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我們佛的功德從修法而來的,那麼他“除過引德”,在修法的中間除了一切的過失,那些煩惱、習氣,“引德”,一切功德,斷德、悲德、智德都能夠生起來,這是它的自性。“教證二法,而得生起”,那麼依靠了教證二法而生起來的,那麼天然了,對法的功德也會生起了。

  

  如《正攝法經》雲:“諸佛世尊,所有無邊無際功德,從法生起,受行法分,法所化現,法爲其主,從法出生,正法行境,依于正法,法所成辦。”

  “如《正攝法經》雲:諸佛世尊,所有無邊無際功德,從法生起”,這個教、證二法,這裏大概的有一點點區別,。可以,那麼當然我們沒有《正攝法經》的原文,也沒有它的注解,只能隨自己所想的猜猜了。也沒有這個注解,《廣論》的《四家注》我們也沒有。

  佛的功德,那些無邊的功德“從法生起”,是依佛的教法,聽聞正法而生起來的,這是教了。“受行法分”,聽聞之後,聞、思、修了,戒、定、慧了,行持了,行持法的它的因、支分了。它的功德是法所化的,法是它的主,從法出生的。“正法行境,依于正法”,“法爲其主”,“從法出生”呢,我們可以這麼觀,從聞、思以後,得了修所(成)慧。修的慧之後,産生無漏慧,這是正法了。“從法出生”,證正法就出現了,從教正法産生證的正法,教、證二法。那麼正法是它的行境,“依于正法,法所成辦”,佛的一切功德由于教、證二法,修持之後成辦的。開始有教,後來有證,完全得到了、圓滿了,成佛。那麼,教、證這個法寶的可貴,也可以看到了。佛的功德就由法寶而來的,既然佛是極可以尊敬的,那麼法也是值得我們極可以值得尊敬的,那麼這是法的功德。

  

   子叁 僧功德

  

  僧功德中,正謂諸聖補特伽羅,此亦由念正法功德,由其如理修行門中,而爲憶念。

  僧的功德,“僧功德中,正謂諸聖補特伽羅”,那麼我們說僧是什麼?真正的僧,是聖者,。見道以上的,。“諸佛正法賢聖僧”,我們這裏的僧寶,正規的是指的是“聖”,見道以上的叫“聖”,見道以下的,“賢”,了。那麼,加行道以外的就是凡夫了。那麼,這個聖者的補特伽羅,見道以上的聖者,那就是不管在家出家了。初果、二果還有現在家相的,叁果以上都現出家相。那麼這些呢,菩薩也有現在家相的,凡是證了道以上的都是僧。那麼,凡夫僧要四個人以上,成衆以上的持戒的僧叫僧伽,也叫僧。聖者呢,真正的僧寶,是指見道以上的那些。那麼,僧的功德也可以從念法的功德裏邊得到。

  “由其如理修行門中”,因爲他是修行這個正法的,他如理地如法地去修行這正法,那麼正法的功德是無量無邊,那麼僧寶的功德也可以由此推之了,。“而爲憶念”,這樣子去憶念僧的功德。

  

  《正攝法經》雲:“于諸僧伽,應如是念,謂說正法,受行正法,思惟正法,是正法田,受持正法,依止于法,供養于法,作法事業,法爲行境,法行圓滿,自性正直,自性清淨,法性哀愍,成就悲愍,常以遠離爲所行境,恒趣向法,常白淨行。”

  那麼下邊引還是引《正攝法經》裏邊說,“于諸僧伽,應如是念”,那麼對僧寶我們怎麼念呢?“謂說正法,受行正法,思惟正法”,那僧寶呢,他口裏說的是正法,這語業;受行正法,身行的是正法,持戒、修定等等;意呢,是修思惟正法。語、身、意,這個叁個。“說正法”是語;“受行正法”是身;“思惟正法”是意。就是他的身、口、意都在正法裏邊。

  “是正法田”,能夠增長一切正法的,叫正法的田,跟田一樣,這打個比喻。

  “受持正法”,他的叁業都行持正法的。

  “依止于法”,一切都是依賴于法的,不靠其它的,就是他唯一的所依的是依正法爲依,他的所依。

  “供養于法”,他的做的事情也是供養法的,那麼供養法就是依法修行、度衆生等等都在裏邊,最大的供養麼如法修行供養了。

  “作法事業”,做的事情都是正法的事業。

  “法爲行境,法行圓滿”,修的時候以緣這個法爲它的境,聞、思、修的境都是以法爲境。“法行圓滿”,最後,修,慢慢地修,使他這個法行慢慢地圓滿。

  “自性正直”,因爲修法中間,離開一切谄曲欺诳的這些煩惱,所以自性是正直。又離開一切無明煩惱的,“自性清淨”。

  “法性哀愍”,法的特征就是哀愍,我們歸依法,不能損惱衆生,不要說殺,就是打罵都不行。法特征是哀愍的,“成就悲愍”。那麼,因爲法本身是哀愍的,那麼你依法而行的,當然也有悲愍的心。

  “常以遠離爲所行境”,那麼他所修的都是法,那麼世間的五欲煩惱、八風呢,當然不是它的行境了,就是遠離的。是以遠離這些世間八風、五欲爲他的境界。

  “恒趣向法”,因爲他修行的,專門趣向法的。趣向法呢,“常白淨行”,做的事情、行動呢,都是白淨的,都是幹幹淨淨的,清淨的心,自利利他的,沒有做那些惡業的,沒有的。那麼就是僧寶的功德。

  

   癸二 由知差別而正歸依

  

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,如《攝分》說: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。

  “由知差別而歸依者”,這下邊一科很長。那麼我們也引了一段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文作一個參考。那麼今天,我們稍微念一點點開頭。“由知差別而歸依者”,那麼我們歸依,前面就說知功德,叁寶的功德那麼大,我們要歸依它。那麼這裏呢,他們的差別,歸依的時候要了解他們的不同的差別在哪裏。

  “如《攝分》說”,《瑜伽師地論·攝抉擇分》裏邊,在六十四卷裏邊,“由知叁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”,叁寶裏邊的它們內部的不同,要能夠明確地了解。了解他的內涵之後,産生極大的信心而正歸依。

  

  此中分六,。相差別者,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,即彼證果,是法寶相,由他教授,而正修行,是僧寶相。

  “此中分六,。相差別者,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”,第一個它的差別在哪裏呢?第一個相的差別。現了正等菩提的,證到正等正覺的,這個是佛寶的相。“即彼證果,是法寶相”,就是它證菩提的果,也就是涅槃(無住涅槃),就是法寶。“由他教授,而正修行,是僧寶相”,由他(就佛、大師),說了法寶,來教授教誡,而依的佛的正法而修行的――“正修行”。

  我們都看看,都是正修行。一定要加個“正”,爲什麼?修行裏邊有正修行,有不正修行。同樣是佛的法,你可以拿去正修行,證果證道,也可以拿去不正修行,成魔。所以說,不要說你在修行了,一定對了。你看你是不是正修行。

  我記得昂旺堪布好象舉一個例,他說阿底峽尊者到了藏地弘法後,對印度還是很關懷。,他經常印度有人來就問一些消息,。有一次有人來了,說一個修《大威德》的,證了阿羅漢了。阿底峽尊者聽了:“啊,總算還好,證了阿羅漢。”因爲本來大威德是無上密,是大乘的法,大家都知道,發了菩提心自然地要利衆生,要快地利益衆生,才修密法的。結果他怎麼證成阿羅漢呢?退入小乘去了。這個還好,總算還沒有墮落。另外據說有一個也是修《大威德》法的,因爲他成就了,因爲他要對他的敵人的仇恨心沒有放下,用息增懷伏的誅滅法消滅了他一個敵人,結果下地獄。

  所以說,這個是正法,同樣的正法,你可以成佛,也可以下地獄,就看你怎麼修了。這就叫“正修行”,有很大意義。那麼,正修行是僧寶相,依了大師的、佛的教授教誡而如法地修行的,就是僧寶相。這是相的差別。

  

  業差別者,如其次第,善轉教業,斷煩惱苦所緣爲業,勇猛增長業。

  業的差別,“如其次第,善轉教業,斷煩惱苦所緣爲業,勇猛增長業”,這裏,“善轉教業”,把佛的法輾轉地教給弟子的,“善轉教業”,這就是佛的業。“斷煩惱苦所緣爲業”,這是法寶的業。那麼佛說了無量的教法,能夠使我們斷煩惱、斷苦。煩惱是因,苦是果。煩惱斷了,苦當然也斷了。所以說,以法爲所緣的境,可以斷煩惱,斷苦的。那麼緣這個法能夠斷煩惱、斷苦,這個就是法寶的業。“勇猛增長業”,精進勇猛,令增長一切善根,一切善法的,這是僧寶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六十四:“雲何相故,叁寶差別?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,覺悟果相是法寶,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。雲何業故,叁寶差別?謂轉正教業是佛寶,舍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,勇猛增長業是僧寶。”

  那麼這個裏邊呢,我們把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的,先兩個說一下。,“雲何相故,叁寶差別?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”,無師自悟,這個佛是無師自悟的,沒有人教的。因爲叁大阿僧祗劫以來,修得很純熟了。所以最後身菩薩,他就不要師的,自己開悟的,佛自然覺悟,是佛寶相。“覺悟果相是法寶”,覺悟的果,證到的果,就是法寶。“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”,隨了他所教的如法地正修行,也是用正修行,這是僧寶。那麼這個文字,跟法尊法師翻的得差不多。

  “雲何業故,叁寶差別?謂轉正教業是佛寶,舍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,勇猛增長業是僧寶”,基本上也差不多,但是這裏更清楚。什麼叫“轉正教業”?就是說,佛出世以後,說正法,無量的正法,叫正教,正法教。自己證到之後,爲那些其他的有緣的有情說這個正法,叫轉正教,轉*輪,把正教轉給他的弟子。那麼就是轉正教業,就是佛的、佛寶的事業了。

  那麼這個“舍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”,這個裏邊就是前面說的,佛說的一切教法,他有什麼作用呢?能夠舍了煩惱,能夠斷苦,作他所緣的境。就是你緣這個佛說的法爲境的話,你這樣修將來能夠斷煩惱、斷苦的。

  

  《披尋記》卷六十四(叁五八一頁):“轉正教業等者,謂由諸佛出世,宣說真實苦集滅道,無量法教,名正法教。彼諸如來既自證已,最初能爲有情說此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