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漢地的禅宗也好、淨土宗也好、天臺宗也好,都是一樣的,都這麼說的,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的。但是偏偏學佛的人很大的一部分,就是只看外境,不看內心。那麼總是要怨外境不好,也不看看自己人煩惱是怎麼一回事。根本的因35#54:06就在你煩惱上邊,對治要對治煩惱,調環境毫無用處,煩惱跟了你跑的。那麼我們衆生呢,是爲煩惱所纏了,無所自在。他要你東就東,它要西就西。甚至于要你下地獄,你也不能不去。煩惱給你造了惡業麼你得要去了,毫無自在。 那麼佛該自在了吧?但是佛呢,“爲大悲系縛,無所自在”,佛卻是也不自在(師笑)。他這個不自在,不是像我們不自在,受苦去的不自在。佛就是起大悲心,他哪裏有衆生有苦了,他必定要去救他,這是爲大悲所自在了。大悲心要救衆生呢,佛就來救了,佛並不想放棄一個衆生。所以說佛呢,沒有休息的時候。你說:“佛該休息了。”他悲心起了,哪裏有苦,哪裏救嘛。十方世界苦的衆生很多,怎麼休息呢?到處跑。所以說佛也不自在,這是大悲使他去救護衆生了,沒有閑的時候。
“是故若見諸苦衆生”,佛只要看到有苦的衆生,他常起大悲。他就起大悲心,“恒無間斷”,永遠也沒有間斷的。無時無刻,每一分種、每一秒種,都在救護衆生。也是無地不救,東南西北,十方四維上下。因爲大悲心的緣故,從來不休息,恒無間斷。
如《百五十頌》雲:“此一切衆生,惑縛無差別,尊爲解衆生,煩惱長悲縛。爲應先禮尊,爲先禮大悲,尊知生死過,令如此久住。”
“如《百五十頌》雲:此一切衆生,惑縛無差別,尊爲解衆生,煩惱長悲縛”,就像我們一切衆生,都被煩惱所困縛,那麼世尊呢,也爲了解救衆生的煩惱,他就是長時的被這個悲心所縛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衆生所縛的是煩惱,那麼就要受苦。佛所被縛的呢,實際上並不是縛了,就是說佛因爲有大悲心,不斷地來救護衆生,也沒有閑的。那麼這個兩個呢,雖然都是用的是“縛”這個字的,但是一個是造罪,一個是功德,全部不一樣,性質是不一樣的。那麼這個,卻是“不自在”呢,卻是一樣的。衆生爲煩惱所縛而不自在。佛呢,爲大悲心所纏呢,也不能夠休息了,還是不斷地要爲了衆生的苦惱而操心了,去救度了。
“爲應先禮尊,爲先禮大悲,尊知生死過,令如此久住”,那麼從這裏看呢,我們還是先要禮拜大悲心呢,還是要拜佛呢?那當然佛所以珍貴,因爲他的功德了。此謂悲智斷的功德了。那麼在這裏,他故意提個問,那麼我們還是要先拜佛呢,還是先拜大悲呢?那麼昂旺堪布,就給我們來個結論了。他說,先要拜大悲,因爲佛是大悲了。
“尊知生死過”,佛看了生死的過患,那麼衆生一個沒有出生死呢,他就不斷地要救度了,就在世間上要住了。你離開世間怎麼救呢?“令如此久住”,正因爲佛有大悲心,看到生死的過患,衆生在生死裏邊,佛也就在生死裏邊救。所以說,佛不像聲聞一樣的涅槃了,他“智不住生死”,佛的智慧知道生死是空,他不像我們衆生一樣執著生死,所以他沒有苦。“悲不住涅槃”,衆生在生死中,受無量的苦,佛自己安逸了,涅槃裏住那裏舒服了?不,他要度衆生。涅槃雖然好,但是佛要度衆生,還是要來世間度。那麼就是說佛呢,因爲悲心的緣故,在世間上他是不離開的,哪裏有苦,哪裏救,這是佛的這個本懷。
《谛者品》亦雲:“若見癡黑暗,常覆衆生心,陷入生死獄,勝仙發悲心。”
“《谛者品》亦雲:若見癡黑暗,常覆衆生心,陷入生死獄,勝仙發悲心”,《谛者品》也這麼說,也說贊歎佛的大悲。看到這個“癡”,愚癡、黑暗,“常縛衆生心”,就是衆生的心,常被這個愚癡,蓋得黑黑的。那麼這個黑暗是什麼呢?就是人法二執,執有補特伽羅,執有一切法,這是根本的愚癡。這兩個執著把我們的心蓋掉了,本來我們自在的,本來的一切法空的空性就蓋住了。
“陷入生死獄”,因爲我們的心給癡所黑暗了,蓋住了,那麼就起煩惱,造業了。那就投入生死的牢獄裏邊受大苦。這個衆生一受苦呢,佛就要發悲心了,“勝仙發悲心”,勝仙就是諸佛了。佛就是說發大悲心了,必定要救了。
所以說衆生有苦,佛就不會不救的。因爲他有悲心,悲心起了之後就是要救,也就不會住涅槃了,就在生死裏邊,廣度衆生。所以有的人就不能體會佛的意思,他總說:“我要好好地修行去了,這些事情我就不管了。”你不管了,你修什麼佛?當然了,我們說能力有限,年紀大了,外面跑不動了。當然你不管了,你好好修行,也可以說是。但是你,精力很豐富,能力也有,你說這些都不管了,你去修了,你修什麼呢?你修發菩提心度衆生,嘴裏說,身上不做,你這個說了有啥用處?虛言,等同虛言。你做呢,當然做不到很多,像佛、菩薩那麼做,做不到。能做的要做嘛,大家不做,這個世界還成什麼世界呢?
又雲:“若見欲蔽意,大愛常躭境,墮愛貪大海,勝者發大悲。見煩惑衆生,多病憂逼惱,爲除衆苦故,十力生大悲。能仁常起悲,終無不起時,住衆生意樂,故佛無過失。”應隨憶念。
“又雲:若見欲蔽意,大愛常耽境,墮愛貪大海,勝者發大悲”,那麼這個《谛者品》又說了,若看到這些欲――我們的這個貪欲,“蔽意”――把我們的心蓋掉了。“大愛常躭境”,這個大大的貪愛,對這個五欲的境耽著了,拔不出來。“墮愛貪大海”,這樣子呢,起了煩惱呢,就要造罪了,結果這個大苦海(愛貪的大海)裏邊,沈溺下去了。那麼這樣子呢,“勝者發大悲”,這個佛呢,看了之後,不由得就要起大悲心。
“見煩惑衆生,多病憂逼惱,爲除衆苦故,十力生大悲”,佛看到煩惱迷惑衆生,迷惑衆生,那麼造了很多業,那麼有很多的病、憂惱了,這是現世的了。下一世呢,更要下惡道去受苦了。“爲除衆苦故”,爲了要解除衆生的一切苦難,“十力生大悲”,那麼佛就生起大悲心來了。這個成佛麼本來是爲度衆生願成佛。衆生有苦,你這個怎麼不救呢?成佛的目的就是度衆生。所以說,佛就生起大悲心來。“能仁常起悲,終無不起時”,佛悲心常起,這個常起就是說沒有斷的時候的。“終無不起時”,不起大悲的時候是沒有的。
“住衆生意樂,故佛無過失”,“住衆生意樂”,就是說隨順衆生。衆生有苦,哪裏有苦,哪裏救。故佛沒有過失,所以說佛做的事情沒不有過失的,他全部是以大悲心度衆生苦的,怎麼有過失呢?我們的出發點,如果說不是爲衆生的苦,而爲自己的利益,爲自己的著想,爲自己的前景、前途,那決定會産生苦惱,産生過失。這是自私心的出發,一個是大悲心出發。大悲出發,沒有過失的,自私心出發決定有過失。
我經常說兩句話,《上師供》每個人都念的:“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,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”,就這個意思。你要從自己利益出發,一切的衰敗的門都開了,所以說我們打算盤不要從自己個人的利益出發。從自己個人利益出發打算盤,一切倒楣的事情都會來。你從大悲心,持愛衆生,爲衆生利益出發,爲正法出發的話,一切功德都來了。這個是很簡單的一個原則,《上師供》也告訴我們了,我們也天天念了。你要做嘛。你不做,專門從自己利害出發,你做的事情越做越糟糕。你從衆生的利益出發,爲正法利益出發,越做越高,越有希望,越做功德越大。那麼這個原則是很簡單,但是你要做,不做的話,佛說了那麼多,耳邊風,聽過了事,天天念,虛言,騙佛的,那修行就沒有意思了。我們修行就是說要淨化自己的身心,要我們的心跟這個法靠近、靠近,乃至合二爲一。你如果天天念,不靠近,天天念不靠近,甚至越來越遠,你這個修什麼法呢?你不是徒勞嗎?甚至于在騙佛,也在騙衆生,這個我想應當提高警惕了。
好,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叁十六講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,我們講到叁寶的功德。那麼佛的功德:身的功德,語的功德和意的功德。意的功德也就是智慧跟大悲了。那麼下邊我們看業的功德――佛的事業,他做些什麼事業?什麼功德?
(四)業功德
業功德者,謂身語意業,由其任運、無間二相,而正饒益一切有情。此複由于所化之別,堪引化者,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,遠離衰損,定作一切所應作事。
“業功德者,謂身語意業,由其任運無間二相,而正饒益一切有情”,那麼什麼叫佛的事業、功德呢?就是佛的身、語、意叁業,他是任運的,不要特別作意,一切自然。而且是“無間”的,沒有間隔的,做什麼呢?“正饒益一切有情”,如法地饒益一切有情。饒益有情的事情,任運的,不要勸,也不要特別作意,“無間”的,從來不停的。那麼,我們世間上也說饒益有情、也利益衆生,也說“爲人民服務”這些,或者父母對孩子做饒益的事情,但是往往不能正饒益,你想是想得很好,但是做的方式方法不對頭,那麼效果就不太好。這個“正饒益”呢,那就是我們前面說的:對初學的,增上生;對高一級的,就是決定勝。這是沒有錯的。
“此複由于所化之別,堪引化者,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,遠離衰損,定作一切所應作事”,那麼所化的有情各式各樣不同了。那麼有的是堪能化的,那麼分上、中、下叁士了。有的是不堪能化的,佛的教化他不聽的,他信邪的,那麼這些呢,不度無緣了,也沒有辦法了。只要堪能化的,佛“無不令其所化”,沒有一個不使他所化的有情“會遇圓滿”,得到這個快樂、安樂,“遠離衰損”,離開一切苦惱。那麼“定作一切所應作事”,他要該做的事情決定會做。對初學的是人天的增上生;對中等的聲聞、緣覺的決定勝;那麼再高一等的,廣度衆生的意樂,使他成佛的這個事情。總之,只要能堪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