能修随念,心趣注于此,此行住坐时,欣乐善士智,欲我成无上,胜世愿菩提。”

  “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教汝应悟解,如人多观察,由住彼观察,心能如是趣”,那么它就是教我们修行方法了。你应当要悟解,就是心里要产生一点理解。“如人多观察”,一个人,假使我们能够多多观察这个道理。那么“由住彼观察”,因为你就在这个观察,住在里边观察,“心能如是趣”,这个心也就转变了,趣向那个你所观察的道理,就会进去。那么前面就说了,你好好地念佛的功德的话,你这个心就会得信心生起来,而且极猛利地、长时相续地生起来,乃至见佛。所以说你这个只要好好修好了,多观察,你住在观察里边好好修的话,心就这样子,顺着这个观察,就正路上去了,那就是法跟心就合起来了。

  ““如是念能仁,佛身无量智,常能修随念,心趣注于此,此行住坐时,欣乐善士智,欲我成无上,胜世愿菩提”,那么就是这个道理,假使我们拿来念佛的功德的话,佛的身的功德,还有智慧的无量智的功德等等,前面说的身、口、意等等这些功德,这样子常修随念,不断地去念佛的功德的话。“心趣注于此”,心就趣向、专注于这些地方。“此行住坐时,欣乐善士智”,那么你行住坐卧的时候,都起这个意乐心,要成就这个佛的智慧。发愿自己要成无上的佛。“胜世”,就是自胜一切世间,也可以说是佛的名字了,佛的一个号了,“胜世”。发愿我自己要成无上的佛,这个以这样子发愿,求菩提,“愿菩提”,发愿成就菩提、成佛。

  

  又云:“清净身语意,常赞佛胜德,如是修心续,昼夜见世依。若时病不安,受其至死苦,不退失念佛,苦受莫能夺。”

  “又云:清净身语意,常赞佛胜德,如是修心续,昼夜见世依”,这本书接下去又说了,(都是这本书,它接下去),[36*29:04]我们只要这样身语意能够很清净地、常时地赞叹佛的殊胜的功德,“如是修心续”,这样子的身心这样子修,修自己的身心,不断地相续下去,“昼夜见世依”,“世依”也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,一切世界的依怙,就是佛。那么以这样的方法去修呢,昼夜能够就看到佛了。因为我们的心随了佛的智慧而转了,那么现前当来都可以见到佛。或者是现在就见到,或者将来能见到。这个昼夜能见佛呢,当然说是现前地见了。

  “若时病不安,受其至死苦,不退失念佛,苦受莫能夺”,假使说,你病得身心不安的时候,甚至于要临终了,死苦来的时候,你那个时候也不会退失念佛的心。一切苦“莫能夺”,就是说纵使你死的时候很苦恼,百苦交煎,但是不会退失你的念佛心。那就是平时锻炼成了一股劲了,再一些苦来,不能把冲掉,“不退失”。那就是可以靠平时要修了,平时不修,那时候想也想不起,不要说退失了,本来就没有了。

  

  博朵瓦云:“若数数思,渐能深信,渐净相续,能得加持。由于此上获得定解,故能由其诚心归依,若于所学能正习学,则一切事悉成佛法。吾等对于诸佛妙智,尚不计为准洽占卜。”

  “博朵瓦云”,博朵瓦是仲登吉下边的一个大德。他说:“若数数思,渐能深信,渐净相续,能得加持”,他也是讲修的道理,你只要肯数数地思惟,这是串习修。我们修,正规地修,是入定了之后的,但是数数思惟,也能改变我们的身心,也叫修。所以说,你只要能数数地思惟的话,“渐能深信”,慢慢地这个信心能够巩固起来,。从很微弱的信心能够得到深厚的信心。“渐净相续,能得加持”,那么你的相续也就清净了,相续是身心了,主要还是心了。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心了,得到加持。

  这个,我们在传的《四加行》里边,尤其是四归依,得到加持的不少。有很多信,他写来呢,都是说他修了之后,他的一些境界,多少时候,有发现什么情况。这些呢,我们开头呢,这些信回了么就扔掉了。后来,我们看对一些人有参考价值。后来就保存一些,保存一些,将来呢,可以把它弄出来给大家做参考。但是我们也不愿意把他的功德公之于大众,因为这个功德要秘密保藏。那么就是说,暂时还没有把它弄出来。这个得到佛的加持,他们得加持的人很多了。这里呢,而且还有一个特征,居士得到的特别多。因为居士的信心,他从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