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這個煩惱的家庭,沸鬧的城市跑到這個清淨的寺院來,他這個心理的狀態是絕對産生清淨的信心。在這種心態之下呢,感應是容易得到的。在這個寺廟裏蹲疲了,就身生在福地不知福的,這樣子情況之下呢,這個利益就反而不如那些居士。所以說,居士得到的感應還是比較多的,出家人裏邊不是說沒有。總的來說——那麼當然,居士人數也多嘛,所以他們的要多一些。那麼能得加持。

  “由于此上獲得定解,故能由其誠心歸依”,因爲對叁寶的上面功德什幺得了定解,不可轉移的勝解得到了,那麼他的誠心的歸依也産生了。“若于所學能正習學,則一切事悉成佛法”,假使你于所學的能夠好好地學的話,那麼歸依之後的呢,學處了,這個後邊要講了,該哪些要做的,哪些不要做的。那麼你如果這樣去做的話,一切事,你不管你對家庭好了,也成了佛法了。以佛的出發點去做事情,一切法都成了佛法。

  那麼“吾等對于諸佛妙智,尚不計爲准洽占蔔”,這個裏邊,又提出一個問題來了。但是我們這些人,對于佛的最圓滿的微妙的智慧,卻還不如一個能算命的算得好的人那麼重視。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下邊就要說了:

  

  此複說雲:“譬如有一准利蔔士說雲,我知汝于今年無諸災患,則心安泰。彼若說雲,今歲有災,應行此事,彼事莫爲。則勵力爲,若未能辦,心則不安,起是念雲,彼作是說,我未能辦。若佛製雲,此此應斷,此此應行,豈置心耶,若未能辦,豈憂慮耶。反作是言,諸教法中,雖如彼說,然由現在,若時若處,不能實行,須如是行。輕棄佛語,唯住自知。”

  “此複說雲”,那麼下邊就把這個話打開說。“譬如有一准利蔔士說雲,我知汝于今年無諸災患,則心安泰。彼若說雲,今歲有災,應行此事,彼事莫爲。則勵力爲,若未能辦,心則不安,起是念雲,彼作是說,我未能辦”,它就說,假使一個算命的,他比較算得准的。他給你說:“我知道你今年是沒有災患的,平安無事的。”那麼,聽了這個話,心裏很“安泰”,非常之舒服,放心了。但是假使他說:“你今年有災,你應當要做這些事情,那些事情就要避免,不要做。”這麼你都聽了他的話之後,拼命去做了。他說你要做的拼命做;他叫不要做呢,就不要做。“若未能辦,心則不安”,假使沒有做,他叫你不要做的你做了,他叫你做的沒有做到,那心裏絕對不安。“起是念雲,彼作是說,我未能辦”,他心裏就這樣子想了,“他這個算命的叫我做這些的,叫那些不要做的,我卻是沒有照他的去做,該做的沒做,不該做的做了”,心裏就不安了。

  那麼這個我記得我在四川的時候,在寶光寺教課的時候,報紙上(那個時候還閑,還能看報,現在報紙在哪裏都不知道了,不要說看了),那時候看到報紙上一個報導。有一個父親,養個孩子。孩子麼,男孩子,麼本來很好了,現在一般是節育,只能一個孩子。我記得文化大革命,鬥一個大隊長,他養了九個女兒,你說你養那麼多幹啥?他說我要養個男的,九個女的還不行,還要養,就把他打鬥了。那麼這是說人的心情,都想養個男孩子。那麼他是有個男孩子,該很高興了。但是碰到個算命的,說這個男孩子跟你克的,將來對你不利。那麼, 這個父親聽了以後,就對孩子就非常冷漠,總對他是好象冤家一樣看待。吃也不給他吃好,穿也不給他穿好,對他平時總是呵斥、打罵經常來,甚至不給他吃東西,等等,虐待。最後,是把他吊起來打死了。這麼犯了一個人命案,就是聽了一個算命先生的話。你說這個孩子克的,活了對你不利,死了呢?抓起來了,更不利。活的時候不一定不利,這個算命不一定准,這樣子算了一下,你就心裏那麼擔心。而佛說的話呢,又聽不進去。

  這個世間上的人都有這些事情,你們周圍去看看好了。只要算命先生、看風水先生給你一說的話,信得不得了。那麼犯了人命案都不怕了,這實在太愚癡了,那麼這個我們看到是很可憐。

  這裏也是舉這樣的話,“他算命的人這麼說,我沒做到,心裏很不安”。但是反過來,“若佛製雲,此此應斷,此此應行,豈置心耶”,佛跟你說的,這些不要做的,貪、瞋、癡,那些吃喝玩樂,尤其是什麼跳舞廳玩女人了,佛說的很多,叫你不要做。,但是你看看,做的人來得多。一些非佛教徒,不懂的不要說,佛教徒還是有。那麼這就是說,佛的話不在乎的,。算命的話呢,卻是耿耿于懷,。這個事實上就是這樣子。

  “若未能辦,豈憂慮耶”,佛教你這樣子做,那樣不要做,你一個是不放到心上。另一個,你沒做到,你也毫不感到憂慮。算命先生的話,你沒有做到,心裏不安得很。佛叫你做的話,不做,心裏毫無顧慮。這個,對佛的信心太差了。那麼我們反過來想想自己了,可能也會差不多吧?

  “反作是言”,沒有做到,佛叫你做的沒有做到,叫你不要做的你去做了,既不放在心上,又不擔心,反而還要這麼說,“諸教法中,雖如彼說,然由現在,若時若處,不能實行”。,佛的教裏邊,佛固然這麼說了,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,地方也不同了,這個是行不通了。這個話,現在的人很會說。據說“八敬法”都不要了,女衆,時代不同了,男女要平等了,不要“八敬法”了,把自己推翻了。比丘尼所以能做比丘尼,就是要靠“八敬法”,你把“八敬法”推翻了,你還是什麼比丘尼呢?沒有了。那麼這樣子的人呢,太多了現在太多了。“須如是行”,他說:“佛說的話當時是佛這麼說的,但是現在了,時代不同了,地方也不同了,是因地製宜,這個法是不要行了,做不到的。那麼,要照我們這麼做了。”,“須如是行”,“照我們自己想的做了”。“輕棄佛語,唯住自知”,把佛的話呢,很輕易地拋掉了,而“住自知”,自己認爲對的,就做起來了。這個自己都是認爲對的,那就是錯誤的。離開佛的,那還有什麼對的,就是錯的了。把錯的當對的,把佛說的,就弄個借口,說時代不同了,地方不同了,就不要了。那麼說這個話的人太多了,大家好好反省一下,自己心裏千萬不要受這些迷惑。

  

  若不觀察,隨心愛樂,唯亂于言。若非爾者,內返其意,詳細觀察,極爲谛實。故當數數思佛功德,勵力引發至心定解。

  “若不觀察,隨心愛樂,唯亂于言”,假使你不觀察,真正的道理不觀察,“隨心愛樂”,就像前面說的,我要怎麼做、怎麼做,作個借口就完了。那麼就“唯亂于言”,就是說些假話來搪塞了,乃至文過飾非了。那這樣子做了,說些不正確的話來爲自己辯護了,就是這樣子。

  “若非爾者”,反過來,能夠好好觀察的話。“內返其意,詳細觀察”,那麼我們心反過來,好好地觀察的話,那麼佛說的話絕對是正確的。一點也不能違背的,那依佛的話做,絕對是有利的。

  “故當數數思佛功德,勵力引發至心定解”,所以說,我們要做到聽佛的話的話,一定要對佛産生極大的信心。那麼你要生起極大信心,必須數數思惟佛的功德,那麼努力地要引發至心的定解,真正誠心誠意的決定不疑的這個理解要生起來。否則的話,就會“輕棄佛語”,根據自己的一套去做了。那麼,我們看到現在末法時期,這個事情很普遍了,這是大家應當深深地要自己警惕自己,不要走這些邪道上去。

  

  此若生者,則于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衆,亦能發起如是定解,是則歸依至于扼要 。此若無者,即能轉變心意歸依,且無生處,況諸余道!

  “此若生者,則于佛所從生之法”,假使佛的功德好好地觀察思惟,對佛的信心生起了堅定不移的定解,至誠的信心、清淨的信心生起之後,那麼對佛說的法,跟那些依了法而修的“衆”,就是僧寶,也會發起如是定解,對他們也能夠生起極大的信心。

  所以,佛說的法,是佛說的,當然不會錯了。既然你對佛生起了極大的信心,那你對佛說的法一定相信。那麼依佛的法而修行的那些聖者、聖人,那當然也不會錯的。聽佛的話的人,哪會錯呢?也發生極大的信心。所以說,這個叁個是連起的,說一就是叁,說叁就是一。再反過來,毀謗一個就是毀謗叁個。

  那麼海公上師經常說,現在的人,謗佛的很少,佛至高無上,大家不敢謗。謗法的也不敢,佛說的法,畢竟是對的。當然也有少數謗的,就是依顯的謗密的,依密的謗顯,大的謗小的,小的謗大原話如此,待校36*44:20),(等等的,這些是有,那麼這個還不是太普遍了,。謗僧的就太多了,因爲這個僧,在現在的世間上,龍蛇混雜,各式各樣的僧都有,精進修行的僧固然有,但是破戒、犯戒、邪見的僧也有。那麼你只能夠真正僧伽的,不能夠看到幾個、個別幾個不好的,一概抹殺,一切都是壞的。所以說,海公上師經常說,要誹謗叁寶,一般從謗僧開始。你把僧謗倒了,佛法也就同時就垮了。這是叁個東西,叁而一,一而叁的,謗僧最容易。,把幾個不好的僧人舉幾個例大家看看,“哦,現實是這麼的,那僧就不行了,僧寶該摧垮了。”,那麼僧寶摧垮了,佛法也跟著走了。一個香爐叁個腳,一個腳把它砍斷了,這個香爐也倒下去了,站不起。那麼從這裏看佛法僧叁寶是有聯系的,那麼壞了一個,就壞了叁個。

  

   子二 法功德

  

  法功德者,謂由敬佛而爲因緣,應作是念:佛具無邊功德者,是由證修滅道二谛 ,除過引德,以爲自性,教證二法,而得生起。

  “法功德者,謂由敬佛而爲因緣,應作是念:佛具無邊功德者,是由證修滅道二谛,除過引德,以爲自性,教證二法,而得生起”,他說法的功德,是什麼呢?因爲你對佛恭敬,生了極大的信心,以這個因緣,那麼就天然的,法的功德會引起來了。那這樣你就想了,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這是對佛已經起了極大的信心了。佛的功德從何而來?是由“證修滅道二谛”而來,就是證到滅谛,修這個道谛而來的。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