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化的,佛不会错失任何一个机会来做应当度的事情。目的呢,得他安乐:最起码的,人天安乐;那么中等的,涅槃的安乐;最高的,无住涅槃的、佛的安乐。远离一切衰损,最低的,离开三恶道的苦;那么中等的,离开生死的苦;最高的,离开生死涅槃两个的、两边的苦。一切所应作的事情,对机而说,没有不做、也没有不恰当其分的,这是恰恰好的。
如《百五十颂》云:“尊说摧烦恼,显示魔谄动,说生死苦性,亦示无畏所。思利大悲者,凡能利有情,此事尊未行,岂有此余事。”
“如《百五十颂》云”,《百五十颂》,一本书。它说:“尊说摧烦恼,显示魔谄动,说生死苦性,亦示无畏所”,这个“尊”就是世尊,他说一切世间的苦恼,都从烦恼来的,那么我们要灭除苦恼呢,必须要摧毁烦恼。
我们过去造的业,无量无边,无始以来,哪搞得完呢?那么你要出三界,就阿罗汉来说,出三界,他也不是说把业搞完了就解脱了。业是搞不完的,消不完的。那么外道,有一些,印度六师外道里边有一些苦行外道,他们也知道过去作了很多业,该受苦,他们就妄想把业消完,就拼命地受苦。自己受些苦事来干。他的意思就是说,苦受完了,就解脱了。这个是没有智慧的一种很愚蠢的方法,就在你修苦行的时候,也不断地在造业。尤其是意业,就不断地生,身、口也在造。你什么时候,过去无始以来那么多业,你怎么消得完?只有把烦恼断掉了,烦恼的水不去滋润那个业的种子了,这个种子也就枯死了,也不感果了,这是《俱舍》里讲得很清楚。所以真正出生死,是断烦恼,业是消不完的。所以说,佛呢,说要离一切苦的根本,就要把烦恼断掉就对了。“摧烦恼”,开始的时候把烦恼制服;最后把它断掉。
“显示魔谄动”,那么修行的时候,各式各样的魔要引诱你,诱惑你去做一些不善的事情,引起烦恼。我们不是前面讲过的“五花箭 ”吗?这个魔来害你时候,还感到很光荣,自己中了箭了,感到很庄严,那么这样子就糊里糊涂地被魔牵起走了。那么这些事情佛就把它开示我们,哪些是魔的“谄动”,不要上当。那么扰乱我们的修行的那些魔的事情,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。
在我们《三学》里边,最后一篇是《慧行刻意》,就详细地讲这些。这些是很秘密的法,这是哲蚌寺里边秘密地传的。海公上师讲的时候说:“哥哥得了法之后,也不告诉弟弟的。”就是亲兄弟也不互相告的。那么我们现在却是到处在流传了,流通了,只要多少钱就流通到了。这个在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,以前要上师面前请之后,才能得到这本书。上师没有允许,不能看的。
“说生死苦性”,那么告诉我们生死的苦。这个苦,苦苦大家都认得到,但是坏苦、行苦,凡夫是认不到的。一定要告诉我们,这整个的三界充满了苦难。这个包括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那么这样子才能彻底地明白三界的苦性。那么既然是苦了,该出离了,出离到哪里呢?“无畏所”,涅槃。那么永远灭掉生死苦的这个涅槃性,也告诉我们无畏所。你单是告诉生死苦,没有一个地方解脱生死苦的,那也没有用。只是告诉我们了很苦、很苦,还得要受苦。那么告诉我们无畏所,那可以到那个地方去,那就没有苦了,那就是涅槃。声闻的涅槃跟佛的无住涅槃,这是“无畏所”。
“思利大悲者,凡能利有情,此事尊未行,岂有此余事”,他愿意、发愿利益众生的大悲心的人,凡是能够利益有情的事情,他不做,还要做什么呢?就是佛对一切有利众生的事情都做完了的。因为这个事情不做,佛还做什么呢?佛是专门做利益有情事情的。
《赞应赞》云:“尊未度众生,何有是衰损,未令世间会,岂有此盛事。” 应忆念之。
“《赞应赞》云:尊未度众生,何有是衰损,未令世间会,岂有此盛事”,佛没有度众生的时候,那这个世间界的衰损不可说,因为没有正法,众生行动没有标准,善恶不分,是非不辨,那做错事。那么这个世界间呢,衰损得不可说。那么假使说佛没有把这个正法教给众生,使众生遇到佛出世了,度这个众生的法、说正法呢,“岂有此盛事”,那现在这样子的盛的事情哪里来呢?就是佛在出世的时候,一切世间的兴盛的事情也不会有了。所以说一切都寄托于佛的出世不出世,佛不出世,不说法度众生,那世间的衰损不可说,没有可以比的。那么佛出世之后,一切盛的事情也都会来了。
所以说,我们遇到佛说法那就是最幸运的事情。在我们现在离开释迦牟尼佛是两千五百多年了,应当说是末法时期了。但是我们的众生还是有些福报,感到正法还没有断灭。尤其这段时间,可以说比以前更盛。我们年轻的时候,要求经书是很困难的,那么《广论》也是极难请的,那个时候不通过关系,找不到。那么其他的参考书也请不到,所以说,那个时候,就是说是想看书看不到。现在呢,什么书都有,有的是甚至于不要你请,给你送上门的,给你寄来的,那么就是不要辜负这个福报了。像我们现在就是事情太多了,过去是想看书看不到,现在是有书没有时间看了,成了这个情况了。那就是说,我们对法的、碰到正法的福报呢,现在还是不小的。那么这个福报从何而来?也是过去大家努力修行而感来的。所以不要错失这个机会,碰到这样的盛的时候,虽然不是佛出世盛,但是在末法时期比起来,还是算盛的。那么就千万不要错过,好好地掌握这个,抓紧机缘了,不要错失。
“应忆念之”,那么这些事情呢好好地要思惟。
此是略说念佛道理,若由种种门中忆念,亦由多门能发净信,若能数数忆念思惟,则势猛利常恒相续。余二宝德,亦复如是。
“此是略说念佛道理”,我们净土宗说念佛,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。“(南无)阿弥陀佛”,我们念他,不但是六个字就算了,还是要念他的功德,身的功德,语的功德,意的功德,他事业的功德,这个样子去念佛呢,真正地念佛了。所以说,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修密法的,不念佛的,跟他矛盾的。我们念佛的,而且念得还多。这还是略说,没有广说。念佛的道理把它纲要的、重要的说了一下,略略地说一下。
“若由种种门中忆念,亦由多门能发净信”,那么你各式各样的“门”,就是说方式方法,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经书里面去多多地去忆念,也可以“由多门”,很多的门路,产生我们的清净的信心。
“若能数数忆念思惟,则势猛利常恒相续”,这个,假使我们经常地忆念佛的功德的话,就是念佛的话,那么这个力量,这个就是可以很猛利的,而且“常恒相续”不断的。就是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可以极大的力量生起来,而且可以使它不断。那么这个就是说,我们修行有时候要退心,心要疲厌,那就是说,这些工夫没下,单是知道了是不够的,要常常思惟、忆念、思惟……那么这个力量才会增长,常恒相续不断。
“余二宝德,亦复如是”,其余两个宝,法宝、僧宝,它的功德也是这样子。也要经常地思惟,忆念、思惟……那么他对于三宝的信心就可以猛利地生起来。长时地相续不断。很多人,说“出家一年,佛在眼前;出家二年,佛在大殿;出家三年,佛到倒西天去了。”疲掉了,甚至退了,这些就是说没有下工夫。时间越长,我们说应当是力量越强,怎么时间长了会退下去呢?那么其他的修行的人也都这样子。开始的时候,信心很好,很猛利,久而久之,疲了,疲了,慢慢就退了。念佛的人也是一样,开始念得很猛利,弄到后来,叫去假使打佛七了,坐在那边无可奈何。他要是胡思乱想了,打瞌睡了,都来了。那就是说,这个心已经退掉了,尽尽管你坐在那里念佛,就不争气了。
由如是修,若善了解,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,此等皆能现为教授。
“由如是修,若善了解,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,此等皆能现为教授”,它就是讲“种种门”的关系,你这样子肯修的话,而且能够了解,能够真正产生这个了解的话,那么你看一切经、一切论,里边很多开示三宝的三归的功德的,这些都是教授教诫。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:经论都是教诫。那么我们就分类了,凡是对我们讲到三宝的功德,讲归依的那些,都是开示三宝的功德的。那些都是叫我们修这个净信,能够把三宝的功德,在我们心里边猛利地生起来,常恒相续,不断地增长。所以说,一切经论都是教授教诫。从这个里边,宗大师慈悲,也给我们点了一下。那么我们以后看经的时候,碰到这一类的,就知道,都是开示我们三归的功德。
念观察修,皆是分别,于修行时,而弃舍者,是遮此等集聚资粮,净治罪障非一门径,故于暇身,摄取无量坚实心藏,应当了知为大障碍。
“念观察修”,这是都要去忆念,要去观察思惟的。那么有的人说,他这么说,“念观察修”,他认为,观察修,要思惟要去观察的话,“皆是分别”,都是分别,虚妄分别。“于修行时,而弃舍者”,那你真正修的时候,这些分别是不要的,只要是一心,就是那些分别心都要给它除掉,有的人是这么想。“是遮此等集聚资粮,净治罪障非一门径”,这个呢,这种想法是遮掉了我们这里的积集聚资粮,净除罪障的很多的修持的门径,法门都遮掉了。你不要分别么,这些方法都不用了。不用了么,这些本来可以积聚资粮的,可以净除罪障的,很多的修持法门都不要了。我们这里现实也很多,有的人他说一心念佛了,金刚萨埵也不要了,忏除罪障也不要了,供曼茶积聚资粮的也不要了,他那这个就太狭了。本来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包藏八万四千法门,什么都包进去的,你现在都不要,那么是偏偏这个就是把那些舍掉,功德舍掉了,那个罪也清不了了。
“故于暇身,摄取无量坚实心藏,应当了知为大障碍”,这样子做法呢,对我们有暇的身体,要汲取无量的“坚实心藏”,就是摄取心要了,好好地修行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