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是須擇其妙者而供”,那麼這個裏邊呢,我們供養,不能用差的東西供養了,“糕之瘀處”,那就是說他們藏地做的奶糕了,它已經發了黴了、變質了,這些供養呢不能供了。“菜葉黃處”,菜葉已經黃掉了、不新鮮了,這些呢也不能供了,要選它最好的而供養。供養嘛,當然選好的供養了,差的東西,已經自己都不想吃的東西怎麼好供養呢?
又供茶時,現一切人,如灑揚塵,唯彈少許,不成供養,是《霞惹瓦語錄》中出。
“又供茶時,現一切人,如灑揚塵,唯彈少許,不成供養,是《霞惹瓦語錄》中出”,那麼霞惹瓦裏邊他對一些當時的人有一個批評,他說供茶的時候,當時代的藏人就是把茶灑一點,就像“灑揚塵”,就是說天上空間有很多灰塵,灑一點水把它息下去,就是灑一灑算供養了。這個“不成供養”,霞惹瓦對當時呢有感歎,他就說這樣供養呢不好,不成供養的,就是說太少了就是說。
譬如有一極肥沃田,至下種時而不下種,任其荒蕪,如是廢止,實生不忍。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,最勝福田,于其四季一切時中,常恒無間,堪種一切善樂種子。複應于此如經說雲:「當以信犁,耕耘福田。」若未能作,至極堪惜。
“譬如有一極肥沃田,至下種時而不下種,任其荒蕪,如是廢止,實生不忍。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,最勝福田,于其四季一切時中,常恒無間,堪種一切善樂種子。複應于此如經說雲:當以信犁,耕耘福田。 若未能作,至極堪惜 ”,那麼這是說我們世間上假使有一塊田,這個田極肥的,肥田,肥沃的田,那麼你該下種的時候,這麼一個好的田不下種,“任其荒蕪”,隨它去荒蕪而長起草。那麼“如是廢止”,把這個田廢止了,不去種呢,“實生不忍”,那些老百姓,尤其是農民,他決定感到是這個極可惜了,不忍這樣做的。既然是個好田,該下種的時候就該下種了,怎麼能讓它荒蕪、廢止,不用它,荒在哪裏?那麼這是世間上的對一個肥田不種尚且要生很大的不忍心,那麼反過來,現在有這個田能夠生起現在、後世一切安樂的,善的安樂的最勝的福田――就是叁寶了,這個時候,什麼時候都能種。我們的田春天下種,夏秋是不能下種的,冬天更不能種,而這個福田呢,一年四季什麼時候都能下種。“恒常無間缺”,恒常無間可以種一切善樂的種子。種了這個種子下去,感到一切善的安樂的事情。那麼就像經裏邊說的,“當以信犁,耕耘福田”,耕田嘛要用犁了,牛的犁來耕了,我們這個犁呢是要信心的犁,耕耘的田就是叁寶的福田了。以信心來下這個種,耕這個福田。這個假使不做的話,“至極堪惜”,這可惜呢,要比前面那個還要可惜。這個田一年四季都能種,而且種出來的種子,都是最好的,現世、後世的最安樂的善法的果,你不去種,那就是太可惜了!
故如《贊應贊》雲:「如尊之福田,叁世間非有,施處尊第一,是淨令座淨。猶如虛空界,橫豎無邊際,于尊爲利害,異熟無盡際。」
“故如《贊應贊》雲”,《贊應贊》是一本經書,“如尊之福田,叁世間非有,施處尊第一,是淨令座淨 。猶如虛空界,橫豎無邊際,于尊爲利害,異熟無盡際”,那麼這個引一本經,就是說佛的這個福田是最大的福田,“如尊”,像佛、世尊那樣的福田,叁世間都沒有的。這個“叁世間”呢,一般說就是地下、龍宮、地上(還有天上),那麼都沒有的。“施處尊第一”,我們要布施,那麼以布施佛、供養佛是最第一的。
“是淨令座淨”,這句話很費解。“是淨”,一般我們參考的就是這樣說,“是淨”,這個佛的功德他清淨的;“令座淨”,令他的弟子都能清淨。那麼就是說他的清淨呢,不但自己清淨了,還令跟他學法的弟子都能清淨。
這個福田呢,大小跟虛空一樣,“猶如虛空界,橫豎無邊際”,橫來算、豎來算都沒有一個邊的。那麼這樣大的一個福田,“于尊爲利害”,以這樣的福田的福以爲利,就是供養,作利益的事情。“害”,損害。那麼,“異熟無盡際”,利的話福報無邊;去損害的話苦報也就無邊了,異熟果就無邊際的。
這個福田是力量最大的了。
于最勝田,尚不見如庸俗之田,此是我等無賢善相。
“于最勝田,尚不見如庸俗之田,此是我等無賢善”,這樣殊勝的田我們不去種不感到可惜,而不如看到一般的田――不種感到很可惜。這是我們沒有善根,沒有智慧,不知取舍,沒有賢善相。
故一切時,當勤精進供養叁寶。
“故一切時,當勤精進供養叁寶”,那麼供養就是下種,就是種田,福報裏下種子。所以說,既然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一切時,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,都要精勤地去供養叁寶。
若如是行,由于勝田種善根力,于諸道次,慧力增長。
“若如是行,由于勝田種善根力,于諸道次,慧力增長”,這樣子做的話,供養的話,我們在殊勝的福田邊裏種了很多的善根了,那麼“于諸道次”,修道的時候――叁士道,它的慧力就增長,智慧就增長。
故于聽聞不能持文,思惟不能解義,修習相續不生,慧力至極微劣之時,依福田力,是要教授。
“故于聽聞不能持文,思惟不能解義,修習相續不生,慧力至極微劣之時,依福田力,是要教授”,這個是很重要的教授,所以說我們聽經的時候、聞法的時候,“不能持文”,記不住,思惟的時候“不能解義”,思惟了半天,開小車,開無軌電車,開了一邊去了,鑽牛角尖去了,真正的道理不能解到;那麼修習的時候“相續不生”,身心裏邊生不起定解——決定的心;“慧力至極微劣”,智慧極端的微劣,智慧太微劣了。
很多居士,很多他們寫信給我,說他的智慧不夠,修行困難。當然了,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,修習佛法時間很短,這樣甚深微妙的法,拿起來當然很吃力了。但是你成了習慣了,慢慢地也就會感到不太吃力了。只要肯幹,肯幹之後就會松活(注:輕松)。我們儀軌來說,《大威德儀軌》,開始念的時候,就感到咬口,念也念不快,很煩惱,但是念多了,也就順口了,而且念熟了之後,背誦如流,看也不要看書了。
我們要講一個出家師父,他是四川昭覺寺的。他是以前在家的時候蹬叁輪車的,文化不高的。那麼他出家之後,修《大威德》了,開始的時候,傳了法之後很高興了,但是念起來總是跟不上。跟不上怎麼辦呢?他年紀也很大了,但是他並不因爲年紀大了就退心,我總看到他每天空的時候坐了個椅子上,坐凳子上,不斷地來背,不斷地念,好多年都這樣子。最後他能舉腔了,就是說不但能跟得上,還能舉腔。那麼這是說你要肯幹的話,什麼難的事情都可以攻下來的,不要害怕。
那麼這裏就一個教授呢,當你碰到困難時候,好好地依福田力,靠叁寶的力量,好好地供養,好好地憶念叁寶功德。那就是我們經常叫大家念《四歸依》,也就是這個意思了。你自己感到不夠,力量不夠,求叁寶加持。叁寶力量來了,這個不可思議的,什麼(都)會勝過去。
如是亦如吉祥敬母雲:「作詩大善根,我慧依尊故,如夏季江河,雖小極增長。」
“如是亦如吉祥敬母雲”,這是馬鳴菩薩的話,也是這個意思,“作詩大善根,我慧依尊故,如夏季江河,雖小極增長”,馬鳴菩薩他是有文采的,他會作詩。作詩他說要有大善根的,我的智慧很小,雖然會作詩呢,智慧太小,作不好的,但是依了叁寶的力量,依佛的力量,就像夏季的江河。夏季海水漲起來呢,江河也滿了,就是靠佛的力量,我的智慧也大起來了,作詩也作好了。就像夏天的江河一樣,雖然本身水是不多的――小的,但是靠海水的力量呢,它也漲滿了。那麼就是說靠佛的力量,智慧呢都會增長。這是馬鳴菩薩親自的體驗。
又如說雲:「供養亦複不賴其物,是在自信。」
“又如說雲:「供養亦複不賴其物,是在自信」”,但供養,又這麼說:供養不在乎東西的多少或者是好不好,在自己的信心。
若有信心,用曼陀羅及諸淨水,並無主攝諸供具等,皆可供養,無余財物,應如是行。
“若有信心,用曼陀羅及諸淨水,並無主攝諸供具等,皆可供養”,假使有信心好的話,供曼茶,供曼茶也不要啥東西嘛,就一個盤子,一些糧食,或者是供淨水。或者呢,無主的那些供具,無主的物,都可以拿來供養,可以感極大的福報。
“無余財物,應如是行”,假使沒有財物的話呢,就可以這麼做了。那就是說,不一定要有東西很多、很高貴的,只要你有信心好了,都可以供養。
如現實有,而不能舍,作是念雲:「我無福德極貧窮,諸余供財我悉無。」
那麼有的人,就是說他並不是很窮,他東西是有的,但是舍不得供。舍不得供呢,他怎幺借口呢?他說:“我這個人呢,福報很差,很窮,那麼應當供的東西呢我都沒有,那麼我就不供了。”這樣子,以悭貪的心不供養,那就是不對的,可以供的哪怕一點點還得要供。
等同博朵瓦雲:「于一穢螺杯中,略擲少許香草,念雲:“栴檀冰片妙香水。”是諸生盲欺明眼者。」
“等同博朵瓦雲”,博朵瓦一個譏諷的話,下邊就說,“于一穢螺杯中,略擲少許香草,念雲:栴檀冰片妙香水。是諸生盲欺明眼者”,那麼有的人呢,就是前面說的,他明明可以供養的,現世是有東西可以供養的,但是他舍不得。就在很髒的一個“螺杯”,就是小小的一個杯子,螺作的,田螺之類的,這個杯裏邊擺了一點點的香草,這個很便宜的香草了。他心裏麼想,這是旃檀、冰片、妙香水,供養起來了。那就是明明是很髒的東西,有力量供好的不供,以這樣東西來充旃檀、冰片。“是諸生盲欺明眼者”,你這樣子做呢,等于說你是一個瞎子來騙眼睛亮的人。這個,人家不會相信你的。
又如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