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人寫的文或者說的話,拗口得很,聽了不懂。這個佛說的話,“善綴”,他組合得非常巧妙,那麼一聽就會懂。“尊語具善說”,佛說的話有這樣的善巧的功德,就是前面那些功德了。

  “且初聞尊語,能奪聞者意,次若正思惟,亦除諸貪疑癡。慶慰諸匮乏,亦放逸者歸,令樂者厭離,尊語相稱轉。能生智者喜,能增中者慧,能摧下者翳,此語利衆生”,贊歎佛的功德。我們開始聽到佛的話,就是一初聽聞正法了,“能奪聞者意”,那就是聽到的人呢,就感到被他全部吸引去了,一切其它東西都忘掉了,被佛的話,聽了之後,把他的心全部吸引過去了。那麼這是開始聽到了,就有這樣的能力。

  康薩仁波卿講話,我們在清涼橋,一些上座(他經過第二次跟了上師的入藏,親近康薩仁波切的),他就說康薩仁波切說法就像奏音樂一樣,聽了是非常好聽,越聽越要聽,懂不懂是另外一事,他的聲音你聽上去就是有吸引力,就不想走,就是要聽。那麼這是“初聞尊者語,能奪聞者意”。

  “次若正思惟”,假使你說進一步把佛的話,如理地思惟,不要邪思惟,我們這個討論的時候,千萬要正思惟。這個,看一看,思惟是要正思惟,不要亂思惟,更不要邪思惟。那麼正思惟的話,“亦除諸貪癡”能除貪癡,也能除貪癡。那就是說好好地去思惟的話,如理思惟的話,就能夠除掉煩惱,貪瞋癡慢煩惱都能除掉。這是佛的功德:聽聞正法,能夠奪聞者意,如理思惟就能夠滅除煩惱。

  “慶慰諸匮乏”,一些貧乏的人,佛就安慰他。有些放逸的人呢,就“亦放逸者歸”,。放逸的,他吊兒朗當的沒有歸納,那麼聽到佛的話呢,他知道該怎麼用功了,他就不放逸了,所以說“亦放逸者歸”。

  “令樂者厭離”,貪著那些五欲的快樂那些人呢,能夠産生厭離心。有的人貪著一個事情總是放不下,那麼你聽了佛的話就能夠産生厭離,再也不去粘著那些。

  “尊語相稱轉,能生智者喜”,這個下面就是說,佛的話,是契機的。“相稱轉”,對了他相稱的機而轉的、說的,那麼智者――上機的、上根的,聽了佛的話呢,他就是生大歡喜了,甚至于像須菩提一樣,悲淚啼泣涕淚悲泣,感動得非常歡喜。那麼中等的根機呢,使他智慧能夠增加,“能增中者慧”,中等根機的人聽了佛的話之後,能夠增長智慧。“能摧下者翳”,下一等的,一些下根的、鈍根的,他的翳,他的愚癡會除掉一些,也懂一些佛的道理。

  那麼我們說,沒有聽過佛教的人,他們對佛教一無所知,這個佛教的到底怎麼回事,也不會知道,那就是翳了。你聽一下呢,再笨的、再下的,他也知道,佛教是怎麼一回事。哪些是對的,要做的;哪些是錯的,不能做的,至少這個鑒別力會有了,不會亂做了。否則的話就,就要閉了眼睛來瞎摸,瞎摸的話,哪是對了、錯了,根本是沒有一個標准的。

  所以說,佛的話是契經、契理的。對上根的,聽了之後,當然了,生大歡喜,涕淚悲泣切。中根的人也能夠增長很大的智慧。下根的人,至少能夠辨別是非了,把翳除掉。“此語利衆生”,以這樣子的話,來利一切衆生,這是贊歎佛的語功德。

  “應如是念”,那麼我們念佛的語功德呢,應當這樣子地去念。

  那麼我們再說一下,討論的時候不要去鑽牛角尖了。爲什麼佛一個時間能懂那麼多話?爲什麼說一個話大家能夠聽得不一樣?這個不要浪費時間。這佛的不思議功德,你不要想,不是你要思惟的。要思惟的,就是說佛有那麼大的功德,是我們該歸依的人。

  

   (叁)意功德

  意功德分二。智功德者,謂于如所有性,盡所有性,一切所知,如觀掌中庵摩洛迦,智無礙轉。能仁智遍一切所知。除佛余者,所知寬廣,智量狹小,悉不能遍。

  “意功德分二。智功德者,謂于如所有性,盡所有性,一切所知,如觀掌中庵摩洛迦”,那麼佛的功德呢,“如所有性”(一切法的道理,真如空性),“盡所有性”(一切緣起的,各式各樣的具體的事理),一切該要所知道的東西,就像手裏邊放一個庵摩洛迦來看,那麼仔細。你遠遠地看,看不仔細了,擺在手裏邊看,那什麼都看到了。所以說,管你是如所有性也好,盡所有性也好,這個我們在開頭的時候都抄過了,我們就不再多講了,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“智無礙轉。能仁智遍一切所知”,他的智慧毫無阻礙地能夠生起來。佛的智慧,一切所知的境界都能知道,那個我們在《攝大乘論》,所知――這個大家知道了。,所知的,管你如所有性也好,盡所有性也好,什麼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一點也沒有遺漏的。

  “除佛余者,所知寬廣,智量狹小,悉不能遍”,除了佛以外,那就是那些外道的祖師、外道的那些教主了,他們呢,所知的境極寬,這個智的量呢,他們智慧的大小呢,卻是極小、狹小。它說不能遍了。就是說,所知的境界,他們是能夠知道的僅是一點點,也不能夠遍,絕對不能遍滿、——所知的全部能知道。而且知道的呢,又是有成見的,。就是說依一個來概括一切的。35*46:40}塗抹部分刪去?{

  這個最好的比喻就是瞎子摸象。瞎子摸象,你說外道那些,他是不是一無所知呢?那些外道的頭子,他還是知道一些。他摸到一個耳朵,它說是跟扇子一個東西。他就說:“哦,象就是一把扇子一樣的東西。”那麼你摸到耳朵固然像扇子了,整個的象的身體並不都是扇子一樣,把一個你知道的推廣到全體去了,那就錯了。本來你所知道的不遍,整個的象很大,你看到的、你知道的只一個耳朵,本來就不遍了,再加上你主觀的錯誤,把它擴大到全體,就說象是一個扇子一樣的東西,那就全部錯完了。所以說一切研究,什麼哲學、宗教,那些人呢,就是這個佛說的,瞎子摸象了。不能說你一點也不知道,但是你知道的不遍,只知道一點點。這一點點又把它擴大到全體,那就是錯了。你不擴大到全體,說耳朵像扇子,這還是對的。但是你說整個的象就是一把扇子,那就全部錯完了。所以說一切的哲學的理論也好,外道的教義也好,就是這一類的東西。以自己的有限的第六意識的分別,來探討無邊的所知的境,那麼得到結論呢,決定是會錯的。

  

  如《贊應贊》雲:“唯尊智能遍,一切所知事,除尊余一切,唯所知寬廣。”

  “如《贊應贊》雲,““唯尊智能遍,一切所知事”,那麼我們在《攝大乘論》《所知品》裏邊就講過了,所知的東西很多了,只有佛的智慧,能夠遍一切所知的事情,都能知道。““除尊余一切,唯所知寬廣”,那麼除了世尊以外,“余一切”,特別是那些外道,他們所知的境是非常寬,而能知的智慧卻是一點點,那麼他們所得的結論當然是錯誤的。

  

  又雲:“世尊墮時法,一切種生本,如掌中酸果,是尊意行境。諸法動非動,若一若種種,如風行于空,尊意無所礙。”應如是念。

  “又雲:世尊墮時法,一切種生本,如掌中酸果,是尊意行境”,那麼就是說,“世尊墮時法”,落于叁世的法,就是過去、未來叁世的那些法,就是一切法了。一切有爲法,有爲法是有生住異滅,那就是要墮叁世的,這個學過《俱舍》就知道了。一切“墮時法”,就是指一切有爲法。“一切種生本”,一切有爲法的一切種,各式各樣的生的本――這緣起了,一切有法的緣起的因,這是爲什麼要感這個果,爲什麼得那個果。這些“如掌中酸果”,就看手裏的庵摩洛迦一樣,非常清楚。這是佛的功德,那麼我們就不要去亂思惟了:爲什麼,他要下油鍋,他又不下油鍋?這些話,恐怕不是我們該說的了。你要是得到佛的智慧呢,那就掌中庵摩洛迦去看一模一樣。那麼我們不是佛呢,就把佛的話,好好思惟就對了。

  “是尊意行境”,這個是佛的意,意裏邊所緣的境、所行的境。“諸法動非動,若一若種種,如風行于空,尊意無所礙”,這幺前面一個頌就說,一切有爲法的緣起的因,佛看了之後非常清楚,這個就像手中庵摩洛迦一樣的,這是佛的意所緣的這個境界。那麼下邊說一切法,“動非動”:“動”是會動的――有情;“非動”是器世界――不動的。一切法,管你有情世界也好,器世界也好,“若一若種種”,若一若異。一麼是一個;種種麼不同的。若一若異,有情世界也好,器世界也好,異也好,一也好,就像“風行于空”,風在空中吹過去,一切無礙。佛的心、佛意,佛的意觀察這一些道理,毫無阻礙,就像風在空中。風碰到山了,要礙了,頂住了。空裏邊風行的時候,毫無阻礙。那麼佛觀這一切法,就像風在空中行一樣,毫無阻礙,全部了解,沒有一點點疑惑。

  “應如是念”,那麼我們觀、念佛的意功德的時候,就這麼地念,就是說佛的意的功德,有這麼大。不要開小車差弄到另外地方去。

  

  悲功德者,如諸有情爲煩惱縛,無所自在,能仁亦爲大悲系縛,無所自在。是故若見諸苦衆生,常起大悲,恒無間斷。

  “悲功德者”,這是佛的意的分別的功德、智慧的功德。那麼還有悲心,也是意的功德。“悲功德者,如諸有情爲煩惱縛,無所自在,能仁亦爲大悲系縛,無所自在。是故若見諸苦衆生,常起大悲,恒無間斷”,。那麼就像我們衆生,被煩惱纏縛了一樣,不能自在。一切隨了煩惱走了,給煩惱引起走。我們總想得很苦惱,有些人到處找如法道場,好容易找到了,住下來住了。但是沒有好久,又起煩惱了,又跑掉了。跑了之後,又回來了。回來之後,又跑掉了。這樣的人,我們這裏是不少的,那麼這爲什麼原因呢?自己想一想了,煩惱所纏嘛。你有煩惱,你哪裏會得找到安樂地方嘛?使你不安穩的就是煩惱,你要對治煩惱,煩惱息下去了,自然定下來了。你煩惱不息下去,被煩惱牽起走,牽上東、牽到西,到處跑,跑了半天,煩惱沒有動,還是心安不下來的。這個道理,不但是我們宗大師的教,就是我們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