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我们佛的功德从修法而来的,那么他“除过引德”,在修法的中间除了一切的过失,那些烦恼、习气,“引德”,一切功德,断德、悲德、智德都能够生起来,这是它的自性。“教证二法,而得生起”,那么依靠了教证二法而生起来的,那么天然了,对法的功德也会生起了。
如《正摄法经》云:“诸佛世尊,所有无边无际功德,从法生起,受行法分,法所化现,法为其主,从法出生,正法行境,依于正法,法所成办。”
“如《正摄法经》云:诸佛世尊,所有无边无际功德,从法生起”,这个教、证二法,这里大概的有一点点区别,。可以,那么当然我们没有《正摄法经》的原文,也没有它的注解,只能随自己所想的猜猜了。也没有这个注解,《广论》的《四家注》我们也没有。
佛的功德,那些无边的功德“从法生起”,是依佛的教法,听闻正法而生起来的,这是教了。“受行法分”,听闻之后,闻、思、修了,戒、定、慧了,行持了,行持法的它的因、支分了。它的功德是法所化的,法是它的主,从法出生的。“正法行境,依于正法”,“法为其主”,“从法出生”呢,我们可以这么观,从闻、思以后,得了修所(成)慧。修的慧之后,产生无漏慧,这是正法了。“从法出生”,证正法就出现了,从教正法产生证的正法,教、证二法。那么正法是它的行境,“依于正法,法所成办”,佛的一切功德由于教、证二法,修持之后成办的。开始有教,后来有证,完全得到了、圆满了,成佛。那么,教、证这个法宝的可贵,也可以看到了。佛的功德就由法宝而来的,既然佛是极可以尊敬的,那么法也是值得我们极可以值得尊敬的,那么这是法的功德。
子三 僧功德
僧功德中,正谓诸圣补特伽罗,此亦由念正法功德,由其如理修行门中,而为忆念。
僧的功德,“僧功德中,正谓诸圣补特伽罗”,那么我们说僧是什么?真正的僧,是圣者,。见道以上的,。“诸佛正法贤圣僧”,我们这里的僧宝,正规的是指的是“圣”,见道以上的叫“圣”,见道以下的,“贤”,了。那么,加行道以外的就是凡夫了。那么,这个圣者的补特伽罗,见道以上的圣者,那就是不管在家出家了。初果、二果还有现在家相的,三果以上都现出家相。那么这些呢,菩萨也有现在家相的,凡是证了道以上的都是僧。那么,凡夫僧要四个人以上,成众以上的持戒的僧叫僧伽,也叫僧。圣者呢,真正的僧宝,是指见道以上的那些。那么,僧的功德也可以从念法的功德里边得到。
“由其如理修行门中”,因为他是修行这个正法的,他如理地如法地去修行这正法,那么正法的功德是无量无边,那么僧宝的功德也可以由此推之了,。“而为忆念”,这样子去忆念僧的功德。
《正摄法经》云:“于诸僧伽,应如是念,谓说正法,受行正法,思惟正法,是正法田,受持正法,依止于法,供养于法,作法事业,法为行境,法行圆满,自性正直,自性清净,法性哀愍,成就悲愍,常以远离为所行境,恒趣向法,常白净行。”
那么下边引还是引《正摄法经》里边说,“于诸僧伽,应如是念”,那么对僧宝我们怎么念呢?“谓说正法,受行正法,思惟正法”,那僧宝呢,他口里说的是正法,这语业;受行正法,身行的是正法,持戒、修定等等;意呢,是修思惟正法。语、身、意,这个三个。“说正法”是语;“受行正法”是身;“思惟正法”是意。就是他的身、口、意都在正法里边。
“是正法田”,能够增长一切正法的,叫正法的田,跟田一样,这打个比喻。
“受持正法”,他的三业都行持正法的。
“依止于法”,一切都是依赖于法的,不靠其它的,就是他唯一的所依的是依正法为依,他的所依。
“供养于法”,他的做的事情也是供养法的,那么供养法就是依法修行、度众生等等都在里边,最大的供养么如法修行供养了。
“作法事业”,做的事情都是正法的事业。
“法为行境,法行圆满”,修的时候以缘这个法为它的境,闻、思、修的境都是以法为境。“法行圆满”,最后,修,慢慢地修,使他这个法行慢慢地圆满。
“自性正直”,因为修法中间,离开一切谄曲欺诳的这些烦恼,所以自性是正直。又离开一切无明烦恼的,“自性清净”。
“法性哀愍”,法的特征就是哀愍,我们归依法,不能损恼众生,不要说杀,就是打骂都不行。法特征是哀愍的,“成就悲愍”。那么,因为法本身是哀愍的,那么你依法而行的,当然也有悲愍的心。
“常以远离为所行境”,那么他所修的都是法,那么世间的五欲烦恼、八风呢,当然不是它的行境了,就是远离的。是以远离这些世间八风、五欲为他的境界。
“恒趣向法”,因为他修行的,专门趣向法的。趣向法呢,“常白净行”,做的事情、行动呢,都是白净的,都是干干净净的,清净的心,自利利他的,没有做那些恶业的,没有的。那么就是僧宝的功德。
癸二 由知差别而正归依
由知差别而归依者,如《摄分》说: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。
“由知差别而归依者”,这下边一科很长。那么我们也引了一段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文作一个参考。那么今天,我们稍微念一点点开头。“由知差别而归依者”,那么我们归依,前面就说知功德,三宝的功德那么大,我们要归依它。那么这里呢,他们的差别,归依的时候要了解他们的不同的差别在哪里。
“如《摄分》说”,《瑜伽师地论·摄抉择分》里边,在六十四卷里边,“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”,三宝里边的它们内部的不同,要能够明确地了解。了解他的内涵之后,产生极大的信心而正归依。
此中分六,。相差别者,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,即彼证果,是法宝相,由他教授,而正修行,是僧宝相。
“此中分六,。相差别者,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”,第一个它的差别在哪里呢?第一个相的差别。现了正等菩提的,证到正等正觉的,这个是佛宝的相。“即彼证果,是法宝相”,就是它证菩提的果,也就是涅槃(无住涅槃),就是法宝。“由他教授,而正修行,是僧宝相”,由他(就佛、大师),说了法宝,来教授教诫,而依的佛的正法而修行的――“正修行”。
我们都看看,都是正修行。一定要加个“正”,为什么?修行里边有正修行,有不正修行。同样是佛的法,你可以拿去正修行,证果证道,也可以拿去不正修行,成魔。所以说,不要说你在修行了,一定对了。你看你是不是正修行。
我记得昂旺堪布好象举一个例,他说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弘法后,对印度还是很关怀。,他经常印度有人来就问一些消息,。有一次有人来了,说一个修《大威德》的,证了阿罗汉了。阿底峡尊者听了:“啊,总算还好,证了阿罗汉。”因为本来大威德是无上密,是大乘的法,大家都知道,发了菩提心自然地要利众生,要快地利益众生,才修密法的。结果他怎么证成阿罗汉呢?退入小乘去了。这个还好,总算还没有堕落。另外据说有一个也是修《大威德》法的,因为他成就了,因为他要对他的敌人的仇恨心没有放下,用息增怀伏的诛灭法消灭了他一个敌人,结果下地狱。
所以说,这个是正法,同样的正法,你可以成佛,也可以下地狱,就看你怎么修了。这就叫“正修行”,有很大意义。那么,正修行是僧宝相,依了大师的、佛的教授教诫而如法地修行的,就是僧宝相。这是相的差别。
业差别者,如其次第,善转教业,断烦恼苦所缘为业,勇猛增长业。
业的差别,“如其次第,善转教业,断烦恼苦所缘为业,勇猛增长业”,这里,“善转教业”,把佛的法辗转地教给弟子的,“善转教业”,这就是佛的业。“断烦恼苦所缘为业”,这是法宝的业。那么佛说了无量的教法,能够使我们断烦恼、断苦。烦恼是因,苦是果。烦恼断了,苦当然也断了。所以说,以法为所缘的境,可以断烦恼,断苦的。那么缘这个法能够断烦恼、断苦,这个就是法宝的业。“勇猛增长业”,精进勇猛,令增长一切善根,一切善法的,这是僧宝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四:“云何相故,三宝差别?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,觉悟果相是法宝,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。云何业故,三宝差别?谓转正教业是佛宝,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,勇猛增长业是僧宝。”
那么这个里边呢,我们把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的,先两个说一下。,“云何相故,三宝差别?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”,无师自悟,这个佛是无师自悟的,没有人教的。因为三大阿僧祗劫以来,修得很纯熟了。所以最后身菩萨,他就不要师的,自己开悟的,佛自然觉悟,是佛宝相。“觉悟果相是法宝”,觉悟的果,证到的果,就是法宝。“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”,随了他所教的如法地正修行,也是用正修行,这是僧宝。那么这个文字,跟法尊法师翻的得差不多。
“云何业故,三宝差别?谓转正教业是佛宝,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,勇猛增长业是僧宝”,基本上也差不多,但是这里更清楚。什么叫“转正教业”?就是说,佛出世以后,说正法,无量的正法,叫正教,正法教。自己证到之后,为那些其他的有缘的有情说这个正法,叫转正教,转*轮,把正教转给他的弟子。那么就是转正教业,就是佛的、佛宝的事业了。
那么这个“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”,这个里边就是前面说的,佛说的一切教法,他有什么作用呢?能够舍了烦恼,能够断苦,作他所缘的境。就是你缘这个佛说的法为境的话,你这样修将来能够断烦恼、断苦的。
《披寻记》卷六十四(三五八一页):“转正教业等者,谓由诸佛出世,宣说真实苦集灭道,无量法教,名正法教。彼诸如来既自证已,最初能为有情说此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