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“由佛福德获饮食,愚夫不知报佛恩。”

  “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由佛福德获饮食,愚夫不知报佛恩”,我们现在所以能够感到有饭吃,就是说僧人了,都是佛的白毫光里的功德,给我们一份加持的有,才来的。“愚夫不知”,愚夫吃了之后还不知报佛恩,这个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事情。那么不是僧宝呢,我们所以能够感到有这个饮食,也是依了佛的法做,才感到外边的增上果有饮食了。如果大家不依佛的法去做的话,我们增上果极差,就会饿肚子,饥荒。那么这些呢,饮食来说,应该报恩。

  

  此是以获饮食为喻,随自所有一切乐善,悉应了知是三宝恩,由报恩德意乐供养,此中复二,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。

  “此是以获饮食为喻,随自所有一切乐善,悉应了知是三宝恩”,我们自己感到的一切乐善,所以这一辈子能感到有安乐,感到好的事情,都是三宝的恩,都是三宝加持而有的。靠我们自己,绝对做不到。

  “由报恩德意乐供养”,那么以报恩的意乐心来供养。我们供养不是要求福报,我们报恩呢。“此中复二,谓供养事,及供养意乐”,来供养的事情,供养的意乐心,有两种。

  “初中有十”,那就很多了(表上看)。“一供养身,二供养塔,三现前供养,四不现前供养,五自作供养,六教他供养,七财敬供养,八广大供养,九非染污供养,十正行供养。”

  “意乐供养”有六个:一无上的大功德田;二无上有大恩德;三一切有情中尊;四犹如邬昙妙华(这是昙花一现)极难值遇;五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,一个三千界只有一尊佛的,以这样的意乐心;六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,世间上一切圆满根本就是有佛出世才有的,以这种意乐心来供养。

 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,下一次再说。

  

  第三十八讲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讲到归依之后该做的事情。那么,一个是《抉择分》中的;一个是教授里边传下来的。 《抉择分》的,我们说有两个四聚:第一个是“亲近善士”;第二个是“听闻正法”;第三个就是“如理作意”;那么第四个是“法随法行”了。那么第二、第三他是合起来说的;第一、第四呢,分开说的。

  那么第二个四聚:“诸根不掉”;第二就是“受学学处”;第三“悲愍有情”;那么第四就是“应时时间,于三宝所勤修供养”。那么分的是不一样,但是内涵跟教授中的还是有很多是相同的。

  那么教授里边分别学、共学两种。别学呢,遮止的――不要做的。那么归依三宝之后,归依佛之后,不要归依其他的天魔外道、鬼神了,不要去拜了,不要去归依了;归依法之后,应该离开一切杀害的心;归依僧之后,就不要跟外道共住。这是要遮止的。那么要修的――要行的。那么归依佛之后一切佛的像,画的、塑的、好的、坏的不能讥毁,不能摆在不好的地方,灰尘的地方,险的地方要掉下去,或者抵押等等,不恭敬、轻毁等等都要断除。什么像都当作最恭敬的佛一样地看;那么对于法宝呢,只要四句偈以上的,四句以上的,一个偈以上的,那么要绝对地恭敬,一切不恭敬的事情,像抵押、买卖、摆在露地、灰尘、险处,跟鞋袜一起拿,跨越等等。这些不恭敬的事情都要断除。那么归依僧宝之后,对一切现出家相的――持沙门相的,管他是真的、假的,跟他的像、像片、画像不要毁谤、不要辱骂。那么不要分党“这些是我们的——好的;这些是他们的——坏的”,要普遍地敬重。那么就是说对沙门相也要敬重,这是恭敬出家的表现,只要现出家相的都恭敬。

  但是这里边就有问题,出家相的如果做非法的事情,这怎么办?那你可以向他的(假使)寺院里的领导反映,不要公开的场合去毁骂等等,这些不要做。那么向上面汇报是可以的。

 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说,固然对一切出家相的人要恭敬,但是依止学法的却是要善知识。那么善知识要选的,并不是说一切现出家相的都跟他学,这个也是有偏差了,这是执了一边去了。恭敬、供养普遍地都要这样做,但是依止学法却是有条件的。前面说过的,有十个功德相的,乃至末法时期不够的,依康萨仁波卿的——要有持戒的、要有悲心的,这个起码条件要有。这个就是说对别学的。

  那么共学的呢,昨天我们开了个端,里面一共分六个。

  第一个,“随念三宝功德差别,数数归依”,因为随时忆念了三宝的功德,那么就数数地不断地修这个归依的心。那么没有功德,归依的心也生不起来了。所以说要“谓数思惟如前所说,内外差别,及三宝中,互相差别”。,那么前面讲过的,“内外差别”,三宝与外道的差别,三宝内部的差别,佛法僧的互相差别。那么跟他的功德,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,僧的功德,超胜于外道的那些功德,数数地思惟,那么他就是生起归依的心了,这个归依的心就不断地可以生起来。

   第二个,“随念大恩”,。我们这一点,恐怕做得不够的人很多了,我们要知道,我们现在的一切享受都是受三宝的恩有关系的,没有三宝,我们现在的安乐是得不到的。第二,“随念大恩恒勤供养”,既然三宝对我们有恩了,我们现在应该尽我们力所能及的要报恩。报恩的最明显的是供养了。那么供养分得很多,最后的是法行供养,如法修行供养,这是最大的供养,那么下边要说。“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”,哪怕我们吃饭,吃一个东西,也要先供养再吃。这个,出家人呢,吃饭的时候念供养咒了,这个都做到了。但平时自己假使散了水果之类的,你还不要忙了就往口里伸进去,你还得要供养一下。

   “如《三摩地王经》云:由佛福德获饮食,愚夫不知报佛恩”,那么我们的饮食从哪里来?都是从布施、供养而来的。布施、供养从我们凡夫的烦恼心是生不起来的。凡夫是贪着自己的利益,有东西自己享用,不知道布施、供养的。那么所以能够知道布施、供养,都是佛的教化。直接的、间接的,或者是流传下来的。那么追溯上去都是佛的恩。所以说我们能够现在有一些的享受,都是过去的有过布施或者供养而来的。那么这个布施、供养怎么会做呢?有佛教导才有了,那么我们要感到佛的恩了。没有佛的教导,我们也不知道布施,也不知道供养,那就现在的福报也无所从来。那么现在就一粥一饭,都要想到是佛的恩来的,尤其是出家人,佛是发了愿的,白毫光里边分一部分功德给一切出家人,他的生活不会缺乏。那我们看,就住在我们这个时代,大家都是要辛勤劳动而才能获得生活的,而出家人却是现成的享受,而且很好的享受,超过一般的劳动人民。这个我们要想是佛的恩,要好好的知恩、报恩。

   “此是以获饮食为喻”,这个《三摩地王经》的话,就是说我们的饮食是佛的福德而来的,那么其它一切所有的享受,“随自所有一切乐善,悉应了知是三宝恩”,。我们一切享受,得到安乐的那些,都是佛的恩、三宝的恩而来的。“由报恩德意乐供养”,那么我们要报佛的恩了,那么要以这个意乐来供养。

  

  此中复二,谓供养事,及供养意乐。

  “此中复二”,那么这个分两科了:一是供养的事情,一是供养的意乐心。

  

  初中有十 ,一供养身者,谓亲供养真佛色身。

  那么供养的事里边,又分了十个。那这十个供养呢,很广了讲得很广了。

  “一供养身者,谓亲供养真佛色身”,那么这是佛在世才有的,供养佛的身体,亲自供养。佛在世的时候,是真的佛的色身,不是塑像了。

  

  二供养塔者,谓供为佛所建塔等。

  第二呢,“供养塔者,谓供为佛所建塔等”,为佛所造的塔或者寺院等等,或者殿,这个供养是第二种。

  

  三现前供养者,谓前二事,现自根前而设供养。

  第三呢,“现前供养”,“谓前二事,现自根前 而设供养”,那么供养佛也好,供养塔也好,这两个事情就在自己根前,六根之前:眼睛看到的,耳朵听到的,手碰得到的,这样子就在面前的供养。

  

  四不现前供养者,谓佛佛塔非现在前,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。

  第四种,“不现前供养”,“谓佛佛塔非现在前”,这个我们看不到,很远的地方有佛、有佛塔,“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”,我们这个供养呢,不单是为一个,凡是没有看到的普遍的一切佛、佛塔都普遍地供养,这是不现前的供养。现前的只限于现在看到的,不现前的可以普遍一切都能供养。

  

   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,造像及塔,若一数等,亦非现供,若供此二随一之时,作如是念而供养者,谓此一法性,即是一切法性,是故现前供养此二,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,及供十方无边佛塔。此是俱供现不现前。

   “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,造像及塔,若一数等,亦非现供”,那么佛涅槃以后,为佛造塔,或者造像,这个,或者是一尊,或者是“数”,还是很多,这也是不属于现供,是不现前的供养。

  “若供此二随一之时”,那么供这个佛也好,佛像也好,塔也好,随你供哪一个的时候,“作如是念而供养者”,作下边这个意念而来供养的。怎么意念呢?“谓此一法性,即是一切法性,是故现前供养此二,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,及供十方无边佛塔。此是俱供现不现前”,那么这个下边就是说,前面说的一个是现前供,一个是不现前的供。那么假使说我们这样子想,就是在佛、佛塔,我们在供养的时候,就是说一个佛的法性就是一切(佛)的法性;一个塔的法性也是一切塔的法性。那么现前我们供这个佛也好、塔也好,或者两个一起供,就是供养其余的所有十方的三世一切的佛,跟十方无边的佛塔。因为法性是同的,供一个就是供无边的。那么这个呢,现前、不现前一起供了。现前的也有,不现前的,是观想的,也有。

  

   论说初者,获广大福,第二较前获大大福,第三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