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敬,谓抵押经卷,贸为货物,置秃土地灰尘险处,鞋袜并持及跨越等,应起恭敬,等如法宝。
“虽于正法四句以上”,这是对佛宝如此了,对法宝(正法)呢,只要四句以上的,“应离不敬,又应断除一切不敬”,那么对四句以上的,一偈呢,都要离开不恭敬,要断除一切不恭敬的。怎么叫不恭敬的方式呢?就是“抵押经卷,贸为货物”了,当货物一样去卖了。“置秃土地灰尘险处”,“置秃土地”就是摆在露地上,或者灰尘很多的,或者很危险的地方,或者鞋子袜子跟他一起拿,或者跨过去等,“跨越等”,“应起恭敬,等如法宝”,哪怕四句,也要跟法宝一样起恭敬心。
那么经典不能抵押,也不能买卖作货物,营利。这个我们说过了。所以说我们流通经典,只能取成本费,不能营利。在藏地,他们流传着有一个人,他是家里有《大般若经》,因为《大般若经》在当时很名贵的。那么他后来因为生活艰难了,就把这部《大般若经》卖掉了,卖了作生活费,后来就感地狱的果。他自己有的经典,卖掉了,拿钱来当吃饭,尚且要下地狱。那我们赚钱,更不行,所以说绝对不能营利。
传说慬哦瓦善知识,凡见有持经典来者,合掌起立,后不能起,殷勤合掌。
“传说慬哦瓦善知识,凡见有持经典来者,合掌起立,后不能起,殷勤合掌”,慬哦瓦,他是一个大善知识,是仲登巴下边的。他看见有人拿了经典跑过来的时候,都合掌站起来的。后来老了站不起了,他就拼命地合掌。
又说觉窝至哦日时,有一咒师不从闻法,大依怙尊,见一记录,以齿污秽,沾其经书,深生不忍,说云可愍,不可不可,咒师生信,遂从闻法。
“又说觉窝至哦日时,有一咒师不从闻法,大依怙尊,见一记录,以齿污秽,沾其经书,深生不忍,说云可愍,不可不可,咒师生信,遂从闻法”,那么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的北方的一个哦日的地方的时候。“有一咒师”,有一个持咒的一个师,他不恭敬他,不来听法,他讲经的时候不来听。那么这个大依怙尊(阿底峡尊者)有一次看到一个写经的人,“记录”就是写经的,他这个牙齿里边的脏东西抠过之后就来拿经书了。“沾其经书”就是牙齿的水呢,大概是翻经书了。那么他看到呢,这个太脏了,心里非常不忍:“呵,可怜的很,这个是不能做的。不可不可,绝对不可做的。”因为这个事情呢,咒师听到之后,感到这个阿底峡尊者对法那么恭敬,他就感动了,他就来听法了。那么就是说,对法尊重的人可以感动人家,也尊重法,他讲经的时候也来听。
霞惹口缚瓦亦云:我等于法任何玩耍,无所不作,然不敬法及法师者,是坏慧因。现在愚蒙,如此已足,莫更作集愚痴之因,若愚过此,更有何能。
“霞瓦惹口缚”,也是当时一个大善知识,“我等于法任何玩耍,无所不作,然不敬法及法师者,是坏慧因。现在愚蒙,如此已足,莫更作集愚痴之因,若愚过此,更有何能”, 霞惹口缚他说,我们现在这些人,对法呢,“玩耍”就是说一点也不恭敬了,很随便,一些事情,都“无所不作”,不恭敬事做了很多。但是说从因果上看,不敬法跟不敬法师的,是要坏我们的智慧的,是坏慧的因,这是一个因素,要坏我们的智慧的。像我们现在已经笨得够笨了,现在的愚蒙呢,像我们现在笨得这样子已经够笨的。如果你再去作愚痴的因的话,将来更笨,那是什么堪能都没有了,那太危险了。现在我们学法就感困难,修行更上不了路,都是在烦恼里打转转,那就是智慧不够。再去做那些不敬法的事情,那么将来的智慧更差,那时候,还有什么堪能性呢?不行了。所以说,这要提高警惕。
若于僧伽 或出家众,持沙门相 及于其相不骂不毁,又一切种不应分党,视如怨敌,云汝等我等,应当敬重,犹如僧宝。
“若于僧伽或出家众,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,又一切种不应分党,视如怨敌,云汝等我等,应当敬重,犹如僧宝”,那么对于僧众、僧伽,或者是出家人,或者是持沙门相,并不出家,他就是外相像个沙门。“及于其相”,他的画像照片等等,不能骂、不能毁。“又一切种”,任何情况下“不应分党,视如怨敌”,就是说这是好的,这是坏的;这些不修行的,这些是修行的;这些么是怎么怎么的,戒律不干净的,那些持戒的,把他分类。那些不好的呢,看得怨敌一样。“云汝等我等”,我们是清净的,你们是不好的。“应当敬重,犹如僧宝”,都应当平等地恭敬,犹如僧宝一样。那么这个我们就要提高警惕,对一切僧人(只要有现僧人相的),不要随便去轻毁。那么固然他就是有过失,可以向组织、常住的领导上反映是可以的,不要在大众面前诽谤、辱骂等等,不要做。
《劝发增上意乐会》云:“希乐功德住林薮,不应观察他过失,不应起心作是念,我是超胜我第一。此憍是诸放逸本,永不应轻劣苾刍,一劫不能得解脱,此是此教正次第 。”
“《劝发增上意乐会》”,一部经说,“希乐功德住林薮,不应观察他过失,不应起心作是念,我是超胜我第一。此憍是诸放逸本,永不应轻劣苾刍,一劫不能得解脱,此是此教正次第”,那么《劝发增上意乐会》这本书说,因为要欢喜要修行,“希乐功德住林薮”,就在森林里边或者寂静的阿兰若里边修行。那么这些人呢,不要看他的过失,不要起这个心,什么心呢?“我是超胜的,我是第一,你们不如我”,“此憍是诸放逸本”,这个我慢贡高就是放逸的根本。一切放逸都从这个里边来的。所以说千万在僧团里边不要把自己执为高超,“我是了不得,你们都不如我”,这个心千万不要。而偏偏现在的人都这样子,都是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,弄得不和合。这是一切放逸的本,放逸就是烦恼。永远不应当轻视那些劣比丘,即使他不好,也不要轻视。假使你轻视他的话,“一劫不能得解脱”,至少一劫的时间你不能解脱。“此是此教正次第”,这是我们佛教里边的次第。就是说你要轻了劣比丘之后,这个时间的次第呢,有一劫,你中间是不能解脱的。
敦巴仁波卿,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,在行路中,皆不轻越,抖置净处。如是行持,应随修学。
“敦巴仁波卿”,就是仲登吉。“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”,跟大瑜伽师两个,路上看到一些破的烂黄布呢,“在行路中,皆不轻越,抖置净处。如是行持,应随修学”,他们在走路的时候,看到一些破的黄布,他也不敢踩过去,他把它抖干净了,摆了干净地方。这种做法呢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
自能如何恭敬三宝,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。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“作集如何业,当得如是果。”
“自能如何恭敬三宝,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”,这个是因果,自己如何地恭敬三宝,那么反过来,一切众生也能够如何地恭敬自己。“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作集如何业,当得如是果”, 《三摩地王经》就说这个话,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:你恭敬三宝,你就众生也感到恭敬自己的果。
这个我们海公上师,他在世的时候,他的弟子绝对恭敬,他的话是非常听从的。那么海公上师在晚年的时候,他就自己也这么说,他说:我这弟子对我这么恭敬,都是他自己对康萨仁波卿恭敬的果。因为他,海公上师的传大家看过,海公上师对康萨仁波切绝对恭敬。每天早上一早,天没亮,就要跑到山下去背一坛坛的干净水背上山,给康萨仁波卿供水、喝,都用他山下去取的这个净水,每天如此,一天也不差。那么其他的恭敬就不要说了。所以说,感如是的果。那么海公上师在世的时候,有人见到就知道了,他的弟子对他是绝对恭敬,没有一句话跟他辩半句口舌都没有的,说什么就干什么的。这个因为是因果所感的。
那么这是别学。别学里边应当止的我们学过了,应当修的就是说,(表上),看佛像,塑的好,画的也好,好的也好,丑的也好,不要讥毁,也不要摆在险处及押当等,这是书上都有的(打得一个高低不太平,这不太好,应当要高低平一下,“置尘险处及押当等”,可以拉下来,不要抬上去)。“不敬轻毁,应当断除,应当执为是可敬田,犹如大师”,这是对佛。
对法宝呢,“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”,凡是四句以上、一个偈以上的,都不能够不恭敬。断除一切不恭敬,哪些不恭敬呢?“抵押经卷,贸为货物”,当货物去买卖,摆在“秃土地”,“灰尘险处”,“鞋袜并持”,“跨越等”,。这些一切的不恭敬都不能做,“应起恭敬,等如法宝”。
对僧宝呢,“僧伽或出家众,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,又一切种不应分党,视如怨敌”,“应当敬重,犹如僧宝”,这是应修的,它的来处呢,《归依六支论》里边的。
子二 共学
共学分六。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,数数归依者。谓数思惟如前所说,内外差别,及三宝中,互相差别,并其功德。
那么下边是共学的。共学的,今天我们讲一点。共学的分六条。
那么第一,条。“随念三宝功德差别,数数归依者。谓数思惟如前所说,内外差别,及三宝中,互相差别,并其功德”,那么“随念三宝”,经常想三宝的功德了。“功德差别”,就是说,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,僧的功德,各式各样不同的,数数地归依,不断不断地,边念功德边念归依。“谓数思惟如前所说,内外差别”,前面讲过的。“及三宝中,互相差别”,还有他的功德,数数要随念,数数地思惟,这是第一条。随念三宝的功德。
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,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。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“由佛福德获饮食,愚夫不知报佛恩。”
第二个,“随念大恩恒勤供养”,那么三宝对我们有恩了。这个恩很大,那么就既然要报恩呢,要供养了。“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”,哪怕你吃饭之前也要供养。
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