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較前獲最大福。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養時,應憶法性無所差別,先當遣意供養一切,極爲切要。
那麼這叁種呢,“論說初者,獲廣大福”。那麼論裏邊說,現前供得極大的福。“第二較前獲大大福”,第二個不現前的供呢,它是說一切佛、佛塔而供養了。不在現前,一切的都供了。那麼這個福呢,“大大福”,比前面的福還要大。第叁個,“俱供現不現前”,遍十方而供了,那最大的福。
這是較量福德呢,就是說這叁種供裏邊,第叁個,“俱供現不現前”,以同一法性的供養是最大的。
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養時,應憶法性無所差別,先當遣意供養一切,極爲切要。
“故于一佛,或佛像等,修供養時,應憶法性無所差別,先當遣意供養一切,極爲切要”,那麼我們供養的時候呢,要觀想了,法性是沒有差別的。那麼我們要作意了,要供養一切。這個很重要,因爲爲什麼?這是得到最大的福了,也是廣大的供養了。
五自作供養者,謂非由于懈怠懶惰放逸增上,而令他作,唯自手作。
那麼第五種,“自作供養”,“謂非由于懈怠懶惰放逸增上,而令他作,唯自手作”,我們很多人要作供養呢,自己也懶得做。供養是好,但是自己又懶,或者放逸,或者是懈怠,那麼自己就不做,叫人家幫他做。這種就是不好了。那麼自己親手做,“自作供養”,這才好。
六教他供養者,謂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諸有情貧苦薄福,無力供養,若教此供,當獲安樂,由悲愍心,唯教他供。
第六個,“教他供養”,那麼前面不是說不要教人家做嗎?這個意思不一樣了。“謂念自己略有少物,然諸有情貧苦薄福,無力供養,若教此供,當獲安樂,由悲愍心,唯教他供”。那麼這個呢,就是跟前面的懶惰不一樣了,他自己還有點福報,有些東西,但是看到其他的有情非常窮,沒有福報,他供不起,那麼就把自己的東西交給他,教他去供,使他得到安樂。這是從悲心出發的,這個叫他去供呢,有很大的福報,這個跟前面懶惰了,教人家去做不一樣。這是第六種,“教他供養”。
又亦勸他共供養者,謂自他俱共同供養,此叁福果,大小如前。
那麼“又亦勸他共供養者,謂自他俱共同供養,此叁福果,大小如前”,那麼還有一種呢,自己、他一起供:自己也供,也勸他一起供。那麼這叫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,“自他俱”、“共同供養”。,這種福報最大。就是說,“自作供養”,“教他供養”,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,這叁種比較的話,跟前面一樣。一個是獲大福;第二個獲大大福;第叁個最大的福。“自他俱共同供養”福報最大。
七財敬供養者,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,供身什物,熏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,敬問禮拜,奉迎合掌,唱種種贊,五支遍禮,右旋圍繞,又供田等無盡奉施,又供摩尼耳環臂钏,諸莊嚴具,下至供養諸小鳴鈴,散諸珍奇,纏寶縷線,供養諸佛,或佛塔廟。
那麼,第七,“財敬供養”。“財”,外財;“敬”,心裏的恭敬。就是說外邊以財供養,物質供養;心裏邊有恭敬。那麼“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,供身什物,熏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”,這些是物質的供養。“敬問禮拜,奉迎合掌,唱種種贊,五支遍禮,右旋圍繞”,這是恭敬,恭敬的供養。那麼,財、敬一起供養。“又供田等無盡奉施,又供摩尼耳環臂钏,諸莊嚴具,下至供養諸小鳴鈴,散諸珍奇,纏寶縷線,供養諸佛,或佛塔廟”,這是財敬供養,那麼前面說各式各樣的衣服飲藥等等了,那麼自己身體麼恭敬禮拜,奉迎合掌,唱贊等等。“又供田等無盡奉施”,“供田”,田裏邊不斷地可以生産一些物質,“等”,還有其他機器等等了,常了,這是無盡的供養,不斷地可以,不是一次性的了。田可以不斷地每年可以種了,機器每年可以生産了。“又供摩尼”,寶了,摩尼寶、耳環子、臂钏,莊嚴的具,乃至一個鈴,或者其它的珍奇的寶貝、那些帶了寶的線,供養佛或者佛塔,這是財敬供養。
八八廣大供養者,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,此複有七,謂所供物,衆多微妙,現非現前,自作教他,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,而爲供養,複將此善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
那麼第八種,廣大供養。“廣大供養者,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”,。那麼把這些利養,恭敬地長時地供養叫廣大供養。這個“廣大供養”裏邊又分七個,“謂所供物”,“衆多”是一種;“微妙”是一種;那麼“現前”的供、“非現前”的又是兩種,那麼是叁、四;“自作”、“教他”也是兩種:自己供,教他供;“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,而爲供養”,這是第七種了。前面是兩個兩個的:“衆多”第一個,“微妙”第二,“現前”是第叁,、“非現前”第四、,“自作”第五,、“教他”第六,“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,而爲供養”,那麼是第七個。這個“至心歡喜,猛利供養”,這個我們參考了《瑜伽師地論》,把裏邊一個解釋我們講一下。那麼這個我們分的一、二、叁、四呢,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分的,那麼其它的可能有些地方分得不一樣,有的把自他合了一個的。這個,既然宗大師他後邊說的是從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引的,那麼我們還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來講了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:“若淳淨心,猛利勝解,現前供養。”
《披尋記》卷四十四:“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等者,住品中說,極歡喜住菩薩,住此住中,由二因緣現見諸佛,乃至廣說。既得見已,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,奉施種種上妙樂具。此說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。准彼應知。謂彼菩薩淨勝意樂名淳淨心。彼說由二因緣者,一由粗淨信,二由正願力。今說猛利勝解,即彼第一因緣,謂由聽聞菩薩藏說,或由內心發起勝解,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,種種異名諸佛如來,由粗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,如是求已,如實稱遂,當知是名第一因緣。”
這裏“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”,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披尋記》解釋,他是說初地菩薩的一個境界,那麼在初地菩薩――極歡喜地,“極歡喜住”,在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呢,叫“歡喜住”,《華嚴經》叫“歡喜地”了,這個是一樣的。那麼“至心歡喜”,“極歡喜”。“猛利勝解”就是說後邊的極猛利的信心。
那麼住在這個“歡喜住”的菩薩,住在這個“歡喜住”裏邊呢,它是有兩個因緣可以現見諸佛,有兩種因緣可以現前可以看到一切佛,“乃至廣說”。見了佛之後,他就“隨力隨能興起一切種恭敬供養,奉施種種上妙樂具”,這個就是說我們這裏的“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,而爲供養”。這是菩薩,初地菩薩以上的供養。
那麼,說兩個因緣,是哪兩個因緣呢?它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,它說的不是“至心歡喜”,它說是“淳淨心猛利勝解”,那麼,“淳淨心”就是淨勝的意樂心。那麼,兩個因緣見佛是哪兩因緣呢?一個是“粗淨信”――極猛利的淨信;一個是“正願力”。那我們這裏說的呢,第一個因緣,“謂有聽聞菩薩藏說”,聽聞菩薩藏的一些講經了,講菩薩藏的那些經論,或者“由內心發起勝解”,相信十方有種種的各式各樣的世界,各式各樣世界裏邊有各式各樣的佛――名字不一樣的佛,那麼由他猛利的信心呢,希望要求能夠“現見”。這樣子心裏發起這個要求之後,那麼因爲他菩薩的這個信解力強了,當下就可以見到十方的佛。這麼他就廣行供養了。
這是屬于第七種的,“至心歡喜,猛利勝解,而爲供養”。
那麼把所有前面的那些供養呢,都“回向無上正等菩提”。就是說,不但是有七種的供養,而且把它們這些供養的善根呢,都回向正等菩提。這就是廣大供養,因爲他回向得廣嘛,這個是廣大供養。
九九非染汙供養者,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,自手供養,殷重供養,不散漫心而設供養,不以貪等雜染供養,不于信佛國王等所爲得利敬而爲供養,以隨順物而設供養。
這裏呢,《瑜伽師地論》說的是六種。我們先看下去再說。“非染汙”的供養,不染汙的就是說不由“輕蔑”的——就是看不起的(心)啊,“放逸”的(心)啊,或者“懈怠”的(心),“而教他供”——看不起他,或者是自己心放逸,或者懈怠,而教他供養。這是“非染汙”。那麼“自手供養”也是屬于“非染汙”。“殷重供養”——恭恭敬敬的。“不散漫心”——在供養的時候沒有散漫心。前面懈怠放逸是對他的,教他供的時候我們起這個心,現在呢,自己供養的時候不要有散漫心。“不以貪等雜染供養”,供養的時候不要夾雜一些貪瞋癡的煩惱去供養。還有一種呢,對信佛的國王大臣面前呢,不要因爲要得他們的利養恭敬而裝模裝樣地作供養。那麼這是第五了。第六呢,“以隨順物而設供養”,以幹淨的東西,不是不幹淨的來供養。
隨順物者,謂諸淨物,遠離不淨。雌黃所塗,酥所灌洗,局啒羅熏,遏迦花等及諸所余非清淨物。
什麼叫“隨順物”呢?“謂諸淨物”,就是幹淨東西。“遠離不淨”, 隨順物是幹淨的,供佛要幹淨的,遠離不淨,不幹淨的不要供。那麼不淨的哪幾種呢?
“雌黃所塗”,雌黃是一種礦石,它的味道是很苦的,那麼用它來供佛是不行的,苦的東西、帶腥味的,消毒用的東西,不能用來供佛。
“酥所灌洗”,這個酥所灌洗呢,就是說浴佛的時候,我們要淨水浴佛,不能把酥油水來浴佛,這個有油膩的,不幹淨。
下邊是兩種花了,這個“局啒羅熏”,這是一種黑香――安息香。一種呢“遏迦花”,翻(譯過來)的是白艾花,都是有刺、有毒的這些東西。熏香呢也是消毒,是驅魔用的,這些是不能供佛的。“及諸”,就是黑香――安息香了,驅魔的時候用的,不是供佛用的。“及諸所余非清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