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较前获最大福。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养时,应忆法性无所差别,先当遣意供养一切,极为切要。

   那么这三种呢,“论说初者,获广大福”。那么论里边说,现前供得极大的福。“第二较前获大大福”,第二个不现前的供呢,它是说一切佛、佛塔而供养了。不在现前,一切的都供了。那么这个福呢,“大大福”,比前面的福还要大。第三个,“俱供现不现前”,遍十方而供了,那最大的福。

   这是较量福德呢,就是说这三种供里边,第三个,“俱供现不现前”,以同一法性的供养是最大的。

  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养时,应忆法性无所差别,先当遣意供养一切,极为切要。

  

  “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养时,应忆法性无所差别,先当遣意供养一切,极为切要”,那么我们供养的时候呢,要观想了,法性是没有差别的。那么我们要作意了,要供养一切。这个很重要,因为为什么?这是得到最大的福了,也是广大的供养了。

  

  五自作供养者,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,而令他作,唯自手作。

  那么第五种,“自作供养”,“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,而令他作,唯自手作”,我们很多人要作供养呢,自己也懒得做。供养是好,但是自己又懒,或者放逸,或者是懈怠,那么自己就不做,叫人家帮他做。这种就是不好了。那么自己亲手做,“自作供养”,这才好。

  

  六教他供养者,谓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诸有情贫苦薄福,无力供养,若教此供,当获安乐,由悲愍心,唯教他供。

  第六个,“教他供养”,那么前面不是说不要教人家做吗?这个意思不一样了。“谓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诸有情贫苦薄福,无力供养,若教此供,当获安乐,由悲愍心,唯教他供”。那么这个呢,就是跟前面的懒惰不一样了,他自己还有点福报,有些东西,但是看到其他的有情非常穷,没有福报,他供不起,那么就把自己的东西交给他,教他去供,使他得到安乐。这是从悲心出发的,这个叫他去供呢,有很大的福报,这个跟前面懒惰了,教人家去做不一样。这是第六种,“教他供养”。

  

  又亦劝他共供养者,谓自他俱共同供养,此三福果,大小如前。

  那么“又亦劝他共供养者,谓自他俱共同供养,此三福果,大小如前”,那么还有一种呢,自己、他一起供:自己也供,也劝他一起供。那么这叫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,“自他俱”、“共同供养”。,这种福报最大。就是说,“自作供养”,“教他供养”,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,这三种比较的话,跟前面一样。一个是获大福;第二个获大大福;第三个最大的福。“自他俱共同供养”福报最大。

  

  七财敬供养者,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,供身什物,熏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,敬问礼拜,奉迎合掌,唱种种赞,五支遍礼,右旋围绕,又供田等无尽奉施,又供摩尼耳环臂钏,诸庄严具,下至供养诸小鸣铃,散诸珍奇,缠宝缕线,供养诸佛,或佛塔庙。

  那么,第七,“财敬供养”。“财”,外财;“敬”,心里的恭敬。就是说外边以财供养,物质供养;心里边有恭敬。那么“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,供身什物,熏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”,这些是物质的供养。“敬问礼拜,奉迎合掌,唱种种赞,五支遍礼,右旋围绕”,这是恭敬,恭敬的供养。那么,财、敬一起供养。“又供田等无尽奉施,又供摩尼耳环臂钏,诸庄严具,下至供养诸小鸣铃,散诸珍奇,缠宝缕线,供养诸佛,或佛塔庙”,这是财敬供养,那么前面说各式各样的衣服饮药等等了,那么自己身体么恭敬礼拜,奉迎合掌,唱赞等等。“又供田等无尽奉施”,“供田”,田里边不断地可以生产一些物质,“等”,还有其他机器等等了,常了,这是无尽的供养,不断地可以,不是一次性的了。田可以不断地每年可以种了,机器每年可以生产了。“又供摩尼”,宝了,摩尼宝、耳环子、臂钏,庄严的具,乃至一个铃,或者其它的珍奇的宝贝、那些带了宝的线,供养佛或者佛塔,这是财敬供养。

  

  八八广大供养者,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,此复有七,谓所供物,众多微妙,现非现前,自作教他,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,而为供养,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

  那么第八种,广大供养。“广大供养者,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”,。那么把这些利养,恭敬地长时地供养叫广大供养。这个“广大供养”里边又分七个,“谓所供物”,“众多”是一种;“微妙”是一种;那么“现前”的供、“非现前”的又是两种,那么是三、四;“自作”、“教他”也是两种:自己供,教他供;“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,而为供养”,这是第七种了。前面是两个两个的:“众多”第一个,“微妙”第二,“现前”是第三,、“非现前”第四、,“自作”第五,、“教他”第六,“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,而为供养”,那么是第七个。这个“至心欢喜,猛利供养”,这个我们参考了《瑜伽师地论》,把里边一个解释我们讲一下。那么这个我们分的一、二、三、四呢,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分的,那么其它的可能有些地方分得不一样,有的把自他合了一个的。这个,既然宗大师他后边说的是从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引的,那么我们还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来讲了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四:“若淳净心,猛利胜解,现前供养。”

  《披寻记》卷四十四:“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等者,住品中说,极欢喜住菩萨,住此住中,由二因缘现见诸佛,乃至广说。既得见已,随力随能兴一切种恭敬供养,奉施种种上妙乐具。此说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。准彼应知。谓彼菩萨净胜意乐名淳净心。彼说由二因缘者,一由粗净信,二由正愿力。今说猛利胜解,即彼第一因缘,谓由听闻菩萨藏说,或由内心发起胜解,信有十方种种异名诸世界中,种种异名诸佛如来,由粗净信俱行之心求欲现见,如是求已,如实称遂,当知是名第一因缘。”

  这里“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”,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披寻记》解释,他是说初地菩萨的一个境界,那么在初地菩萨――极欢喜地,“极欢喜住”,在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呢,叫“欢喜住”,《华严经》叫“欢喜地”了,这个是一样的。那么“至心欢喜”,“极欢喜”。“猛利胜解”就是说后边的极猛利的信心。

  那么住在这个“欢喜住”的菩萨,住在这个“欢喜住”里边呢,它是有两个因缘可以现见诸佛,有两种因缘可以现前可以看到一切佛,“乃至广说”。见了佛之后,他就“随力随能兴起一切种恭敬供养,奉施种种上妙乐具”,这个就是说我们这里的“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,而为供养”。这是菩萨,初地菩萨以上的供养。

  那么,说两个因缘,是哪两个因缘呢?它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,它说的不是“至心欢喜”,它说是“淳净心猛利胜解”,那么,“淳净心”就是净胜的意乐心。那么,两个因缘见佛是哪两因缘呢?一个是“粗净信”――极猛利的净信;一个是“正愿力”。那我们这里说的呢,第一个因缘,“谓有听闻菩萨藏说”,听闻菩萨藏的一些讲经了,讲菩萨藏的那些经论,或者“由内心发起胜解”,相信十方有种种的各式各样的世界,各式各样世界里边有各式各样的佛――名字不一样的佛,那么由他猛利的信心呢,希望要求能够“现见”。这样子心里发起这个要求之后,那么因为他菩萨的这个信解力强了,当下就可以见到十方的佛。这么他就广行供养了。

  这是属于第七种的,“至心欢喜,猛利胜解,而为供养”。

  那么把所有前面的那些供养呢,都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”。就是说,不但是有七种的供养,而且把它们这些供养的善根呢,都回向正等菩提。这就是广大供养,因为他回向得广嘛,这个是广大供养。

  

  九九非染污供养者,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,自手供养,殷重供养,不散漫心而设供养,不以贪等杂染供养,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,以随顺物而设供养。

  这里呢,《瑜伽师地论》说的是六种。我们先看下去再说。“非染污”的供养,不染污的就是说不由“轻蔑”的——就是看不起的(心)啊,“放逸”的(心)啊,或者“懈怠”的(心),“而教他供”——看不起他,或者是自己心放逸,或者懈怠,而教他供养。这是“非染污”。那么“自手供养”也是属于“非染污”。“殷重供养”——恭恭敬敬的。“不散漫心”——在供养的时候没有散漫心。前面懈怠放逸是对他的,教他供的时候我们起这个心,现在呢,自己供养的时候不要有散漫心。“不以贪等杂染供养”,供养的时候不要夹杂一些贪瞋痴的烦恼去供养。还有一种呢,对信佛的国王大臣面前呢,不要因为要得他们的利养恭敬而装模装样地作供养。那么这是第五了。第六呢,“以随顺物而设供养”,以干净的东西,不是不干净的来供养。

  

  随顺物者,谓诸净物,远离不净。雌黄所涂,酥所灌洗,局啒罗熏,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。

  什么叫“随顺物”呢?“谓诸净物”,就是干净东西。“远离不净”, 随顺物是干净的,供佛要干净的,远离不净,不干净的不要供。那么不净的哪几种呢?

  “雌黄所涂”,雌黄是一种矿石,它的味道是很苦的,那么用它来供佛是不行的,苦的东西、带腥味的,消毒用的东西,不能用来供佛。

  “酥所灌洗”,这个酥所灌洗呢,就是说浴佛的时候,我们要净水浴佛,不能把酥油水来浴佛,这个有油腻的,不干净。

  下边是两种花了,这个“局啒罗熏”,这是一种黑香――安息香。一种呢“遏迦花”,翻(译过来)的是白艾花,都是有刺、有毒的这些东西。熏香呢也是消毒,是驱魔用的,这些是不能供佛的。“及诸”,就是黑香――安息香了,驱魔的时候用的,不是供佛用的。“及诸所余非清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