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樸穹瓦雲:「我于最初供養香草,其氣辛辣,次有四合長香供養,其氣甘美,現在供養,若沈水香,嘟噜迦等,其氣香馥。」
“又如樸穹瓦雲”,這是說有而不肯供養,那麼下邊肯供養的舉個例。樸穹瓦他說他自己的經驗,“我于最初供養香草,其氣辛竦”,那麼開始的時候沒錢麼,就前面這個人一樣的,供了一點點的香草,這個香草雖然名字叫香草呢,這個香味道呢——辛辣味道,不好的。“次有四合長香供養”,因爲這個樣子供養嘛,開始沒有東西供養嘛,以這個差的供養了,供養心是有的了。那麼這樣供養呢,福報來了,那麼後來就慢慢地有四合長香,以四種的香合攏來的長香來供養了,那就是比較好的了。“其氣甘美”,這個味道呢,是很好的,甘美的。現在呢,就是說有的沒有錢的時候,太窮的時候就供香草;後來福報增大了呢,就可以供四合長香了。這四合長香供了之後呢,福報更大;現在的供養呢,“若沈水香,嘟噜迦等,其氣香馥”,那麼現在供什麼了呢?現在福報增長了,供的是沈水香。沈水香呢,就是根據《略論》 呢,昂旺堪布說是,紫丁香,黑色的,兜羅脂就是嘟噜迦。沈水香是紫丁香,黑色的。嘟噜迦就是白色的。這個呢,他們說是産在香巴拉國的邊境的,是極貴的香,那就是很名貴的香。就是說樸穹瓦他自己說,開始窮的時候,並不因爲窮而不供,供點香草,氣味極不好的,但是供養心有。慢慢地福報增長了,可以供四合長香了。現在供的呢,用沈水香了,嘟噜迦香了,這最好的香供起來了。這個香呢,極好了,“其氣香馥”。
若于微供輕而弗供,則永生中終是唯爾,若縱微少,發起殷重,漸得上妙,應如此師行持修學。
“若于微供輕而弗供,則永生中終是唯爾”,假使你雖然窮,有一點點力量,但是你不肯供。那麼一輩子到此爲止,福報增長不了。
“若縱微少,發起殷重,漸得上妙”,那麼假使反過來,假使你雖然是開始財物是微少,沒有好的供,但是發起殷重心,還是供養,那麼慢慢地,上妙的財物就會來。
“應如此師行持修學”,應當跟這個樸穹瓦那樣子做法來修學,就是有什麼就供什麼,福報就慢慢會增長。
傳說此師每配一次,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。
“傳說此師每配一次,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”,據說樸穹瓦他福報越來越大之後,他每一次要配一次香――就是要做香了,每配合一次香的話,要花多少錢呢?二十二兩金。那就是極貴的香他來供養了。我們有沒有那麼大的心量呢?拿二十二兩金子去配一個香來供。這個就是說,供養心大,福報也越來越大;供養心小,福報增長不了的。所以說不要因爲少而不供。
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衆,尚化其身爲多俱胝,于一一身,複各化現百千等手,往一切刹,經無量劫,供養諸佛。諸由少許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,雲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,是于正法極少知解,造次亂言。
“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衆,尚化其身爲多俱胝,于一一身,複各化現百千等手,往一切刹,經無量劫,供養諸佛。諸由少許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,雲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,是于正法極少知解,造次亂言”,那麼下邊就是說,諸大菩薩,“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衆”,這些大菩薩有神通了,“資具自在”,要什麼就有什麼,都可以自在的。這樣子的菩薩,大菩薩,還要化身多俱胝,無邊的身,一個身化了很多的手,到一切佛刹去供養佛。時間呢——“經無量劫”。大菩薩還要這樣子的供養,何況我們呢?當然更要供養了。
但是這裏舉一個,有一些“只生少許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”,那麼有一些人,他得了一些少許的相似功德,他已滿足了。他說:“我不要去供養了,不要以供養來求菩提了。”那麼這是指的什麼呢?據昂旺堪布 說的呢,就是有一些人,他心裏呢,歡喜修止,有一點點無分別的味道,他就滿足了,他以爲自己得了空性定了。這樣的人現在很多,他就是說得了空性之後呢,一切法自性空嘛,他說我只要依了這個定呢,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超過一切有爲的功德,那麼世間的有爲的供養那就不需要了。只要入空性定好了。那麼他就依據呢,經上有一些說了贊歎這個空性的功德,說可超過無量百千億俱胝的恒河沙的供養等等,以這些話作借口。他說:“我只要入空性定之後,那麼我的這個功德呢,已經成佛了麼,何必再要去修這些供養了,來求菩提呢?我只要入空性定好了。這個功德呢,比修這些有爲的功德要大得多。”不必以供養等等有爲的功德去求菩提了,這些人。
這些人呢,宗大師對他們的批評呢,根本不知道正法,是亂說。“是于正法極少知解”,對于佛法一點也不懂,是亂說話,“造次”,很輕率地亂說。
那麼這樣的人很多,以前有那些居士,認不到的,他就寫信來說某個人,北京的一個什麼人,自己叫什麼五指如來,他麼去修那個人的法,得了空, 性定了。他就跟那個人一起坐在家裏入定了,什麼事情都不幹了。“哎,這些有爲法都是功德不大的,只要一入空性定呢,超過一切有爲的功德。”那麼他這樣子的說法就是這個宗大師批判的。
實際上他什麼空性定呢,根本不是空性定。這我們以後學九住心就知道了。九住心,心得到四住、五住以上的時候,就感到一切法都是缥缥茫茫的,好象空了一樣,而這個時候,單是止都還沒有到家,奢摩他還沒有得到,毗婆舍那的空性根本談不上。那麼他自以爲得了空性定,以爲功德已經圓滿了,夠了,不需要再有爲功德了。這些呢,是絕對地錯誤,這是對法一點也不懂。
那麼當時我回他的信呢,我就說了,《金剛經》裏說的,“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”,這是空了,但是呢“修一切善法”,才能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你得了空之後,還要修一切善法,不是一個善法、兩個善法,一切善法都要修,才能成佛。你離開了有爲的功德,成不了佛的。這個,緣起、性空這兩個要圓融,不要執了一邊去了。那麼這個就是對一些産生誤解的,以這個相似的空性定爲滿足而不修供養的人呢,當頭一棒,這是不對的。那麼希望我們這裏不會有這個,但外邊很多,自以爲得了空性了,這樣的人很多。
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叁十九講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我們講了歸依叁寶的應行的事情,應當要學的——共學。第一個就是說,要隨念叁寶的功德,“數數歸依”,思惟它內、外的差別,內道的叁寶有什麼功德,外道的有什麼過失。那麼比較。那麼第二個要念叁寶的恩,哪怕吃飯之前,隨便吃什麼東西之前都先要供養,哪怕飲一杯水。
那麼供養分兩科:一個是供養的事情;一個是供養的意樂心。
供養的事情有十個:供養佛的現身,供養佛塔,那麼現前供養,不現前供養,自己供養,教他供養,財敬供養,廣大供養,非染汙的供養,真實的、就是修行的供養。
那麼意樂心呢,就是說要觀想叁寶是最上的大功德的田。那麼第二,叁寶有最大的恩德。那麼叁寶是一切有情中最高的。叁寶的難遇又是昙花一現,極難值遇。那麼叁千大千世界裏邊,只有一個佛出現的,沒有多的。那麼一切世間、出世間的圓滿,根本就在靠叁寶。所以說我們世間上的圓滿也好,出世間圓滿更不說了,沒有叁寶,是不會有的。那麼這個心生起來呢,一切我們所得到的安樂,都是從叁寶來的,那麼這個報恩的心呢,一定要生起來。否則的話,就自以爲了不得,我自己的福報來的。這個,你福報從何而來呢?沒有叁寶的教導,你福報也不會去培嘛,那麼這個都是靠叁寶加持,這個心要生起來。那麼下邊就是說要悲了,悲心了。
昨天我們講到有些不正之見,自己得到一些無分別的……,心靜下去了,便以爲證到空性了。那麼他以悭吝的心,就是說本身就布施心、供養的心不夠,自以爲得了空性定,就認爲:“我只要入定好了,一剎那的功夫就勝過一切有爲功德,那就不需要再供養了。我們成佛就不要靠供養等等來成佛了,只要入定好了。入了空性定,這樣成佛,功德呢超過一切有爲功德。”這些話呢,就是說對于境界呢,沒有正確理解,“是于正法極少知解,造次亂言”,對于正法呢,“極少知解”,就是根本不懂。佛經裏,有的時候較量功德,他有一些話,你亂套,套上去了,“造次亂言”,是很輕率地亂說,沒有根據真正懂就亂說。
以是應如《寶雲經》中所說而行。如雲:「應當聽聞諸契經中,所有如是廣大供養,廣大承事,由其最勝真實善心,增上意樂,回向諸佛及諸菩薩。」
“以是應如《寶雲經》中所說而行” ,這麼他怎幺說呢?“應當聽聞諸契經中,所有如是廣大供養,廣大承事,由其最勝真實善心,增上意樂,回向諸佛及諸菩薩”,那麼給他糾正,經裏邊是這麼說的,並不是像你這麼說,不要有爲供養的。經裏邊,《寶雲經》怎麼說呢?“應當聽聞諸契經中”,他裏邊怎麼講呢?“所有如是廣大供養,廣大承事”,一方面要供養,一方面要廣大的承事。那麼這個經上這句話,生起決定心之後,那麼自己要有最勝的、真實的善心,增上的意樂心來回向佛跟菩薩。就是說,我們要修這些有爲的功德,是要做的,並不是說不要做的,經裏邊明明這麼說的。
第叁隨念悲故,亦應安立于諸衆生于是道理者,謂由悲愍,隨能安立諸余有情令受歸依。
“第叁隨念悲故,亦應安立于諸衆生于是道理者,謂由悲愍,隨能安立諸余有情令受歸依”,那麼我們說叁寶的中心是法寶。法寶的核心是悲心。那麼不損惱一切衆生了,反過來呢,要利益一切衆生。所以說我們因爲有悲愍的緣故,要安立所有的有情,都能夠受歸依。因爲不受歸依,他就得不到好處。要安立衆生義利呢,第一個就是要使他們歸依。歸依之後,慢慢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