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化的,佛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機會來做應當度的事情。目的呢,得他安樂:最起碼的,人天安樂;那麼中等的,涅槃的安樂;最高的,無住涅槃的、佛的安樂。遠離一切衰損,最低的,離開叁惡道的苦;那麼中等的,離開生死的苦;最高的,離開生死涅槃兩個的、兩邊的苦。一切所應作的事情,對機而說,沒有不做、也沒有不恰當其分的,這是恰恰好的。

  

  如《百五十頌》雲:“尊說摧煩惱,顯示魔谄動,說生死苦性,亦示無畏所。思利大悲者,凡能利有情,此事尊未行,豈有此余事。”

   “如《百五十頌》雲”,《百五十頌》,一本書。它說:“尊說摧煩惱,顯示魔谄動,說生死苦性,亦示無畏所”,這個“尊”就是世尊,他說一切世間的苦惱,都從煩惱來的,那麼我們要滅除苦惱呢,必須要摧毀煩惱。

  我們過去造的業,無量無邊,無始以來,哪搞得完呢?那麼你要出叁界,就阿羅漢來說,出叁界,他也不是說把業搞完了就解脫了。業是搞不完的,消不完的。那麼外道,有一些,印度六師外道裏邊有一些苦行外道,他們也知道過去作了很多業,該受苦,他們就妄想把業消完,就拼命地受苦。自己受些苦事來幹。他的意思就是說,苦受完了,就解脫了。這個是沒有智慧的一種很愚蠢的方法,就在你修苦行的時候,也不斷地在造業。尤其是意業,就不斷地生,身、口也在造。你什麼時候,過去無始以來那麼多業,你怎麼消得完?只有把煩惱斷掉了,煩惱的水不去滋潤那個業的種子了,這個種子也就枯死了,也不感果了,這是《俱舍》裏講得很清楚。所以真正出生死,是斷煩惱,業是消不完的。所以說,佛呢,說要離一切苦的根本,就要把煩惱斷掉就對了。“摧煩惱”,開始的時候把煩惱製服;最後把它斷掉。

  “顯示魔谄動”,那麼修行的時候,各式各樣的魔要引誘你,誘惑你去做一些不善的事情,引起煩惱。我們不是前面講過的“五花箭 ”嗎?這個魔來害你時候,還感到很光榮,自己中了箭了,感到很莊嚴,那麼這樣子就糊裏糊塗地被魔牽起走了。那麼這些事情佛就把它開示我們,哪些是魔的“谄動”,不要上當。那麼擾亂我們的修行的那些魔的事情,都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。

  在我們《叁學》裏邊,最後一篇是《慧行刻意》,就詳細地講這些。這些是很秘密的法,這是哲蚌寺裏邊秘密地傳的。海公上師講的時候說:“哥哥得了法之後,也不告訴弟弟的。”就是親兄弟也不互相告的。那麼我們現在卻是到處在流傳了,流通了,只要多少錢就流通到了。這個在我們以前不是這樣的,以前要上師面前請之後,才能得到這本書。上師沒有允許,不能看的。

  “說生死苦性”,那麼告訴我們生死的苦。這個苦,苦苦大家都認得到,但是壞苦、行苦,凡夫是認不到的。一定要告訴我們,這整個的叁界充滿了苦難。這個包括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那麼這樣子才能徹底地明白叁界的苦性。那麼既然是苦了,該出離了,出離到哪裏呢?“無畏所”,涅槃。那麼永遠滅掉生死苦的這個涅槃性,也告訴我們無畏所。你單是告訴生死苦,沒有一個地方解脫生死苦的,那也沒有用。只是告訴我們了很苦、很苦,還得要受苦。那麼告訴我們無畏所,那可以到那個地方去,那就沒有苦了,那就是涅槃。聲聞的涅槃跟佛的無住涅槃,這是“無畏所”。

  “思利大悲者,凡能利有情,此事尊未行,豈有此余事”,他願意、發願利益衆生的大悲心的人,凡是能夠利益有情的事情,他不做,還要做什麼呢?就是佛對一切有利衆生的事情都做完了的。因爲這個事情不做,佛還做什麼呢?佛是專門做利益有情事情的。

  

  《贊應贊》雲:“尊未度衆生,何有是衰損,未令世間會,豈有此盛事。” 應憶念之。

  “《贊應贊》雲:尊未度衆生,何有是衰損,未令世間會,豈有此盛事”,佛沒有度衆生的時候,那這個世間界的衰損不可說,因爲沒有正法,衆生行動沒有標准,善惡不分,是非不辨,那做錯事。那麼這個世界間呢,衰損得不可說。那麼假使說佛沒有把這個正法教給衆生,使衆生遇到佛出世了,度這個衆生的法、說正法呢,“豈有此盛事”,那現在這樣子的盛的事情哪裏來呢?就是佛在出世的時候,一切世間的興盛的事情也不會有了。所以說一切都寄托于佛的出世不出世,佛不出世,不說法度衆生,那世間的衰損不可說,沒有可以比的。那麼佛出世之後,一切盛的事情也都會來了。

  所以說,我們遇到佛說法那就是最幸運的事情。在我們現在離開釋迦牟尼佛是兩千五百多年了,應當說是末法時期了。但是我們的衆生還是有些福報,感到正法還沒有斷滅。尤其這段時間,可以說比以前更盛。我們年輕的時候,要求經書是很困難的,那麼《廣論》也是極難請的,那個時候不通過關系,找不到。那麼其他的參考書也請不到,所以說,那個時候,就是說是想看書看不到。現在呢,什麼書都有,有的是甚至于不要你請,給你送上門的,給你寄來的,那麼就是不要辜負這個福報了。像我們現在就是事情太多了,過去是想看書看不到,現在是有書沒有時間看了,成了這個情況了。那就是說,我們對法的、碰到正法的福報呢,現在還是不小的。那麼這個福報從何而來?也是過去大家努力修行而感來的。所以不要錯失這個機會,碰到這樣的盛的時候,雖然不是佛出世盛,但是在末法時期比起來,還是算盛的。那麼就千萬不要錯過,好好地掌握這個,抓緊機緣了,不要錯失。

  “應憶念之”,那麼這些事情呢好好地要思惟。

  

 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,若由種種門中憶念,亦由多門能發淨信,若能數數憶念思惟,則勢猛利常恒相續。余二寶德,亦複如是。

  “此是略說念佛道理”,我們淨土宗說念佛,這個才是真正的念佛。“(南無)阿彌陀佛”,我們念他,不但是六個字就算了,還是要念他的功德,身的功德,語的功德,意的功德,他事業的功德,這個樣子去念佛呢,真正地念佛了。所以說,有很多人認爲我們修密法的,不念佛的,跟他矛盾的。我們念佛的,而且念得還多。這還是略說,沒有廣說。念佛的道理把它綱要的、重要的說了一下,略略地說一下。

  “若由種種門中憶念,亦由多門能發淨信”,那麼你各式各樣的“門”,就是說方式方法,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經書裏面去多多地去憶念,也可以“由多門”,很多的門路,産生我們的清淨的信心。

  “若能數數憶念思惟,則勢猛利常恒相續”,這個,假使我們經常地憶念佛的功德的話,就是念佛的話,那麼這個力量,這個就是可以很猛利的,而且“常恒相續”不斷的。就是我們對叁寶的信心就可以極大的力量生起來,而且可以使它不斷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我們修行有時候要退心,心要疲厭,那就是說,這些工夫沒下,單是知道了是不夠的,要常常思惟、憶念、思惟……那麼這個力量才會增長,常恒相續不斷。

  “余二寶德,亦複如是”,其余兩個寶,法寶、僧寶,它的功德也是這樣子。也要經常地思惟,憶念、思惟……那麼他對于叁寶的信心就可以猛利地生起來。長時地相續不斷。很多人,說“出家一年,佛在眼前;出家二年,佛在大殿;出家叁年,佛到倒西天去了。”疲掉了,甚至退了,這些就是說沒有下工夫。時間越長,我們說應當是力量越強,怎麼時間長了會退下去呢?那麼其他的修行的人也都這樣子。開始的時候,信心很好,很猛利,久而久之,疲了,疲了,慢慢就退了。念佛的人也是一樣,開始念得很猛利,弄到後來,叫去假使打佛七了,坐在那邊無可奈何。他要是胡思亂想了,打瞌睡了,都來了。那就是說,這個心已經退掉了,盡盡管你坐在那裏念佛,就不爭氣了。

  

  由如是修,若善了解,則諸經論多是開示叁歸功德,此等皆能現爲教授。

  “由如是修,若善了解,則諸經論多是開示叁歸功德,此等皆能現爲教授”,它就是講“種種門”的關系,你這樣子肯修的話,而且能夠了解,能夠真正産生這個了解的話,那麼你看一切經、一切論,裏邊很多開示叁寶的叁歸的功德的,這些都是教授教誡。我們前面一開始就說:經論都是教誡。那麼我們就分類了,凡是對我們講到叁寶的功德,講歸依的那些,都是開示叁寶的功德的。那些都是叫我們修這個淨信,能夠把叁寶的功德,在我們心裏邊猛利地生起來,常恒相續,不斷地增長。所以說,一切經論都是教授教誡。從這個裏邊,宗大師慈悲,也給我們點了一下。那麼我們以後看經的時候,碰到這一類的,就知道,都是開示我們叁歸的功德。

  

  念觀察修,皆是分別,于修行時,而棄舍者,是遮此等集聚資糧,淨治罪障非一門徑,故于暇身,攝取無量堅實心藏,應當了知爲大障礙。

  “念觀察修”,這是都要去憶念,要去觀察思惟的。那麼有的人說,他這麼說,“念觀察修”,他認爲,觀察修,要思惟要去觀察的話,“皆是分別”,都是分別,虛妄分別。“于修行時,而棄舍者”,那你真正修的時候,這些分別是不要的,只要是一心,就是那些分別心都要給它除掉,有的人是這麼想。“是遮此等集聚資糧,淨治罪障非一門徑”,這個呢,這種想法是遮掉了我們這裏的積集聚資糧,淨除罪障的很多的修持的門徑,法門都遮掉了。你不要分別麼,這些方法都不用了。不用了麼,這些本來可以積聚資糧的,可以淨除罪障的,很多的修持法門都不要了。我們這裏現實也很多,有的人他說一心念佛了,金剛薩埵也不要了,忏除罪障也不要了,供曼茶積聚資糧的也不要了,他那這個就太狹了。本來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包藏八萬四千法門,什麼都包進去的,你現在都不要,那麼是偏偏這個就是把那些舍掉,功德舍掉了,那個罪也清不了了。

  “故于暇身,攝取無量堅實心藏,應當了知爲大障礙”,這樣子做法呢,對我們有暇的身體,要汲取無量的“堅實心藏”,就是攝取心要了,好好地修行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