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朴穹瓦云:「我于最初供养香草,其气辛辣,次有四合长香供养,其气甘美,现在供养,若沉水香,嘟噜迦等,其气香馥。」
“又如朴穹瓦云”,这是说有而不肯供养,那么下边肯供养的举个例。朴穹瓦他说他自己的经验,“我于最初供养香草,其气辛竦”,那么开始的时候没钱么,就前面这个人一样的,供了一点点的香草,这个香草虽然名字叫香草呢,这个香味道呢——辛辣味道,不好的。“次有四合长香供养”,因为这个样子供养嘛,开始没有东西供养嘛,以这个差的供养了,供养心是有的了。那么这样供养呢,福报来了,那么后来就慢慢地有四合长香,以四种的香合拢来的长香来供养了,那就是比较好的了。“其气甘美”,这个味道呢,是很好的,甘美的。现在呢,就是说有的没有钱的时候,太穷的时候就供香草;后来福报增大了呢,就可以供四合长香了。这四合长香供了之后呢,福报更大;现在的供养呢,“若沉水香,嘟噜迦等,其气香馥”,那么现在供什么了呢?现在福报增长了,供的是沉水香。沉水香呢,就是根据《略论》 呢,昂旺堪布说是,紫丁香,黑色的,兜罗脂就是嘟噜迦。沉水香是紫丁香,黑色的。嘟噜迦就是白色的。这个呢,他们说是产在香巴拉国的边境的,是极贵的香,那就是很名贵的香。就是说朴穹瓦他自己说,开始穷的时候,并不因为穷而不供,供点香草,气味极不好的,但是供养心有。慢慢地福报增长了,可以供四合长香了。现在供的呢,用沉水香了,嘟噜迦香了,这最好的香供起来了。这个香呢,极好了,“其气香馥”。
若于微供轻而弗供,则永生中终是唯尔,若纵微少,发起殷重,渐得上妙,应如此师行持修学。
“若于微供轻而弗供,则永生中终是唯尔”,假使你虽然穷,有一点点力量,但是你不肯供。那么一辈子到此为止,福报增长不了。
“若纵微少,发起殷重,渐得上妙”,那么假使反过来,假使你虽然是开始财物是微少,没有好的供,但是发起殷重心,还是供养,那么慢慢地,上妙的财物就会来。
“应如此师行持修学”,应当跟这个朴穹瓦那样子做法来修学,就是有什么就供什么,福报就慢慢会增长。
传说此师每配一次,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。
“传说此师每配一次,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”,据说朴穹瓦他福报越来越大之后,他每一次要配一次香――就是要做香了,每配合一次香的话,要花多少钱呢?二十二两金。那就是极贵的香他来供养了。我们有没有那么大的心量呢?拿二十二两金子去配一个香来供。这个就是说,供养心大,福报也越来越大;供养心小,福报增长不了的。所以说不要因为少而不供。
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,尚化其身为多俱胝,于一一身,复各化现百千等手,往一切刹,经无量劫,供养诸佛。诸由少许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,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,是于正法极少知解,造次乱言。
“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,尚化其身为多俱胝,于一一身,复各化现百千等手,往一切刹,经无量劫,供养诸佛。诸由少许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,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,是于正法极少知解,造次乱言”,那么下边就是说,诸大菩萨,“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”,这些大菩萨有神通了,“资具自在”,要什么就有什么,都可以自在的。这样子的菩萨,大菩萨,还要化身多俱胝,无边的身,一个身化了很多的手,到一切佛刹去供养佛。时间呢——“经无量劫”。大菩萨还要这样子的供养,何况我们呢?当然更要供养了。
但是这里举一个,有一些“只生少许相似功德,便生喜足”,那么有一些人,他得了一些少许的相似功德,他已满足了。他说:“我不要去供养了,不要以供养来求菩提了。”那么这是指的什么呢?据昂旺堪布 说的呢,就是有一些人,他心里呢,欢喜修止,有一点点无分别的味道,他就满足了,他以为自己得了空性定了。这样的人现在很多,他就是说得了空性之后呢,一切法自性空嘛,他说我只要依了这个定呢,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超过一切有为的功德,那么世间的有为的供养那就不需要了。只要入空性定好了。那么他就依据呢,经上有一些说了赞叹这个空性的功德,说可超过无量百千亿俱胝的恒河沙的供养等等,以这些话作借口。他说:“我只要入空性定之后,那么我的这个功德呢,已经成佛了么,何必再要去修这些供养了,来求菩提呢?我只要入空性定好了。这个功德呢,比修这些有为的功德要大得多。”不必以供养等等有为的功德去求菩提了,这些人。
这些人呢,宗大师对他们的批评呢,根本不知道正法,是乱说。“是于正法极少知解”,对于佛法一点也不懂,是乱说话,“造次”,很轻率地乱说。
那么这样的人很多,以前有那些居士,认不到的,他就写信来说某个人,北京的一个什么人,自己叫什么五指如来,他么去修那个人的法,得了空, 性定了。他就跟那个人一起坐在家里入定了,什么事情都不干了。“哎,这些有为法都是功德不大的,只要一入空性定呢,超过一切有为的功德。”那么他这样子的说法就是这个宗大师批判的。
实际上他什么空性定呢,根本不是空性定。这我们以后学九住心就知道了。九住心,心得到四住、五住以上的时候,就感到一切法都是缥缥茫茫的,好象空了一样,而这个时候,单是止都还没有到家,奢摩他还没有得到,毗婆舍那的空性根本谈不上。那么他自以为得了空性定,以为功德已经圆满了,够了,不需要再有为功德了。这些呢,是绝对地错误,这是对法一点也不懂。
那么当时我回他的信呢,我就说了,《金刚经》里说的,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”,这是空了,但是呢“修一切善法”,才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你得了空之后,还要修一切善法,不是一个善法、两个善法,一切善法都要修,才能成佛。你离开了有为的功德,成不了佛的。这个,缘起、性空这两个要圆融,不要执了一边去了。那么这个就是对一些产生误解的,以这个相似的空性定为满足而不修供养的人呢,当头一棒,这是不对的。那么希望我们这里不会有这个,但外边很多,自以为得了空性了,这样的人很多。
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三十九讲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讲了归依三宝的应行的事情,应当要学的——共学。第一个就是说,要随念三宝的功德,“数数归依”,思惟它内、外的差别,内道的三宝有什么功德,外道的有什么过失。那么比较。那么第二个要念三宝的恩,哪怕吃饭之前,随便吃什么东西之前都先要供养,哪怕饮一杯水。
那么供养分两科:一个是供养的事情;一个是供养的意乐心。
供养的事情有十个:供养佛的现身,供养佛塔,那么现前供养,不现前供养,自己供养,教他供养,财敬供养,广大供养,非染污的供养,真实的、就是修行的供养。
那么意乐心呢,就是说要观想三宝是最上的大功德的田。那么第二,三宝有最大的恩德。那么三宝是一切有情中最高的。三宝的难遇又是昙花一现,极难值遇。那么三千大千世界里边,只有一个佛出现的,没有多的。那么一切世间、出世间的圆满,根本就在靠三宝。所以说我们世间上的圆满也好,出世间圆满更不说了,没有三宝,是不会有的。那么这个心生起来呢,一切我们所得到的安乐,都是从三宝来的,那么这个报恩的心呢,一定要生起来。否则的话,就自以为了不得,我自己的福报来的。这个,你福报从何而来呢?没有三宝的教导,你福报也不会去培嘛,那么这个都是靠三宝加持,这个心要生起来。那么下边就是说要悲了,悲心了。
昨天我们讲到有些不正之见,自己得到一些无分别的……,心静下去了,便以为证到空性了。那么他以悭吝的心,就是说本身就布施心、供养的心不够,自以为得了空性定,就认为:“我只要入定好了,一剎那的功夫就胜过一切有为功德,那就不需要再供养了。我们成佛就不要靠供养等等来成佛了,只要入定好了。入了空性定,这样成佛,功德呢超过一切有为功德。”这些话呢,就是说对于境界呢,没有正确理解,“是于正法极少知解,造次乱言”,对于正法呢,“极少知解”,就是根本不懂。佛经里,有的时候较量功德,他有一些话,你乱套,套上去了,“造次乱言”,是很轻率地乱说,没有根据真正懂就乱说。
以是应如《宝云经》中所说而行。如云:「应当听闻诸契经中,所有如是广大供养,广大承事,由其最胜真实善心,增上意乐,回向诸佛及诸菩萨。」
“以是应如《宝云经》中所说而行” ,这么他怎幺说呢?“应当听闻诸契经中,所有如是广大供养,广大承事,由其最胜真实善心,增上意乐,回向诸佛及诸菩萨”,那么给他纠正,经里边是这么说的,并不是像你这么说,不要有为供养的。经里边,《宝云经》怎么说呢?“应当听闻诸契经中”,他里边怎么讲呢?“所有如是广大供养,广大承事”,一方面要供养,一方面要广大的承事。那么这个经上这句话,生起决定心之后,那么自己要有最胜的、真实的善心,增上的意乐心来回向佛跟菩萨。就是说,我们要修这些有为的功德,是要做的,并不是说不要做的,经里边明明这么说的。
第三随念悲故,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,谓由悲愍,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。
“第三随念悲故,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,谓由悲愍,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”,那么我们说三宝的中心是法宝。法宝的核心是悲心。那么不损恼一切众生了,反过来呢,要利益一切众生。所以说我们因为有悲愍的缘故,要安立所有的有情,都能够受归依。因为不受归依,他就得不到好处。要安立众生义利呢,第一个就是要使他们归依。归依之后,慢慢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