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净物”,其他的不清净的东西都不能用。

  黑香本身是苦的东西,是治毒疮用的,那么在修法的时候,那就是说驱魔用的。白艾花――“遏迦花”呢,它是有刺的、有毒的,都不能供佛。还有这个玫瑰花,有刺的,也不能供。虽然花很好看,但是它带刺的也不能供佛。这些“非清净物”不要供,其他的清净的就可以供了。

  

  “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四:“若诸菩萨于如来所,若制多所,一一自手供养,不怀轻慢,二二令他供养,三三不住放逸、懈惰、不敬而为供养,四四不轻弃掷,不散漫心,无杂染心,而为供养。五五不于信佛国王、大臣诸贵胜前,为财敬故,诈设种种虚事供养。六六不雌黄涂,不酥灌洗,不以种种局崛罗香,遏迦华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。如是六种,说名菩萨无染供养。”,”

  这个里边也分六个,我看了几个参考的呢,都是不同的分法。这里我们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分法:一“自手供养”是一个,二“令他供养”,教他供也是一个;三“不住放逸、懈惰、不敬而为供养”,那是殷重供。下边呢,四“不轻弃掷,不散漫心,无杂染心,而为供养”,那就是把“散漫心而设供养”,跟“贪等杂染供养”是合了一个,这两个是合一个,那么这是第四个了。五“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”,这是第五。六“以随顺物而设供养”,就是不随顺的、不净的不能供养,这是第六了。

  我们再说一次:“自供”是一个;“教他供”是一个;“不住放逸、懈怠、不恭敬而供”,就是“殷重供”是一个;“不散漫供、不贪等杂染供”,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分的,合起来是一个;“不以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”,这是一个,第五个;最后第六,是“以随顺物而设供养”。

  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这个注解呢,就这么分六个,其他地方有不同的,可以作参考。那么这个是有依据的了,其他地方它们依据什么我们也不知道,所以也没有引下来。

  

 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,无从他求,应于一切世界之中,所有如来诸供养具,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,周遍思惟,一切随喜,少用功力,而修无量广大供养,摄集菩提广大资粮,恒常于此以真善心,起欢喜心,当勤修学。

  这就是说,假使我们自己没有财物供养,“无从他求”,也求不到,那么怎么供养呢?应当于一切世界里边,“所有如来诸供养具”,供佛的那些东西,我们以随喜,以极欢喜的心,以广大的、胜解的心,“周遍思惟,一切随喜”。那么,你花了很多的力气而修无量的广大供养,这个供养的功德呢,“摄集菩提广大资粮”,可以积聚我们很多的成佛的资粮。“经常于此以真善心、起欢喜心”,那么这些方法呢应当随学。就是自己没有供养的时候,以真正的欢喜心、真正的善心、胜解心去随喜,那么也可以积聚无量的福德资粮、菩提资粮。

  

  又如《宝云经》及《建立三三昧耶经》所说,无主摄持诸华,果树及珍宝等,亦当供养。

  《宝云经》、《建立三三昧耶经》里边说,没有主的这些东西,花、果、珍宝可以供养。有主的,当然不能拿去供养了,那人家的东西你拿去,偷盗了。这是无主的是可以的,一般说现在,无主的东西是不太有了,都是有主的。那么海里的宝,一般说,海里也划了一些领域了,属于哪个国家的,这属于他们这个国家的财物了,也不能乱用。那么没有主的呢,公海里边,也可以。

  

  十十正行供养者,谓于下至构牛乳顷,精勤修习一㈠四无量心,二㈡四种法集,三㈢随念三宝,四㈣波罗蜜多,及五㈤能胜解甚深空性,六㈥无分别住,七㈦于净尸罗,起防护心,于八㈧菩提分,九㈨六度十㈩四摄,精勤修学。

  “正行供养”,这是第十个。正行供养呢是最大的供养,“谓于下至构牛乳顷,精勤修习四无量心”,就是说你哪怕你只有挤牛奶的那一点点时间,拿这个时间来精勤地修习一 “四无量心”;二“四种法集”――就是四法印了:诸行无常、有漏是苦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——修这个四个法印;三“随念三宝”的功德;念四“波罗蜜多”――六度了。及五“能胜解甚深空性”、六“无分别住”,——能够胜解这个最深、甚深的“一切法自性空”的空性,能够“无分别住”,住在空性里边。七“于净尸罗,起防护心”——受的戒呢,要持戒清净,“起防护心”,不要犯(戒)。于“八菩提分”,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了。九“六度”、十“四摄”等等,“精勤修学”。这是说第十种——“正行供养”,这是一切供养里边的最大的供养,(就是)如法修行供养了。那么怎么如法修行呢?就是修习四无量心、四法印、三宝功德、波罗般若蜜多,等等等等、甚深空性,等等,那么这是第十种。

  

  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,应知是名圆满供养。

  以这十个一起做到来供养三宝的话,这是最圆满的供养。

  

  由如是等,兴供养时,有六意乐,能于三宝随一之所,少分思惟,而生无量广大果利。

  “由如是等,兴供养时”,供养的时候,我们自己意乐心也有六种,那么能够起这个——又是前面的圆满供养、又能起六种意乐心,那么这个功德呢就无量无边了。那么,哪六种意乐心呢?

  这六个意乐心在三宝里边,“随一之所、少分思惟”,哪怕三宝里面一个,你稍稍地思惟的话,也可以生无量的广大的果报、利益。那么如果三宝全部、多分地思量呢,那功德呢更不可思议了。哪六个意乐心呢?

  

  一者无上大功德田。, 二者无上有大恩德,三者一切有情中尊,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,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,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 ,作是思惟而设供养。

  第一,“一者无上大功德田。 ”,我们要这么样子想,三宝是无上的大功德田。我们在这个田里边培了福之后,它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,最大的功德的田就是三宝了,以这样的信心、意乐心去供养。二者无上有大恩德。

  第二,“二者无上有大恩德。 ”,三宝对我们有极大的恩德,最大的恩德是三宝,以这样的意乐心去修供养呢,那就是福报也无量无边。三者一切有情中尊。

  第三,“一切有情中尊”,这个三宝是一切有情里边最高的,没有可以比得上的,佛是最高的,僧是依佛的法修行的,也是最高的。那么以这样的意乐心呢,我们就可以得到广大的福报了。

  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。第四,“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”,昙花一现了。昙花据说是一千年才开一次,那么这个昙花难得碰到,那么我们在三宝面前培福呢,也极难得,好容易碰到了,这个千载难遇,以这样的意乐心去,那么就无量福报。

 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。“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”,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里边只有一尊佛,那也是稀有难得,以这样的心态去供养。

  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 。“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”,世间、出世间的圆满:世间的圆满当然就是人天福报了;出世的圆满呢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,这个三士道,增上生、决定胜。这些圆满呢,一切都是靠三宝为根本的。

  那么这个在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原文呢,意思是一样的,它就是转了个弯。它说“一切世出世间,功德圆满,一切义依”,那么就是说,一切的世、出世间的功德,三宝都是圆满的。就靠了这个功德,圆满的功德,能够作一切有情的义利的事情,那么叫“一切义依”。这个跟我们的意思一模一样,但是话是多一点,转一个弯。一切世出世间圆满,它的根本就在三宝,以这样的意乐心供养。

  作是思惟而设供养。“作是思惟而设供养”,那么就得极大的、无量广大的果利了,哪怕一点点的思惟去,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广大利益,那么你好好多分地思惟,甚深地思惟,那就得无量无边的果利。

  

  此等是如《菩萨地》说而正摘录。恒常时中,于如是等随应而行,若遇佳节及大时会,当随力能修妙供养。

  “此等是如《菩萨地》说而正摘录”,这个是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里边说的,而我(宗大师)呢,是把它如法地摘录下来的。“恒常时中”——这个是说有依据的了,不是随便自己说的——经常的时候,“于如是等随应而行”,那么经常要根据前面所说的“随应而行”,随缘而作。

  那么碰到“佳节及大时会”,碰到一些好的节日,圣诞日、时轮会(待较)38#37:39等等了,“大时会”,像我们的会供也是一个时会,“当随力能修妙供养”,那碰到这样一些机缘的时候呢,要大兴供养了。平时呢,随应而作、而行。碰到这个时候,佳节、大时会的时候,要随自力量修妙的供养。

  这是讲供养的,十种供养、六个意乐心,都讲完了。

  

 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,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,少用功力,而能圆满众多资粮,故随受用净水以上,应以先首至心供养。

  那么,“复次恒须受饮食故,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,少用功力,而能圆满众多资粮,故随受用净水以上,应以先首至心供养”,那么这里顺便带一句,因为我们经常吃饮食的了,那么就在饮食的时候,你先供养三宝,那么自己再吃。“无间缺者”,你这样子做,不要间缺,就是不断每一次吃饭、饮水之前都行供养,那么你花了很多的气力,而得到圆满的极大的资粮,这是很划得来的事情。所以说,“受用净水以上”,你哪怕饮一口净水,都应当先要供养,再自己喝。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饮食了,哪怕是净水以上,假使脏水当然不能供养了,只要净水以上的,都要先供养之后才吃。那么这一个习惯呢,希望大家养成,就是说万一你们念经的时候,人家供养饮料的话,不要拿起来就吃了,先要供养,要供养之后再吃。这是我们对三宝表示怀恩,报恩的心了。

  

 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,菜叶黄处,是须择其妙者而供。

  “此复非以糕之瘀处,菜叶黄处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