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事情。归依的事情要搞清楚,当然是重要,否则归依体得不到,甚至会把归依体丧失。那么,归依之后该怎么做?那么这个里边分了两科。一个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出的,《摄抉择分》里边的;一个是教授,我们的这个宗派的教授教诫里边来的。

  那么第一个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,它引了两个,一共有有四个。那么教授教诫的呢,它的科判不太明显,那么里边甚至于大字小字都打了不整齐的。像我们在第一百一十三页,第三第四都是一般的小字,第五,“由知胜利昼三夜三”,就打了一个另外体的字了,那么这个就混淆了。所以我们把它重新整理了一下,那么这样子就有利于我们归依之后的人,该怎么做,把这个仔细对照一下呢,就可以比较明显地知道。那么当然了,我们把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先讲了。

  

   癸一 《摄分》中出  

  (一)初四聚

  初中有二四聚。初四聚中,亲近善士者,谓如前说,善知识者,乃是一切功德依处,观见是已而正亲近。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,随顺此之正行,即是亲近示道师故。

  “初中有二四聚”,《瑜伽师地论·摄抉择分》里边有两个四聚,一聚有四条了。有两聚,每一聚有四条。“初四聚中”,那么这个是我们经常听到的,《法蕴足论》叫“预流四支”。修这个法,就是预流果,修这个法修得好的,能证预流果的。预流的四个支分,也四个因素:一个是亲近善士,我们一开头就讲的。“亲近善士者,谓如前说”,前面一开头讲了,亲近善知识了。什么叫善知识呢?

  “善知识者,乃是一切功德依处,观见是已而正亲近。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,随顺此之正行,即是亲近示道师故”,那么亲近善士,前面善知识讲过了,善知识,一切功德的所依的地方,叫善知识。一切功德的依靠都从那里生出来的。就是说,本身他是一切功德的依靠的地方,就是善知识。就是说善知识就具备一切功德的。那么这里的善知识呢,就指的高要求的了――佛。“观见是已”,看到这个,一切功德都是依止在善知识身上的。那么看到这条,知道清楚之后,那么就要“正亲近”,要如法地亲近他。“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”,我们归依佛,就是归依我们示道,告诉我们怎么修行的大师。“随顺此之正行,即是亲近”,那么我们随顺,佛怎么教我们,我们怎么做,怎么修行,“即是亲近示道师故”。怎么亲近?就是要随教而行了。如果你单是听,每次都来听,回去之后不依教奉行,那不叫亲近。

  

  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,随其所应,谓当听闻若佛所说,若佛弟子所说,法教诸契经等, 及若作意何种所缘,能息烦恼,即应作意。由归依法,于教证法应当现证,此即是彼随顺行故。

  第二个,“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”,第二、第三。“听闻正法”,第二,“如理作意”,第三。

  “随其所应,谓当听闻若佛所说,若佛弟子所说,法教诸契经等”,那么佛或者佛弟子所说的那些教法,或者讲契经、应颂等十二分教,或者是佛说的,或者是佛弟子说的,都要听闻。

  “及若作意何种所缘,能息烦恼,即应作意”,我们作意,作意——一个心所法,就是注意哪一些所缘的法能够息烦恼的,就要去作意它。这是归依佛。

  由归依法,于教证法应当现证,此即是彼随顺行故。

  

  “由归依法,于教证法应当现证”,那么归依法,对法里边的教法也好、证法也好,都要证到。“此即是彼随顺行故”,那么这个作意就是如理作意,如理作意就是思惟了。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,这两个就是“随顺行”。我们听了佛的教之后,随顺佛的教做,做怎么做呢?一个是“听闻正法”,一个是“如理作意”。

  

  法随法行者,谓应随顺般涅槃法,而修正行。由归依僧,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,其随顺行,谓应与诸趣解脱者,共同学故。

  第四个,“法随法行”了。“法随法行者,谓应随顺般涅槃法,而修正行”,那么法,最高的法就是般涅槃了。随顺法而行,应该随顺了般涅槃的法而正修行的,法随法行。

  由归依僧,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,其随顺行,谓应与诸趣解脱者,共同学故。

  

  “由归依僧,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”,那么我们归依僧之后,对那些修行趣向般涅槃的那些补特伽罗(就是僧宝),应该是我们修行助伴。

  “其随顺行,谓应与诸趣解脱者,共同学故”,那么怎么随顺呢?跟那些僧宝,“诸趣解脱者”――僧宝,我们要随顺他,跟他一起学。

  这就是说,第一个四聚:就是亲近善士、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随法行。那么第一个是亲近的大师了;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,他就是归依法呢,对法要做的事情,那是随顺行;法随法行,就是归依僧,对趣向涅槃的僧宝,应当执为我们修行助伴。那么这个第一个四聚。

  

  (二)二四聚

  第二四聚中,诸根不掉者,谓根于境放散之后,意亦随逐,于境掉动,深见过患,令意厌舍。

  第二个四聚,“诸根不掉者,谓根于境放散之后,意亦随逐,于境掉动,深见过患,令意厌舍”,这个我们也是前面有过的。诸根不掉,这就是说六根对六境,如果说你放逸,随它去,那么意根呢,也跟了它走了。,“于境掉动”,随了境掉动,。那么这样子呢,“深见过患”,这个害处很大了。我们以前就是讲这个加行的时候,就是讲了要“护持根门”了,就讲了很多了。那么,这样于境掉动的过失很多,“令意厌舍”,使这个心厌舍,不要去经常去掉动,“诸根不掉”。

  

  受学学处者,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。

  “受学学处者,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”,随自己的力量,能够受五戒的受五戒;八戒的加受一个八戒;能够出家的沙弥十戒,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条戒。根据自己的能力、环境,那么就受学处。

  

  悲愍有情者,谓佛圣教,由悲差别,故归依此,于诸有情,亦应悲愍,断除损害。

  “悲愍有情”,第三个。“谓佛圣教,由悲差别,故归依此”,那么我们佛的教呢,是有大悲心的,所以说要归依这个。我们在归依法的时候,不恼害一切众生,所以说这个法主要是以悲心为特征的。所以我们归依法,要悲愍有情的。

  “于诸有情,亦应悲愍”,既然法的特征是悲心,那么我们对一切有情都要具悲心,“断除损害”。

  

  应时时间,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,谓应日日供养三宝。

  第四,“应时时间,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,谓应日日供养三宝”,那么第四个要供养了,“时时间”,时时刻刻要供养,勤修供养,那么就是说每一天都要供养三宝。怎么供养?具体的在教授里边会补充。

  这个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里边《摄抉择分》有二个四,就是说归依三宝之后有四个、四个事情要做的。

  

   癸二 教授中出

  

  第二教授中出,分二:一、一 别学,二、二共学。

  “教授中”,就是我们的传承,教授教诫里边出来的,又分两个:一个是“别学”;一个是“共学”。别学呢,三宝分开的,归依佛之后要怎么做,归依法之后要怎么做,归依僧之后怎么做。共学,一起要做的。

  

   子一 别学

  

  初中分二:一一遮止应学,二二修行应学。今初。

  “初中分二:一一遮止应学,二二修行应学”,有些是不要做的,一个是该做的。

  

   丑一 遮止应学

  

  如《涅槃经》云:“若归依三宝,是谓正近事,终不应归依,诸余天神等。归依正法者,应离杀害心。归依于僧伽,不共外道住。”

  那么第一个。“如《涅槃经》云”,这个我们可以对照那个表来看了。我们这个表就是第二个,根据这个教授中出来的。那么别学里边应止的,“遮止应学”;应修的,“修行应学”。那么第一个,“如《涅槃经》云:若归依三宝,是谓正近事”,这个都是在家人来说,最起码的归依三宝的人就是在家人了,居士了。““是谓正近事,终不应归依,诸余天神等。归依正法者,应离杀害心。归依于僧伽,不共外道住”,那么,这是《涅槃经》里边有这个几句话。假使归依三宝的人,就是近事了,就是我们佛教的如法的居士了。那么这个居士归依三宝之后,终不能去归依其他的天神,天魔外道,不能归依了。归依法之后,佛的正法之后,要离杀害心。那你法的特征是悲愍、悲心。那你既然归依法了,一切有情不能损害他,更不能杀害他。归依僧伽之后,不要跟外道共住。那么这里边下面要详细解释。

  

  此说有三,谓不归余天,于诸有情舍离损害,与诸外道不应共住。

  “此说有三,谓不归余天,于诸有情舍离损害”,归依佛之后,不要归依其他的天了。因为当时印度呢,他们归依的大自在天、归依他化自在天、归依毗搜纽天,都是推一个高的天为他教主。那么我们归依佛之后,其他的天再怎么高的,就不能归依了。那么归依法之后,“于诸有情应舍离损害”,一切有情不能损害他。那么归依僧之后,“与诸外道不应共住”。这是解释《涅槃经》的话,那么下边宗大师还要解释。

  

 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,若大自在、遍入天等,尚不执为毕竟归处,况诸鬼趣山神龙等。此是不可不信三宝,归心彼等。

  “其中初者”,第一个,“谓于世间,若大自在、遍入天(毗搜纽天)”,这个是印度的外道,执为最高的,他们的创世主了,创造世界的。“尚不执为毕竟归处”,即使像大自在天、遍入天 等等,尚且不执为毕竟的归依处。其他的鬼神,“况诸鬼趣山神龙等。此是不可不信三宝,归心彼等”,那么最高的大自在天,大的外道,大的遍入天还不归依了,何况那些鬼、神、龙,当然了,不能够不信三宝而归依他们。这个绝对不能这样做。大的天神尚不归依,这些小的鬼神怎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