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些人写的文或者说的话,拗口得很,听了不懂。这个佛说的话,“善缀”,他组合得非常巧妙,那么一听就会懂。“尊语具善说”,佛说的话有这样的善巧的功德,就是前面那些功德了。

  “且初闻尊语,能夺闻者意,次若正思惟,亦除诸贪疑痴。庆慰诸匮乏,亦放逸者归,令乐者厌离,尊语相称转。能生智者喜,能增中者慧,能摧下者翳,此语利众生”,赞叹佛的功德。我们开始听到佛的话,就是一初听闻正法了,“能夺闻者意”,那就是听到的人呢,就感到被他全部吸引去了,一切其它东西都忘掉了,被佛的话,听了之后,把他的心全部吸引过去了。那么这是开始听到了,就有这样的能力。

  康萨仁波卿讲话,我们在清凉桥,一些上座(他经过第二次跟了上师的入藏,亲近康萨仁波切的),他就说康萨仁波切说法就像奏音乐一样,听了是非常好听,越听越要听,懂不懂是另外一事,他的声音你听上去就是有吸引力,就不想走,就是要听。那么这是“初闻尊者语,能夺闻者意”。

  “次若正思惟”,假使你说进一步把佛的话,如理地思惟,不要邪思惟,我们这个讨论的时候,千万要正思惟。这个,看一看,思惟是要正思惟,不要乱思惟,更不要邪思惟。那么正思惟的话,“亦除诸贪痴”能除贪痴,也能除贪痴。那就是说好好地去思惟的话,如理思惟的话,就能够除掉烦恼,贪瞋痴慢烦恼都能除掉。这是佛的功德:听闻正法,能够夺闻者意,如理思惟就能够灭除烦恼。

  “庆慰诸匮乏”,一些贫乏的人,佛就安慰他。有些放逸的人呢,就“亦放逸者归”,。放逸的,他吊儿朗当的没有归纳,那么听到佛的话呢,他知道该怎么用功了,他就不放逸了,所以说“亦放逸者归”。

  “令乐者厌离”,贪着那些五欲的快乐那些人呢,能够产生厌离心。有的人贪着一个事情总是放不下,那么你听了佛的话就能够产生厌离,再也不去粘着那些。

  “尊语相称转,能生智者喜”,这个下面就是说,佛的话,是契机的。“相称转”,对了他相称的机而转的、说的,那么智者――上机的、上根的,听了佛的话呢,他就是生大欢喜了,甚至于像须菩提一样,悲泪啼泣涕泪悲泣,感动得非常欢喜。那么中等的根机呢,使他智慧能够增加,“能增中者慧”,中等根机的人听了佛的话之后,能够增长智慧。“能摧下者翳”,下一等的,一些下根的、钝根的,他的翳,他的愚痴会除掉一些,也懂一些佛的道理。

  那么我们说,没有听过佛教的人,他们对佛教一无所知,这个佛教的到底怎么回事,也不会知道,那就是翳了。你听一下呢,再笨的、再下的,他也知道,佛教是怎么一回事。哪些是对的,要做的;哪些是错的,不能做的,至少这个鉴别力会有了,不会乱做了。否则的话就,就要闭了眼睛来瞎摸,瞎摸的话,哪是对了、错了,根本是没有一个标准的。

  所以说,佛的话是契经、契理的。对上根的,听了之后,当然了,生大欢喜,涕泪悲泣切。中根的人也能够增长很大的智慧。下根的人,至少能够辨别是非了,把翳除掉。“此语利众生”,以这样子的话,来利一切众生,这是赞叹佛的语功德。

  “应如是念”,那么我们念佛的语功德呢,应当这样子地去念。

  那么我们再说一下,讨论的时候不要去钻牛角尖了。为什么佛一个时间能懂那么多话?为什么说一个话大家能够听得不一样?这个不要浪费时间。这佛的不思议功德,你不要想,不是你要思惟的。要思惟的,就是说佛有那么大的功德,是我们该归依的人。

  

   (三)意功德

  意功德分二。智功德者,谓于如所有性,尽所有性,一切所知,如观掌中庵摩洛迦,智无碍转。能仁智遍一切所知。除佛余者,所知宽广,智量狭小,悉不能遍。

  “意功德分二。智功德者,谓于如所有性,尽所有性,一切所知,如观掌中庵摩洛迦”,那么佛的功德呢,“如所有性”(一切法的道理,真如空性),“尽所有性”(一切缘起的,各式各样的具体的事理),一切该要所知道的东西,就像手里边放一个庵摩洛迦来看,那么仔细。你远远地看,看不仔细了,摆在手里边看,那什么都看到了。所以说,管你是如所有性也好,尽所有性也好,这个我们在开头的时候都抄过了,我们就不再多讲了,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“智无碍转。能仁智遍一切所知”,他的智慧毫无阻碍地能够生起来。佛的智慧,一切所知的境界都能知道,那个我们在《摄大乘论》,所知――这个大家知道了。,所知的,管你如所有性也好,尽所有性也好,什么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,一点也没有遗漏的。

  “除佛余者,所知宽广,智量狭小,悉不能遍”,除了佛以外,那就是那些外道的祖师、外道的那些教主了,他们呢,所知的境极宽,这个智的量呢,他们智慧的大小呢,却是极小、狭小。它说不能遍了。就是说,所知的境界,他们是能够知道的仅是一点点,也不能够遍,绝对不能遍满、——所知的全部能知道。而且知道的呢,又是有成见的,。就是说依一个来概括一切的。35*46:40}涂抹部分删去?{

  这个最好的比喻就是瞎子摸象。瞎子摸象,你说外道那些,他是不是一无所知呢?那些外道的头子,他还是知道一些。他摸到一个耳朵,它说是跟扇子一个东西。他就说:“哦,象就是一把扇子一样的东西。”那么你摸到耳朵固然像扇子了,整个的象的身体并不都是扇子一样,把一个你知道的推广到全体去了,那就错了。本来你所知道的不遍,整个的象很大,你看到的、你知道的只一个耳朵,本来就不遍了,再加上你主观的错误,把它扩大到全体,就说象是一个扇子一样的东西,那就全部错完了。所以说一切研究,什么哲学、宗教,那些人呢,就是这个佛说的,瞎子摸象了。不能说你一点也不知道,但是你知道的不遍,只知道一点点。这一点点又把它扩大到全体,那就是错了。你不扩大到全体,说耳朵像扇子,这还是对的。但是你说整个的象就是一把扇子,那就全部错完了。所以说一切的哲学的理论也好,外道的教义也好,就是这一类的东西。以自己的有限的第六意识的分别,来探讨无边的所知的境,那么得到结论呢,决定是会错的。

  

  如《赞应赞》云:“唯尊智能遍,一切所知事,除尊余一切,唯所知宽广。”

  “如《赞应赞》云,““唯尊智能遍,一切所知事”,那么我们在《摄大乘论》《所知品》里边就讲过了,所知的东西很多了,只有佛的智慧,能够遍一切所知的事情,都能知道。““除尊余一切,唯所知宽广”,那么除了世尊以外,“余一切”,特别是那些外道,他们所知的境是非常宽,而能知的智慧却是一点点,那么他们所得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。

  

  又云:“世尊堕时法,一切种生本,如掌中酸果,是尊意行境。诸法动非动,若一若种种,如风行于空,尊意无所碍。”应如是念。

  “又云:世尊堕时法,一切种生本,如掌中酸果,是尊意行境”,那么就是说,“世尊堕时法”,落于三世的法,就是过去、未来三世的那些法,就是一切法了。一切有为法,有为法是有生住异灭,那就是要堕三世的,这个学过《俱舍》就知道了。一切“堕时法”,就是指一切有为法。“一切种生本”,一切有为法的一切种,各式各样的生的本――这缘起了,一切有法的缘起的因,这是为什么要感这个果,为什么得那个果。这些“如掌中酸果”,就看手里的庵摩洛迦一样,非常清楚。这是佛的功德,那么我们就不要去乱思惟了:为什么,他要下油锅,他又不下油锅?这些话,恐怕不是我们该说的了。你要是得到佛的智慧呢,那就掌中庵摩洛迦去看一模一样。那么我们不是佛呢,就把佛的话,好好思惟就对了。

  “是尊意行境”,这个是佛的意,意里边所缘的境、所行的境。“诸法动非动,若一若种种,如风行于空,尊意无所碍”,这幺前面一个颂就说,一切有为法的缘起的因,佛看了之后非常清楚,这个就像手中庵摩洛迦一样的,这是佛的意所缘的这个境界。那么下边说一切法,“动非动”:“动”是会动的――有情;“非动”是器世界――不动的。一切法,管你有情世界也好,器世界也好,“若一若种种”,若一若异。一么是一个;种种么不同的。若一若异,有情世界也好,器世界也好,异也好,一也好,就像“风行于空”,风在空中吹过去,一切无碍。佛的心、佛意,佛的意观察这一些道理,毫无阻碍,就像风在空中。风碰到山了,要碍了,顶住了。空里边风行的时候,毫无阻碍。那么佛观这一切法,就像风在空中行一样,毫无阻碍,全部了解,没有一点点疑惑。

  “应如是念”,那么我们观、念佛的意功德的时候,就这么地念,就是说佛的意的功德,有这么大。不要开小车差弄到另外地方去。

  

  悲功德者,如诸有情为烦恼缚,无所自在,能仁亦为大悲系缚,无所自在。是故若见诸苦众生,常起大悲,恒无间断。

  “悲功德者”,这是佛的意的分别的功德、智慧的功德。那么还有悲心,也是意的功德。“悲功德者,如诸有情为烦恼缚,无所自在,能仁亦为大悲系缚,无所自在。是故若见诸苦众生,常起大悲,恒无间断”,。那么就像我们众生,被烦恼缠缚了一样,不能自在。一切随了烦恼走了,给烦恼引起走。我们总想得很苦恼,有些人到处找如法道场,好容易找到了,住下来住了。但是没有好久,又起烦恼了,又跑掉了。跑了之后,又回来了。回来之后,又跑掉了。这样的人,我们这里是不少的,那么这为什么原因呢?自己想一想了,烦恼所缠嘛。你有烦恼,你哪里会得找到安乐地方嘛?使你不安稳的就是烦恼,你要对治烦恼,烦恼息下去了,自然定下来了。你烦恼不息下去,被烦恼牵起走,牵上东、牵到西,到处跑,跑了半天,烦恼没有动,还是心安不下来的。这个道理,不但是我们宗大师的教,就是我们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