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可以去不信三宝而归依他们呢?但是我们现在的现实,就很多汉地的也不少归依那些鬼神的。这个鬼神比起大自在天了,比耶稣等等,那低得多了。但是很多人嘴里说信佛,但是偏偏要归依这些鬼神,那么“归心彼等”。

  

  若于彼等,请其助伴,现前如法,所作事业,则无不可,如求施主为活命伴,依诸医师为治病伴。

  “若于彼等,请其助伴,现前如法,所作事业,则无不可”。那么,“不可不信三宝,归心彼等”,这是不行的。就是说,你不信三宝了,归依它们这些鬼神,是不行的。但是,“若于彼等,请其助伴”,我们在世间上做事情的时候,靠他们帮帮忙可不可以?这个没有关系的。

  “若于彼等”,那些鬼神,请他帮助“现前如法”,现前的、如法的事业。那就是不如法的不能,如法的事业,佛教的事业,自己不够,请他帮忙。就像我们供地神,供地神帮助我们护持佛教的事业,这是可以的。但是不是佛教的事业就不行。同样的帮忙,这是要如法之事。“所作事业,则无不可”,那么,假使举个例,我们在世间上,靠施主作活命的伴,就是说我们要靠施主来活命了,这个是可以做的。那么,医生会治病,我们要治病要找医生了。这个我们要帮助的时候,请请鬼神帮忙,就像我们世间上请施主给我们饭吃,叫医生给我们治病,这样的是没有关系的。那么就是说,跟鬼神的关系,不能归依,但是叫他帮忙,做如法的事情是可以的。但是不如法的事情不能做,就是说要做一些事情跟佛教的法有出入的,不符合佛教的利益的,那就不能叫他帮忙了,顺了他做更不行。

  

 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,若打若缚若禁穿鼻,实不能负强令负等,意乐加行,损害有情,悉应远离。

  那么第二个,归依法之后,“谓于人及畜等”,人也好,畜生也好,“若打若缚若禁穿鼻,实不能负强令负等,意乐加行,损害有情,悉应远离”,对人也好,畜生也好,打、捆起来、禁是关起来,或者把鼻子穿起来,它实在背不动的强要它背起来,这一些意乐也好、加行也好,损害有情的,都要远离,想也不能想,何况去做。那是归依法之后应当这么做的。

  

  第三谓与不信三宝,为可归宿,而毁谤者,不应共住。

  那么第三,“谓与不信三宝,为可归宿,而毁谤者,不应共住”,对于不信三宝的,不相信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学处,而要起毁谤的人,“不应共住”,不能跟他一起共住。因为这些人,共住就跟他亲近了,这些人跟这些人他亲近的话,他要授受他感染,会影响你自己的信心,那么就不要跟他共住。

  那么有的人他提出了,他家里的父母是信外道的,该怎么办呢?你不跟他共住,你也做不到。如果你成了家了,当然可以另外住了,还没有成家或者是其他原因的,住在一起的,那么当然了,你这个信仰上划清界限就是了。其他的,孝顺那些,世间那一套,该做的还是要做,因为他毕竟是父母了。

  那么这是第一个别学里边的,那么我们表上的别学呢,这是从经上,《涅槃经》里出的,应止的:不要归依其他的天神;应该归依法之后,应该离开杀害心,一切有情舍离损恼;归依僧之后,与诸外道不应共住。这个外道是什么?不信三宝而诽谤的,不要跟他太亲近了。

  那么这个简单地说了应止的。那么看了这个表呢,就比较清晰一些了。那么,应修的,下边就要说。

  

   丑二 修行应学

  

  三种修行应学者,谓于佛像,若塑若画,随好随丑,不应讥毁,置麈险处,及押当等,不敬轻毁,皆当断除。,应当执为是可敬田,犹如大师。

  “三种修行应学者”,前面要止的,那么三条,要修的哪些呢?“谓于佛像,若塑若画,随好随丑,不应讥毁,置麈险处,及押当等,不敬轻毁,皆当断除,应当执为是可敬田,犹如大师”,那么一切佛像,不管你是塑的也好,画的也好,塑得好、画得好的也好,塑得差的、画得差的也好,“不应讥毁”,不应当讥毁。或者摆在那些有灰尘的,或者险处,很危险的地方,容易掉下来打坏的。也不能抵押,也不能当钱用。“不敬轻毁”,不恭敬、轻毁,这些都要断除。那么不管你塑得好不好,都应当他是佛一样的,可敬的一个田,就跟佛一样看待了。

  

  《亲友书》云:“随工巧拙木造等,智者应供善逝像。”

  “《亲友书》云:随工巧拙木造等,智者应供善逝像”,就是说佛的像,不管你做的匠人的“工”――技术,就是工巧的技术巧也好、拙也好,技术高也好、技术差也好,不管木雕的也好、铜敲的也好、泥塑的也好,有智慧的应当恭恭恭敬地,佛像都要供养起来。

  

  《分辨阿笈摩》说,劫毗罗摩纳婆,由于学无学僧众,说十八种,异类恶语。谓云:“汝等象头,岂能了知是法非法”等,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,自迦叶大师时,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。

  “《分辨阿笈摩》说”,一个“劫毗罗摩纳婆”,是一个人,“由于学无学僧众,说十八种,异类恶语”,这个人呢,他的母亲很爱辩论,但是对佛教里边她辩不赢,她就叫她儿子跟他们去辩去。她儿子还是辩不赢,她就说,你用一种谩骂的方式去跟他们辩,那么他就说你这个人怎么怎么怎么,他就说什么话呢?说十八种的不好的恶语。

  “汝等象头,岂能了知是法非法”,因为这个僧团里边,有些人长相稍微差一点的有。一个头有点像象的,他说你这么这个象头的人,怎么能够知道法的是法、非法呢?那么你是牛头,你是什么头、什么头,说了很多。那么这样子以这种谩骂的方式来取胜,这是后来这个因果感了什么呢?感到有十八个有各式各样怪头的一个摩羯陀鱼,一个大鱼。这个鱼呢,从迦叶佛开始,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来,还在做这个摩羯陀鱼,受了很多的苦。这是个公案了,可能大家都听到过的。这个鱼呢,有十八个头,有象头、牛头、狗头等等,那么很多的虫咬它的身上吃,受极大的苦。原因就是说辩论的时候,对那些有学无学的僧众说一些不好听的话,诽谤的话,感到这么一个苦报。那么这是诽谤僧了,如果诽谤佛更不行了。所以说,举这个例,说不能不恭敬。

  

  《杂事》中说: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,端妙大王,令建大塔,有一工人曾经二次,作是讥云:今令树其如是大塔,不知何日乃得完竣。后善成已,深生忧悔,将其工价,造一金铃,挂于塔上,其后感生容颜丑恶,身形倭小,声音和美,名曰善和。

  另外《杂事》,律藏里,《杂事》里边说,拘留孙佛般涅槃的时候,有一个“端妙大王”,一个国王,他为拘留孙佛造个塔。在造塔的时候,这个塔造得很大,那么有一个工人,“曾经二次,作是讥云:今令树其如是大塔,不知何日乃得完竣”,那么一个工人,看见要造那么大一个塔(国王造的塔,当然,国王对佛恭敬了,造极大的塔)。有一个工人,不止说了一次,二次地这么重复地说,他说:“要那么大的塔造起来,这哪一天造得完呢?”他说了这个话。“后善成已”,但是这个塔毕竟造成了。“深生忧悔”,这个塔造好了,确实好,他也感到很忏悔、忧恼。“将其工价,造一金铃,挂于塔上”,那么他就感到过去说个话不对了,生忧悔了,就把他的工价,他的工资,就买了个铃,金的铃子,挂在塔上边供养塔。那么他后来感到的果报呢,“容颜丑恶,身形矮小,声音和美,名曰善和”。那么他因为是深生忧悔了,总算当下就忏悔了,没有感到这个恶趣去,但是因为说了这个塔太大了,这个话说了两次,结果后来感生出来的生相呢,非常难看。形象矮小,就是侏儒一样的人,长不高的。但是,他供了金铃,他的声音却是极好。

  这个就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人听到一个出家人在念经,这个声音极好,他就说:“哎呀,这么声音好,这个出家人我想见一见。”后来佛说你还是不要见好。他说:“哎呀,这么好的声音我一定要见。”他说一定要见么,见一见。一见,果然长得又难看、又矮小,就是这个善和比丘。因为他过去的因,诽谤了这个佛塔,诽谤佛塔尚且感这个果,而且当下就忧悔了。但是造个铃呢,就感到声音极好。

  

 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,此如此类,于他所造诸佛像等,若因善妙,若量广大,不应讥毁及遮止等。

  “故于佛像不应说言,此如此类,于他所造诸佛像等,若因善妙,若量广大,不应讥毁及遮止等”,所以对佛像不能说,对塔也不能说,佛像也不能说这些话。“此如此类”,就是这些话了。“于他所造诸佛像等,若因善妙,若量广大,不应讥毁”,人家要造佛像了,假使量很大,或者是他的发心很好,不要去讥毁他,也不要遮止他。

  

 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,于觉窝前,请观视云:此善丑何似,若善妙者,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。觉窝答云:至尊妙音之身,无所不善,师工中等,说已置顶,于一切像,悉如是行。

  “大瑜伽师奉曼殊像,于觉窝前,请观视云:此善丑何似,若善妙者,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。觉窝答云:至尊妙音之身,无所不善,师工中等,说已置顶,于一切像,悉如是行”,那么有一个大瑜伽师,他拿来个文殊菩萨的像,到阿底峡尊者面前,叫阿底峡尊者看看,他说:“这个像造得好不好?”假使说好的话,他要把一个绒巴迦格瓦(他是一个居士,总是施主了),他供养的四个金钱,他想去把这个像请回来。觉窝看了这个像呢,他说:“这个文殊菩萨的像,哪有不好的呢?没有不好的,都好的。而师的工中等,就是塑像的他的技术属于中等。”说完了,把像顶在头上,那么其他的像都这样子,都顶在头上。就是说,像――佛的像、菩萨像,没有不好的。那么只有工艺有好不好了。不管你好不好,他都顶在头上,都是恭敬的,当真的佛看,当菩萨看。

  

 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,又应断除一切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