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汉地的禅宗也好、净土宗也好、天台宗也好,都是一样的,都这么说的,要对治自己的烦恼的。但是偏偏学佛的人很大的一部分,就是只看外境,不看内心。那么总是要怨外境不好,也不看看自己人烦恼是怎么一回事。根本的因35#54:06就在你烦恼上边,对治要对治烦恼,调环境毫无用处,烦恼跟了你跑的。那么我们众生呢,是为烦恼所缠了,无所自在。他要你东就东,它要西就西。甚至于要你下地狱,你也不能不去。烦恼给你造了恶业么你得要去了,毫无自在。 那么佛该自在了吧?但是佛呢,“为大悲系缚,无所自在”,佛却是也不自在(师笑)。他这个不自在,不是像我们不自在,受苦去的不自在。佛就是起大悲心,他哪里有众生有苦了,他必定要去救他,这是为大悲所自在了。大悲心要救众生呢,佛就来救了,佛并不想放弃一个众生。所以说佛呢,没有休息的时候。你说:“佛该休息了。”他悲心起了,哪里有苦,哪里救嘛。十方世界苦的众生很多,怎么休息呢?到处跑。所以说佛也不自在,这是大悲使他去救护众生了,没有闲的时候。
“是故若见诸苦众生”,佛只要看到有苦的众生,他常起大悲。他就起大悲心,“恒无间断”,永远也没有间断的。无时无刻,每一分种、每一秒种,都在救护众生。也是无地不救,东南西北,十方四维上下。因为大悲心的缘故,从来不休息,恒无间断。
如《百五十颂》云:“此一切众生,惑缚无差别,尊为解众生,烦恼长悲缚。为应先礼尊,为先礼大悲,尊知生死过,令如此久住。”
“如《百五十颂》云:此一切众生,惑缚无差别,尊为解众生,烦恼长悲缚”,就像我们一切众生,都被烦恼所困缚,那么世尊呢,也为了解救众生的烦恼,他就是长时的被这个悲心所缚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众生所缚的是烦恼,那么就要受苦。佛所被缚的呢,实际上并不是缚了,就是说佛因为有大悲心,不断地来救护众生,也没有闲的。那么这个两个呢,虽然都是用的是“缚”这个字的,但是一个是造罪,一个是功德,全部不一样,性质是不一样的。那么这个,却是“不自在”呢,却是一样的。众生为烦恼所缚而不自在。佛呢,为大悲心所缠呢,也不能够休息了,还是不断地要为了众生的苦恼而操心了,去救度了。
“为应先礼尊,为先礼大悲,尊知生死过,令如此久住”,那么从这里看呢,我们还是先要礼拜大悲心呢,还是要拜佛呢?那当然佛所以珍贵,因为他的功德了。此谓悲智断的功德了。那么在这里,他故意提个问,那么我们还是要先拜佛呢,还是先拜大悲呢?那么昂旺堪布,就给我们来个结论了。他说,先要拜大悲,因为佛是大悲了。
“尊知生死过”,佛看了生死的过患,那么众生一个没有出生死呢,他就不断地要救度了,就在世间上要住了。你离开世间怎么救呢?“令如此久住”,正因为佛有大悲心,看到生死的过患,众生在生死里边,佛也就在生死里边救。所以说,佛不像声闻一样的涅槃了,他“智不住生死”,佛的智慧知道生死是空,他不像我们众生一样执着生死,所以他没有苦。“悲不住涅槃”,众生在生死中,受无量的苦,佛自己安逸了,涅槃里住那里舒服了?不,他要度众生。涅槃虽然好,但是佛要度众生,还是要来世间度。那么就是说佛呢,因为悲心的缘故,在世间上他是不离开的,哪里有苦,哪里救,这是佛的这个本怀。
《谛者品》亦云:“若见痴黑暗,常覆众生心,陷入生死狱,胜仙发悲心。”
“《谛者品》亦云:若见痴黑暗,常覆众生心,陷入生死狱,胜仙发悲心”,《谛者品》也这么说,也说赞叹佛的大悲。看到这个“痴”,愚痴、黑暗,“常缚众生心”,就是众生的心,常被这个愚痴,盖得黑黑的。那么这个黑暗是什么呢?就是人法二执,执有补特伽罗,执有一切法,这是根本的愚痴。这两个执着把我们的心盖掉了,本来我们自在的,本来的一切法空的空性就盖住了。
“陷入生死狱”,因为我们的心给痴所黑暗了,盖住了,那么就起烦恼,造业了。那就投入生死的牢狱里边受大苦。这个众生一受苦呢,佛就要发悲心了,“胜仙发悲心”,胜仙就是诸佛了。佛就是说发大悲心了,必定要救了。
所以说众生有苦,佛就不会不救的。因为他有悲心,悲心起了之后就是要救,也就不会住涅槃了,就在生死里边,广度众生。所以有的人就不能体会佛的意思,他总说:“我要好好地修行去了,这些事情我就不管了。”你不管了,你修什么佛?当然了,我们说能力有限,年纪大了,外面跑不动了。当然你不管了,你好好修行,也可以说是。但是你,精力很丰富,能力也有,你说这些都不管了,你去修了,你修什么呢?你修发菩提心度众生,嘴里说,身上不做,你这个说了有啥用处?虚言,等同虚言。你做呢,当然做不到很多,像佛、菩萨那么做,做不到。能做的要做嘛,大家不做,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呢?
又云:“若见欲蔽意,大爱常躭境,堕爱贪大海,胜者发大悲。见烦惑众生,多病忧逼恼,为除众苦故,十力生大悲。能仁常起悲,终无不起时,住众生意乐,故佛无过失。”应随忆念。
“又云:若见欲蔽意,大爱常耽境,堕爱贪大海,胜者发大悲”,那么这个《谛者品》又说了,若看到这些欲――我们的这个贪欲,“蔽意”――把我们的心盖掉了。“大爱常躭境”,这个大大的贪爱,对这个五欲的境耽着了,拔不出来。“堕爱贪大海”,这样子呢,起了烦恼呢,就要造罪了,结果这个大苦海(爱贪的大海)里边,沉溺下去了。那么这样子呢,“胜者发大悲”,这个佛呢,看了之后,不由得就要起大悲心。
“见烦惑众生,多病忧逼恼,为除众苦故,十力生大悲”,佛看到烦恼迷惑众生,迷惑众生,那么造了很多业,那么有很多的病、忧恼了,这是现世的了。下一世呢,更要下恶道去受苦了。“为除众苦故”,为了要解除众生的一切苦难,“十力生大悲”,那么佛就生起大悲心来了。这个成佛么本来是为度众生愿成佛。众生有苦,你这个怎么不救呢?成佛的目的就是度众生。所以说,佛就生起大悲心来。“能仁常起悲,终无不起时”,佛悲心常起,这个常起就是说没有断的时候的。“终无不起时”,不起大悲的时候是没有的。
“住众生意乐,故佛无过失”,“住众生意乐”,就是说随顺众生。众生有苦,哪里有苦,哪里救。故佛没有过失,所以说佛做的事情没不有过失的,他全部是以大悲心度众生苦的,怎么有过失呢?我们的出发点,如果说不是为众生的苦,而为自己的利益,为自己的着想,为自己的前景、前途,那决定会产生苦恼,产生过失。这是自私心的出发,一个是大悲心出发。大悲出发,没有过失的,自私心出发决定有过失。
我经常说两句话,《上师供》每个人都念的:“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,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”,就这个意思。你要从自己利益出发,一切的衰败的门都开了,所以说我们打算盘不要从自己个人的利益出发。从自己个人利益出发打算盘,一切倒楣的事情都会来。你从大悲心,持爱众生,为众生利益出发,为正法出发的话,一切功德都来了。这个是很简单的一个原则,《上师供》也告诉我们了,我们也天天念了。你要做嘛。你不做,专门从自己利害出发,你做的事情越做越糟糕。你从众生的利益出发,为正法利益出发,越做越高,越有希望,越做功德越大。那么这个原则是很简单,但是你要做,不做的话,佛说了那么多,耳边风,听过了事,天天念,虚言,骗佛的,那修行就没有意思了。我们修行就是说要净化自己的身心,要我们的心跟这个法靠近、靠近,乃至合二为一。你如果天天念,不靠近,天天念不靠近,甚至越来越远,你这个修什么法呢?你不是徒劳吗?甚至于在骗佛,也在骗众生,这个我想应当提高警惕了。
好,今天讲到这里。
第三十六讲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,我们讲到三宝的功德。那么佛的功德:身的功德,语的功德和意的功德。意的功德也就是智慧跟大悲了。那么下边我们看业的功德――佛的事业,他做些什么事业?什么功德?
(四)业功德
业功德者,谓身语意业,由其任运、无间二相,而正饶益一切有情。此复由于所化之别,堪引化者,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,远离衰损,定作一切所应作事。
“业功德者,谓身语意业,由其任运无间二相,而正饶益一切有情”,那么什么叫佛的事业、功德呢?就是佛的身、语、意三业,他是任运的,不要特别作意,一切自然。而且是“无间”的,没有间隔的,做什么呢?“正饶益一切有情”,如法地饶益一切有情。饶益有情的事情,任运的,不要劝,也不要特别作意,“无间”的,从来不停的。那么,我们世间上也说饶益有情、也利益众生,也说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些,或者父母对孩子做饶益的事情,但是往往不能正饶益,你想是想得很好,但是做的方式方法不对头,那么效果就不太好。这个“正饶益”呢,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:对初学的,增上生;对高一级的,就是决定胜。这是没有错的。
“此复由于所化之别,堪引化者,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,远离衰损,定作一切所应作事”,那么所化的有情各式各样不同了。那么有的是堪能化的,那么分上、中、下三士了。有的是不堪能化的,佛的教化他不听的,他信邪的,那么这些呢,不度无缘了,也没有办法了。只要堪能化的,佛“无不令其所化”,没有一个不使他所化的有情“会遇圆满”,得到这个快乐、安乐,“远离衰损”,离开一切苦恼。那么“定作一切所应作事”,他要该做的事情决定会做。对初学的是人天的增上生;对中等的声闻、缘觉的决定胜;那么再高一等的,广度众生的意乐,使他成佛的这个事情。总之,只要能堪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