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淨物”,其他的不清淨的東西都不能用。

  黑香本身是苦的東西,是治毒瘡用的,那麼在修法的時候,那就是說驅魔用的。白艾花――“遏迦花”呢,它是有刺的、有毒的,都不能供佛。還有這個玫瑰花,有刺的,也不能供。雖然花很好看,但是它帶刺的也不能供佛。這些“非清淨物”不要供,其他的清淨的就可以供了。

  

  “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:“若諸菩薩于如來所,若製多所,一一自手供養,不懷輕慢,二二令他供養,叁叁不住放逸、懈惰、不敬而爲供養,四四不輕棄擲,不散漫心,無雜染心,而爲供養。五五不于信佛國王、大臣諸貴勝前,爲財敬故,詐設種種虛事供養。六六不雌黃塗,不酥灌洗,不以種種局崛羅香,遏迦華等余不淨物而爲供養。如是六種,說名菩薩無染供養。”,”

  這個裏邊也分六個,我看了幾個參考的呢,都是不同的分法。這裏我們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分法:一“自手供養”是一個,二“令他供養”,教他供也是一個;叁“不住放逸、懈惰、不敬而爲供養”,那是殷重供。下邊呢,四“不輕棄擲,不散漫心,無雜染心,而爲供養”,那就是把“散漫心而設供養”,跟“貪等雜染供養”是合了一個,這兩個是合一個,那麼這是第四個了。五“不于信佛國王等所爲得利敬而爲供養”,這是第五。六“以隨順物而設供養”,就是不隨順的、不淨的不能供養,這是第六了。

  我們再說一次:“自供”是一個;“教他供”是一個;“不住放逸、懈怠、不恭敬而供”,就是“殷重供”是一個;“不散漫供、不貪等雜染供”,這是《瑜伽師地論》分的,合起來是一個;“不以信佛國王等所爲得利敬而爲供養”,這是一個,第五個;最後第六,是“以隨順物而設供養”。

  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這個注解呢,就這麼分六個,其他地方有不同的,可以作參考。那麼這個是有依據的了,其他地方它們依據什麼我們也不知道,所以也沒有引下來。

  

 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,無從他求,應于一切世界之中,所有如來諸供養具,以歡喜俱及于廣大勝解俱心,周遍思惟,一切隨喜,少用功力,而修無量廣大供養,攝集菩提廣大資糧,恒常于此以真善心,起歡喜心,當勤修學。

  這就是說,假使我們自己沒有財物供養,“無從他求”,也求不到,那麼怎麼供養呢?應當于一切世界裏邊,“所有如來諸供養具”,供佛的那些東西,我們以隨喜,以極歡喜的心,以廣大的、勝解的心,“周遍思惟,一切隨喜”。那麼,你花了很多的力氣而修無量的廣大供養,這個供養的功德呢,“攝集菩提廣大資糧”,可以積聚我們很多的成佛的資糧。“經常于此以真善心、起歡喜心”,那麼這些方法呢應當隨學。就是自己沒有供養的時候,以真正的歡喜心、真正的善心、勝解心去隨喜,那麼也可以積聚無量的福德資糧、菩提資糧。

  

  又如《寶雲經》及《建立叁叁昧耶經》所說,無主攝持諸華,果樹及珍寶等,亦當供養。

  《寶雲經》、《建立叁叁昧耶經》裏邊說,沒有主的這些東西,花、果、珍寶可以供養。有主的,當然不能拿去供養了,那人家的東西你拿去,偷盜了。這是無主的是可以的,一般說現在,無主的東西是不太有了,都是有主的。那麼海裏的寶,一般說,海裏也劃了一些領域了,屬于哪個國家的,這屬于他們這個國家的財物了,也不能亂用。那麼沒有主的呢,公海裏邊,也可以。

  

  十十正行供養者,謂于下至構牛乳頃,精勤修習一㈠四無量心,二㈡四種法集,叁㈢隨念叁寶,四㈣波羅蜜多,及五㈤能勝解甚深空性,六㈥無分別住,七㈦于淨屍羅,起防護心,于八㈧菩提分,九㈨六度十㈩四攝,精勤修學。

  “正行供養”,這是第十個。正行供養呢是最大的供養,“謂于下至構牛乳頃,精勤修習四無量心”,就是說你哪怕你只有擠牛奶的那一點點時間,拿這個時間來精勤地修習一 “四無量心”;二“四種法集”――就是四法印了:諸行無常、有漏是苦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——修這個四個法印;叁“隨念叁寶”的功德;念四“波羅蜜多”――六度了。及五“能勝解甚深空性”、六“無分別住”,——能夠勝解這個最深、甚深的“一切法自性空”的空性,能夠“無分別住”,住在空性裏邊。七“于淨屍羅,起防護心”——受的戒呢,要持戒清淨,“起防護心”,不要犯(戒)。于“八菩提分”,就是叁十七菩提分了。九“六度”、十“四攝”等等,“精勤修學”。這是說第十種——“正行供養”,這是一切供養裏邊的最大的供養,(就是)如法修行供養了。那麼怎麼如法修行呢?就是修習四無量心、四法印、叁寶功德、波羅般若蜜多,等等等等、甚深空性,等等,那麼這是第十種。

  

 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叁寶,應知是名圓滿供養。

  以這十個一起做到來供養叁寶的話,這是最圓滿的供養。

  

  由如是等,興供養時,有六意樂,能于叁寶隨一之所,少分思惟,而生無量廣大果利。

  “由如是等,興供養時”,供養的時候,我們自己意樂心也有六種,那麼能夠起這個——又是前面的圓滿供養、又能起六種意樂心,那麼這個功德呢就無量無邊了。那麼,哪六種意樂心呢?

  這六個意樂心在叁寶裏邊,“隨一之所、少分思惟”,哪怕叁寶裏面一個,你稍稍地思惟的話,也可以生無量的廣大的果報、利益。那麼如果叁寶全部、多分地思量呢,那功德呢更不可思議了。哪六個意樂心呢?

  

 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。,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,叁者一切有情中尊,四者猶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,五者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,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,作是思惟而設供養。

  第一,“一者無上大功德田。 ”,我們要這麼樣子想,叁寶是無上的大功德田。我們在這個田裏邊培了福之後,它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,最大的功德的田就是叁寶了,以這樣的信心、意樂心去供養。二者無上有大恩德。

  第二,“二者無上有大恩德。 ”,叁寶對我們有極大的恩德,最大的恩德是叁寶,以這樣的意樂心去修供養呢,那就是福報也無量無邊。叁者一切有情中尊。

  第叁,“一切有情中尊”,這個叁寶是一切有情裏邊最高的,沒有可以比得上的,佛是最高的,僧是依佛的法修行的,也是最高的。那麼以這樣的意樂心呢,我們就可以得到廣大的福報了。

  四者猶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。第四,“猶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”,昙花一現了。昙花據說是一千年才開一次,那麼這個昙花難得碰到,那麼我們在叁寶面前培福呢,也極難得,好容易碰到了,這個千載難遇,以這樣的意樂心去,那麼就無量福報。

  五者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。“五者叁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”,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裏邊只有一尊佛,那也是稀有難得,以這樣的心態去供養。

 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。“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”,世間、出世間的圓滿:世間的圓滿當然就是人天福報了;出世的圓滿呢,就是我們前面說的,這個叁士道,增上生、決定勝。這些圓滿呢,一切都是靠叁寶爲根本的。

  那麼這個在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原文呢,意思是一樣的,它就是轉了個彎。它說“一切世出世間,功德圓滿,一切義依”,那麼就是說,一切的世、出世間的功德,叁寶都是圓滿的。就靠了這個功德,圓滿的功德,能夠作一切有情的義利的事情,那麼叫“一切義依”。這個跟我們的意思一模一樣,但是話是多一點,轉一個彎。一切世出世間圓滿,它的根本就在叁寶,以這樣的意樂心供養。

 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。“作是思惟而設供養”,那麼就得極大的、無量廣大的果利了,哪怕一點點的思惟去,就可以得到極大的廣大利益,那麼你好好多分地思惟,甚深地思惟,那就得無量無邊的果利。

  

  此等是如《菩薩地》說而正摘錄。恒常時中,于如是等隨應而行,若遇佳節及大時會,當隨力能修妙供養。

  “此等是如《菩薩地》說而正摘錄”,這個是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裏邊說的,而我(宗大師)呢,是把它如法地摘錄下來的。“恒常時中”——這個是說有依據的了,不是隨便自己說的——經常的時候,“于如是等隨應而行”,那麼經常要根據前面所說的“隨應而行”,隨緣而作。

  那麼碰到“佳節及大時會”,碰到一些好的節日,聖誕日、時輪會(待較)38#37:39等等了,“大時會”,像我們的會供也是一個時會,“當隨力能修妙供養”,那碰到這樣一些機緣的時候呢,要大興供養了。平時呢,隨應而作、而行。碰到這個時候,佳節、大時會的時候,要隨自力量修妙的供養。

  這是講供養的,十種供養、六個意樂心,都講完了。

  

  複次恒須受飲食故,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,少用功力,而能圓滿衆多資糧,故隨受用淨水以上,應以先首至心供養。

  那麼,“複次恒須受飲食故,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,少用功力,而能圓滿衆多資糧,故隨受用淨水以上,應以先首至心供養”,那麼這裏順便帶一句,因爲我們經常吃飲食的了,那麼就在飲食的時候,你先供養叁寶,那麼自己再吃。“無間缺者”,你這樣子做,不要間缺,就是不斷每一次吃飯、飲水之前都行供養,那麼你花了很多的氣力,而得到圓滿的極大的資糧,這是很劃得來的事情。所以說,“受用淨水以上”,你哪怕飲一口淨水,都應當先要供養,再自己喝。那麼這個就是說我們飲食了,哪怕是淨水以上,假使髒水當然不能供養了,只要淨水以上的,都要先供養之後才吃。那麼這一個習慣呢,希望大家養成,就是說萬一你們念經的時候,人家供養飲料的話,不要拿起來就吃了,先要供養,要供養之後再吃。這是我們對叁寶表示懷恩,報恩的心了。

  

  此複非以糕之瘀處,菜葉黃處,是須擇其妙者而供。

  “此複非以糕之瘀處,菜葉黃處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