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最高的呢就是佛的无住涅槃了。那么归依僧伽呢,是我们的修助伴,我们修的时候要依靠助伴了,僧伽就是我们的助伴。“由如是门而正归依”,这个是《毗奈耶经广释》里边讲的。

  

   癸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

  

 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,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,诸学法者,所有胜劣,唯于三宝执为归处,不执与此相违师等,是所应归。

  “由不言余而归依”,这是正面,要誓依、发誓归依佛为师,以般涅槃为正修法,僧伽为修助伴。反过来,其他的就不能受我们的归依。“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,诸学法者,所有胜劣,唯于三宝执为归处,不执与此相违师等,是所应归”。,那么这个就是知道,“内”就是佛教了,“外”就是外道了。“大师”内道的大师就是佛,外道的大师就是他们的祖师了。“及其教法”,我们佛教的教法,最高的是般涅槃;外道的教法,是各式各样他们的不同的。“诸学法者”,佛教的学法者是僧伽,外道的学法呢,他们的一些外道人了。“所有胜劣”,佛教的大师胜,外道的大师劣;佛教的教法胜,外道的教法劣;佛教的学法的人胜,外道的学法的人劣。这个能够差别知道,那么就“唯于三宝执为归处”,只有三宝是我们归依的地方。其他的跟三宝相违的,那些所谓他们的祖师,他们的教法,他们的学法,都不能够作为我们归依处。“不执与此相违师等”,“等”就是等他们的法跟那个学法的人了。“是所应归”,这些呢,不是我们要归依的。那就是说,既要知道正归依的功德,也要知道那些邪的他们的缺点,这样才不会混淆。

  有的人,佛教也相信,外道也相信,什么都相信。那么,这个就是混了一团了。过去呢,我们说三教一家,提这样子的,。佛教、儒教、什幺道教,说是一家的。那么结果就是混起来了,这就错了。内外道的胜劣不分。那么后来更有五教圣人:佛教、道教、儒教,还有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全部包起来了。五个教,他就是自称为五教的圣人,这更是混杂不堪的话。那就是说对内外道的胜劣分不清楚,就混为一谈,结果呢,什么都不是。

  

 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,师差别者,谓佛圆满无边功德,所余大师与此相违。

  “此二所有差别之中,师差别”,那么这个内外道的差别,那么这个是很重要,他就详细地分析了。师的差别,“谓佛圆满无边功德,所余大师与此相违”,佛,一切功德,断德、智德、悲德,全部圆满的。无边的功德,三个是主要地说了,其他的功德呢,很多了,说不完的多,都是圆满的,没有一个不圆满的。“所余大师与此相违”,什么都不圆满的,这个,一个胜、一个劣,就很明显了。

  

  《殊胜赞》云:“我舍诸余师,我归依世尊,此何故为尊,无过、具功德。”

  “《殊胜赞》云”,这一部书它说,“《殊胜赞》云:我舍诸余师,我归依世尊,此何故为尊,无过、具功德”,他说,“我舍诸余师”,一切外道的师我全部舍掉,要归依的时候就要这样子,如果你还要留恋的话,归依三宝的体就生不起来的。他说我把一切“余”,除了佛以外的一切全部舍掉了。我只归依一个佛、世尊。“此何故为尊”?那么佛为什么尊贵呢?“无过、具功德”,佛一切过失都没有的,而功德都圆满具足的,这样子的人所以尊贵的,世界上所最尊贵的,我要归依他。那么其他的师呢,具过、无功德,过失很多,功德没有什么。那我归依他干什么呢?当然,反过来了,不归依了。

  

  又云:“于余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。如是非遍智,宗,过坏其心,心坏者不见,无过大师尊。”

  “又云:于余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。如是非遍智(宗)”,这个“宗”要连上去的,““如是非遍智宗,过坏其心,心坏者不见,无过大师尊”,那么就是说外道为什么不好呢?“于余外道教”,我对外道的他们的教义,也是仔细地研究过的。“如如善思惟” ,如法地思惟,那么仔细地比较了。“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” ,那么越是我对外道的教研究了、思惟比较了,那么我越相信佛说的话。“如是非遍智宗”,他们外道,他们的宗不是遍智宗,不是一切都知道的。,就是有智慧的宗,我们佛教呢,这宗旨一切都智慧圆满的。那么“过坏其心”,外道有很多的过失把他的心坏掉了,那么所以不是遍智了。他们宗旨呢,不是遍智的,因为什么原因?很多的过失把他的心坏掉了,他的智慧就没有了。

  那么,怎么样子坏掉,有过失的心呢?我们参考了昂旺堪布的 ,他说外道虽然有杀、盗、淫戒,也有,一切的宗教呢,也是戒杀、戒淫也有,表面上也有这些。但也也有些很下劣的就没有这些,他们公开地提倡这个杂交,这些下劣的宗教也有的,但是稍微文明一点的呢,杀、盗、淫都是戒的。但是意业里边,贪、瞋、邪见这个,他们是本身他的外道的大师就有,他们是戒不了的。外道里边,他们执着的总是因为有什么大自在天了,或者是什么毗搜纽天了,创造一切世界了等等,这是邪见。这些邪见都是常见为主,当然个别是断见。总是不离常断二见,他的见里有过失。有过失就不是遍智,他的宗不是遍智宗了,因为他的过失很多。他里边呢,就是很多邪见了。他的心就坏掉了,他的“心坏者不见,无过大师尊”,心坏掉了的,以邪心所把他蒙蔽了的这些人,就看不到我们没有过失的佛的他的尊贵。他的眼睛不正常了,好的、坏的分不清楚了。那就是说,佛教的尊贵之处他就看不到了。那么所以说我们只能信佛教了,不能去信外道。这是大师的差别,外道的头子跟我们的佛教的大师不能比。

  

  教差别者,谓佛圣教,由安稳道得安乐果,息生死流,净诸烦恼,终不欺罔,乐解脱者,唯一善妙,清净罪恶,外道教法与此相违。

  第二个,教的差别,“谓佛圣教,由安稳道得安乐果,息生死流,净诸烦恼,终不欺罔,乐解脱者,唯一善妙,清净罪恶”,那么佛教的教法(圣教)呢,是一个安稳的道,修的时候这个道是安稳的。得到的果是安乐的,没有苦的。他可以“息生死流”,出生死的。“净诸烦恼”,烦恼习气都能够断完的。“终不欺罔”,没有一点欺罔的心的,都是真真实实的。“乐解脱者,唯一善妙”,要求解脱的人,唯一的善妙的法,就是佛的圣教,其它的解脱不了。“清净罪恶”,把一切罪恶都能够洗干净的,就是佛的圣教。而“外道教法与此相违”,外道的法,跟这个正好相违背。他们的道不安稳的,得到的果不安乐的,不能息生死流,出不了生死的,烦恼也断不了的,总是要欺罔的,自己编一套来骗他的教徒。那么真正要求解脱的,依他的法去修,永远得不到解脱,而且他的罪也清净不了。所以说我们要依靠的教法决定是佛的教法。

  

  如《殊胜赞》云:“何故由尊教,安乐得安乐,故于说法狮,尊教此众生。”

  “如《殊胜赞》”,它里边又说,“何故由尊教,安乐得安乐,故于说法狮,尊教此众生”, 那么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信佛的教呢?因为佛的教呢,由安乐得到安乐。他的道是安稳的,他的果是安乐的。所以说,“于说法狮”,狮子就是佛了,狮子吼了,说法就是狮子吼。“尊教此众生”,所以说,佛把这个教来教化众生。这是最殊胜的教。

  

  《赞应赞》亦云:“谓应趣应遮,清净及杂染,此是雄尊语,与余言差别。此纯显真如,彼唯欺罔法,尊语与余言,除此须何殊。此专一妙善,彼唯障碍法,尊语与余言,除此有何别。由彼染极染,由此能清净,此即依怙语,与余言差别。”

  “《赞应赞》亦云:谓应趣应遮,清净及杂染,此是雄尊语,与余言差别”,我们佛说的教呢,“应趣”,应趣“清净”;“应遮”,应遮“杂染”。清净的法要趣,趣向、追求。杂染的法,遮止,要断除。这个是大雄无畏的佛说的话,跟其他外道的话不一样,有差别。“此纯显真如,彼唯欺罔法”,这个佛说的法,“真如”,真真实实的,“如”,不变的,而外道的法呢,“欺罔法”,都是骗人的一套。今天这么说,明天又那么说,自语己相违。

  “尊语与余言,除此须何殊”,佛说的话,跟外道的话,除了这一些之外呢,还有什么其它的差别呢?就是这些差别已经够了,两个已经是好、坏都分出来了。“此专一妙善”,那么下边还是说一下,除了下边的一些差别之外,还有什么更大的差别呢?就是说,这个是佛教呢,是专一地向了妙善的方面走的。“彼唯障碍法”,而外道的法就障碍善的、障碍解脱的。“尊语与余言,除此有何别”,佛说的话与外道的话,除了这个重要的之外,还有什么差别呢?就是说佛是一向善妙的。他(外道)是障碍善法的、障碍解脱的。

  “由彼染极染,由此能清净,此即依怙语,与余言差别”,这里再说一个,佛说的法能够使我们到达清净的,而外道的法,“彼”就是外道,“染极染”,本来是染污,而他这个恶性循环,越来越染污。本来是染污的,你去修了它之后,辗转地越来越染污,极染污。而佛教使我们清净的。

  这个就是佛说的话跟外道法的差别。他举了很多。这个差别主要说佛的说殊胜了,对我们有好处,能得安乐,能得清净、解脱。而外道的法,不能够使我们趣向解脱,趣向善妙,也不能够使我们出生死、解脱了。那么这个差别就是最大的差别,那么一个胜、一个劣也就很看出来了。

  

 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。

  “僧伽差别由此能知”,那么既然佛、法的差别看清楚了,僧伽是依法修行的人,那么他的差别同样了,从这个里边就可以看出来了,他就不写,就略掉了。

  

   壬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

  

  第四既归依已,所学次第分二:一《摄分》中出,二教授中出。今初。

  那么

  

  下边一个是很重要的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