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正法,名转正教,是故说此是佛宝业。即前所说真实苦集灭道,无量法教,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,由缘此故,能舍烦恼及一切苦,是故说此为法宝业。正行名僧,由正行故,勇猛精进,能令增长一切善根,是故说此为僧宝业。”

  “由缘此故,能舍烦恼及一切苦,是故说此为法宝业”,这个法宝的业呢,业用呢,就是这个。就是你缘了法宝为所缘境的话,将来你可以断烦恼,也可以脱离一切的苦。那么,勇猛增长业是僧宝的话,“正行名僧”,依佛的法如法地修行的叫僧。“由正行故,勇猛精进,能令增长一切善根,是故说此为僧宝业”,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原文,可以参考。那么晓得抄了没有?该抄一下吧。如果有书的可以参考一下。那么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第三十七讲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讲了佛的功德:身的功德、语的功德、意的功德、还有事业的功德。那么下边又讲了一些对佛的话要产生绝对的信心。不要给那些一般的――听到算命的说了很相信,佛说的呢不在乎,这样子,就反其道而行之了。对佛的功德能够产生定解,那么同样对佛所说的法,依法修行的僧人、僧众也能够同样相信。那么下边就说了法宝的功德、僧宝的功德。

  那么下边,我们昨天就讲了差别了。差别,《摄抉择分》里边就是说了几个差别。那么我们已经讲了第一个,“三宝内互差别”,分六个,相差别讲过了。那么第二个,就是相差别,还有业差别。这个我们抄了一个,看一看,参考一下,差别的。

  那么我们这里说三宝的差别,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“云何相故,三宝差别?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”,佛是无师自悟的,“觉悟果相”,所觉悟的果证到的,那就是法宝。那么“随他所教正修行相”,佛是无师自悟的,僧宝呢,随佛所教的正法而如法修行的――僧宝。

  那么业差别,“云何业故,三宝差别?为转正教业是佛宝”,佛就是转*轮的,把佛的正法转给、教给僧人――他的弟子,佛宝。“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”,那么这要转个弯了,他说佛说的教法是我们舍烦恼,舍掉这个,断苦的所缘的境,缘这个法宝为境的话,将来就能够断烦恼,断一切苦难。所以说,叫法宝的业呢,是“舍烦恼苦所缘境”。那么“勇猛增长业是僧宝”,正行叫僧,以勇猛精进地增长一切善根,这就是说僧宝的事业。那么这个我们昨天讲过了。

  下边是信解了。信解差别者,我们先看《广论》。

  

  (三)信解差别

  信解差别者,如其次第,应树亲近承事信解,应树希求证得信解,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。

  “信解差别者,如其次第,应树亲近承事信解,应树希求证得信解,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”,那么对三宝要产生一定的不疑的胜解,就是信解了。那么对佛宝要树立起亲近承事的信解。 我们看,这跟《瑜伽师地论》是一样的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四:“云何信解故,三宝差别?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,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,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。”

   《披寻记》卷六十四:“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者,谓大师子从法所生,从法所化,是法等分,是名同一法性。(口所生者,从说法音而诞生故。法所生者,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之所生故。法所化者,从法身路,而得成立相似法故。法等分者,受用无漏法之财宝,相似法故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八十四)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信解此故,具足六种可爱乐法,和合共住,互无乖诤,是名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。”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对法宝说呢,“应树希求证得信解”,应该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,那么这个是一样的。“与僧宝所应树共同和合同一法性信解”,“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”,它这个《广论》里边加“共住”,明显一些。

  那什么叫“同一法性”?同一法性就是说,僧宝都是从法所生,从法所化的,他都是同一个法性里出来的。那么他听了佛的法之后,“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”,这样而生的。那么这就是从法化生,从法所生了。这个“同一法性”就是说,修的法都是佛的所说的法。

  那么下边就是说,这个里边有六种可爱乐的法,和合共住,就是六和了合了。“互无乖诤,是名和合”。那么,什么叫和合呢?大家没有诤。那么现在我们说僧团里边就有不要诤,要和合。现在尼众的僧团里边诤得很厉害,一片散沙,这个是不和合的相,要赶快改进了。听了经就是要做,听了之后做不到,等于没有听。那么这个要和合,如何和合?谦让嘛。不要每个人的我执很大,什么不让。那么你那么多我执就打起来了。还要修《大威德》了,这个《大威德》修了之后出魔障了。去年,没有修还好一些,修了两个月,就魔障很厉害了,应该要警惕。那么互相没有乖诤叫和合。那么和合共住呢,六和共住,要六个和,是不是做到呢?这个要好好检查。

  那么这是信解的三宝差别。

  

  (四)修行差别

  修行差别者,如其次第,应修供养承事正行,应修瑜伽方便正行,应修共受财法正行。

  “修行差别者,如其次第,应修供养承事正行,应修瑜伽方便正行,应修共受财法正行”,这是修行差别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四:“云何修行故,三宝差别?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,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,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。”

  《披寻记》卷六十四:“共受财法正行者,谓彼共住同梵行者,同受利养,名共受财,同趣尸罗,同趣正见,名共受法。”

  那么我们看《瑜伽师地论》 。“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者,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”。,那么我们对佛宝应该怎么做呢?要供养、承事了。那么就是说,阿难尊者亲自承事佛宝了。那么供养呢,现在还可以供养佛的像了。 “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”,“瑜伽方便”,就是说跟法相应的那些修行、正行要修。那么,“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”。“共财”,“同受利养,名共受财,同趣尸罗,同趣正见”,法里边就包括的戒、见,那么也就是六和里边的利和、见和、戒和了,这些都要共同,不要分别。那么这就是僧宝里边要做到的,如果做不到,要去检查了,为什么做不到?就要努力要做到,做不到的话,就不成称其为僧团了。

  

  (五)随念差别

  随念差别者,谓应别念三宝功德,如云:“谓是世尊等。”

  “随念差别者,谓应别念三宝功德,如云:谓是世尊等”,这个就略了,就是前面讲过的了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六十四:“云何随念故,三宝差别?应以余相随念佛宝,应以余相随念法宝,应以余相随念僧宝。谓是世尊乃至广说。”

  《披寻记》卷六十四:“谓是世尊,乃至广说者,证正等觉,名是世尊,应以此相随念佛宝。彼所说法是觉悟果,应以此相随念法宝。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,应以此相随念僧宝。”

  我们看《瑜伽师地论》 。“云何随念故,三宝差别?应以余相随念佛宝,应以余相随念法宝”。就是说,这三个相,不一样的。“应以余相随念僧宝。谓是世尊乃至广说”,这个跟《瑜伽师地论》一样的。“谓是世尊乃至广说”,前面讲过了,所以不说了。

  “证正等觉”,就是世尊,“应以此相随念佛宝”,就是说佛是证了正等觉的,自己开悟的,那么这是这个相来随念佛宝。“彼所说法是觉悟果”,是佛证了觉悟之后,说的果就是他所得的正法,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”。“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”,那么依了佛的所教的,而修正行的,那么就是随念,以这个相随念僧宝。那就是第一个相里边的了。三个相,随念之后呢,就是念这三个相。佛的差别相,就是正等正觉的。法的差别相,就是他所证到的果。僧宝的差别相,就是说由佛教授教诫之后,而正修行的。以这三个相随念三宝,因为前面讲过了,他就不说了。

  

  (六)生福差别

  生福差别者,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,生最胜福,,,。佛及僧二是依初义,此复依一补特伽罗,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,以于僧伽定有四故。

  “生福差别者”,那么还有一个生福的差别,这是第六个了。那么生起福报来,是怎么差别呢?“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,生最胜福”,“依补特伽罗”,就是有情跟那个“法”,这两种的增上力就产生最殊胜的福报。“佛及僧”呢,是补特伽罗了。那么,是第一个意思,。“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,生最胜福”。

  “此复依一补特伽罗,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”,那么佛跟僧是补特伽罗,依补特伽罗生增上,增上么生最胜福了。在这里边有区别,补特伽罗呢,佛是一个,依一个补特伽罗,就是依佛宝。依众多补特伽罗,那么就是僧宝。“以于僧伽定有四故”,四个人以上才叫僧了。那么所以说,多的有情。佛是一个补特伽罗,那么僧宝呢,四个以上的。依这个补特伽罗生最胜福的,就是佛跟僧。其中,佛是一个,僧宝四以上。那么依法增上而生最胜福的,是法宝了。这很简单,就不说了。

  

   癸三 由自誓受而正归依

  

 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,谓由誓受依佛为师,依般涅槃为正修法,归依僧伽为修助伴,由如是门而正归依,如《毗奈耶广释》中说。

  “由自誓受而归依”,归依的时候自己要立誓言,受归依。“谓由誓受依佛为师,依般涅槃为正修法,归依僧伽为修助伴,由如是门而正归依,如《毗奈耶广释》中说”,那么自己要发誓,立誓言而受归依的。自己发誓要依佛为师,那么就是依佛为师之后,再也不依其他的天魔外道为师了,自己要发这个誓愿。那么法呢,以这个般涅槃为正修的法,法的总的最高的就是般涅槃,佛的无住涅槃,以这个来为我们正修的法。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呢,下边就很多的法要修了。而最高的,真正的法宝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