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敬,謂抵押經卷,貿爲貨物,置禿土地灰塵險處,鞋襪並持及跨越等,應起恭敬,等如法寶。

  “雖于正法四句以上”,這是對佛寶如此了,對法寶(正法)呢,只要四句以上的,“應離不敬,又應斷除一切不敬”,那麼對四句以上的,一偈呢,都要離開不恭敬,要斷除一切不恭敬的。怎麼叫不恭敬的方式呢?就是“抵押經卷,貿爲貨物”了,當貨物一樣去賣了。“置禿土地灰塵險處”,“置禿土地”就是擺在露地上,或者灰塵很多的,或者很危險的地方,或者鞋子襪子跟他一起拿,或者跨過去等,“跨越等”,“應起恭敬,等如法寶”,哪怕四句,也要跟法寶一樣起恭敬心。

  那麼經典不能抵押,也不能買賣作貨物,營利。這個我們說過了。所以說我們流通經典,只能取成本費,不能營利。在藏地,他們流傳著有一個人,他是家裏有《大般若經》,因爲《大般若經》在當時很名貴的。那麼他後來因爲生活艱難了,就把這部《大般若經》賣掉了,賣了作生活費,後來就感地獄的果。他自己有的經典,賣掉了,拿錢來當吃飯,尚且要下地獄。那我們賺錢,更不行,所以說絕對不能營利。

  

 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,凡見有持經典來者,合掌起立,後不能起,殷勤合掌。

  “傳說慬哦瓦善知識,凡見有持經典來者,合掌起立,後不能起,殷勤合掌”,慬哦瓦,他是一個大善知識,是仲登巴下邊的。他看見有人拿了經典跑過來的時候,都合掌站起來的。後來老了站不起了,他就拼命地合掌。

  

  又說覺窩至哦日時,有一咒師不從聞法,大依怙尊,見一記錄,以齒汙穢,沾其經書,深生不忍,說雲可愍,不可不可,咒師生信,遂從聞法。

  “又說覺窩至哦日時,有一咒師不從聞法,大依怙尊,見一記錄,以齒汙穢,沾其經書,深生不忍,說雲可愍,不可不可,咒師生信,遂從聞法”,那麼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北方的一個哦日的地方的時候。“有一咒師”,有一個持咒的一個師,他不恭敬他,不來聽法,他講經的時候不來聽。那麼這個大依怙尊(阿底峽尊者)有一次看到一個寫經的人,“記錄”就是寫經的,他這個牙齒裏邊的髒東西摳過之後就來拿經書了。“沾其經書”就是牙齒的水呢,大概是翻經書了。那麼他看到呢,這個太髒了,心裏非常不忍:“呵,可憐的很,這個是不能做的。不可不可,絕對不可做的。”因爲這個事情呢,咒師聽到之後,感到這個阿底峽尊者對法那麼恭敬,他就感動了,他就來聽法了。那麼就是說,對法尊重的人可以感動人家,也尊重法,他講經的時候也來聽。

  

  霞惹口縛瓦亦雲:我等于法任何玩耍,無所不作,然不敬法及法師者,是壞慧因。現在愚蒙,如此已足,莫更作集愚癡之因,若愚過此,更有何能。

  “霞瓦惹口縛”,也是當時一個大善知識,“我等于法任何玩耍,無所不作,然不敬法及法師者,是壞慧因。現在愚蒙,如此已足,莫更作集愚癡之因,若愚過此,更有何能”, 霞惹口縛他說,我們現在這些人,對法呢,“玩耍”就是說一點也不恭敬了,很隨便,一些事情,都“無所不作”,不恭敬事做了很多。但是說從因果上看,不敬法跟不敬法師的,是要壞我們的智慧的,是壞慧的因,這是一個因素,要壞我們的智慧的。像我們現在已經笨得夠笨了,現在的愚蒙呢,像我們現在笨得這樣子已經夠笨的。如果你再去作愚癡的因的話,將來更笨,那是什麼堪能都沒有了,那太危險了。現在我們學法就感困難,修行更上不了路,都是在煩惱裏打轉轉,那就是智慧不夠。再去做那些不敬法的事情,那麼將來的智慧更差,那時候,還有什麼堪能性呢?不行了。所以說,這要提高警惕。

  

  若于僧伽 或出家衆,持沙門相 及于其相不罵不毀,又一切種不應分黨,視如怨敵,雲汝等我等,應當敬重,猶如僧寶。

  “若于僧伽或出家衆,持沙門相及于其相不罵不毀,又一切種不應分黨,視如怨敵,雲汝等我等,應當敬重,猶如僧寶”,那麼對于僧衆、僧伽,或者是出家人,或者是持沙門相,並不出家,他就是外相像個沙門。“及于其相”,他的畫像照片等等,不能罵、不能毀。“又一切種”,任何情況下“不應分黨,視如怨敵”,就是說這是好的,這是壞的;這些不修行的,這些是修行的;這些麼是怎麼怎麼的,戒律不幹淨的,那些持戒的,把他分類。那些不好的呢,看得怨敵一樣。“雲汝等我等”,我們是清淨的,你們是不好的。“應當敬重,猶如僧寶”,都應當平等地恭敬,猶如僧寶一樣。那麼這個我們就要提高警惕,對一切僧人(只要有現僧人相的),不要隨便去輕毀。那麼固然他就是有過失,可以向組織、常住的領導上反映是可以的,不要在大衆面前誹謗、辱罵等等,不要做。

  

  《勸發增上意樂會》雲:“希樂功德住林薮,不應觀察他過失,不應起心作是念,我是超勝我第一。此憍是諸放逸本,永不應輕劣苾刍,一劫不能得解脫,此是此教正次第 。”

  “《勸發增上意樂會》”,一部經說,“希樂功德住林薮,不應觀察他過失,不應起心作是念,我是超勝我第一。此憍是諸放逸本,永不應輕劣苾刍,一劫不能得解脫,此是此教正次第”,那麼《勸發增上意樂會》這本書說,因爲要歡喜要修行,“希樂功德住林薮”,就在森林裏邊或者寂靜的阿蘭若裏邊修行。那麼這些人呢,不要看他的過失,不要起這個心,什麼心呢?“我是超勝的,我是第一,你們不如我”,“此憍是諸放逸本”,這個我慢貢高就是放逸的根本。一切放逸都從這個裏邊來的。所以說千萬在僧團裏邊不要把自己執爲高超,“我是了不得,你們都不如我”,這個心千萬不要。而偏偏現在的人都這樣子,都是我是對的,你是錯的,弄得不和合。這是一切放逸的本,放逸就是煩惱。永遠不應當輕視那些劣比丘,即使他不好,也不要輕視。假使你輕視他的話,“一劫不能得解脫”,至少一劫的時間你不能解脫。“此是此教正次第”,這是我們佛教裏邊的次第。就是說你要輕了劣比丘之後,這個時間的次第呢,有一劫,你中間是不能解脫的。

  

  敦巴仁波卿,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,在行路中,皆不輕越,抖置淨處。如是行持,應隨修學。

  “敦巴仁波卿”,就是仲登吉。“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”,跟大瑜伽師兩個,路上看到一些破的爛黃布呢,“在行路中,皆不輕越,抖置淨處。如是行持,應隨修學”,他們在走路的時候,看到一些破的黃布,他也不敢踩過去,他把它抖幹淨了,擺了幹淨地方。這種做法呢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

  

  自能如何恭敬叁寶,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。如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“作集如何業,當得如是果。”

  “自能如何恭敬叁寶,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”,這個是因果,自己如何地恭敬叁寶,那麼反過來,一切衆生也能夠如何地恭敬自己。“如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作集如何業,當得如是果”, 《叁摩地王經》就說這個話,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:你恭敬叁寶,你就衆生也感到恭敬自己的果。

  這個我們海公上師,他在世的時候,他的弟子絕對恭敬,他的話是非常聽從的。那麼海公上師在晚年的時候,他就自己也這麼說,他說:我這弟子對我這麼恭敬,都是他自己對康薩仁波卿恭敬的果。因爲他,海公上師的傳大家看過,海公上師對康薩仁波切絕對恭敬。每天早上一早,天沒亮,就要跑到山下去背一壇壇的幹淨水背上山,給康薩仁波卿供水、喝,都用他山下去取的這個淨水,每天如此,一天也不差。那麼其他的恭敬就不要說了。所以說,感如是的果。那麼海公上師在世的時候,有人見到就知道了,他的弟子對他是絕對恭敬,沒有一句話跟他辯半句口舌都沒有的,說什麼就幹什麼的。這個因爲是因果所感的。

  那麼這是別學。別學裏邊應當止的我們學過了,應當修的就是說,(表上),看佛像,塑的好,畫的也好,好的也好,醜的也好,不要譏毀,也不要擺在險處及押當等,這是書上都有的(打得一個高低不太平,這不太好,應當要高低平一下,“置塵險處及押當等”,可以拉下來,不要擡上去)。“不敬輕毀,應當斷除,應當執爲是可敬田,猶如大師”,這是對佛。

  對法寶呢,“雖于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”,凡是四句以上、一個偈以上的,都不能夠不恭敬。斷除一切不恭敬,哪些不恭敬呢?“抵押經卷,貿爲貨物”,當貨物去買賣,擺在“禿土地”,“灰塵險處”,“鞋襪並持”,“跨越等”,。這些一切的不恭敬都不能做,“應起恭敬,等如法寶”。

  對僧寶呢,“僧伽或出家衆,持沙門相及于其相不罵不毀,又一切種不應分黨,視如怨敵”,“應當敬重,猶如僧寶”,這是應修的,它的來處呢,《歸依六支論》裏邊的。

  

   子二 共學

  

  共學分六。初者隨念叁寶功德差別,數數歸依者。謂數思惟如前所說,內外差別,及叁寶中,互相差別,並其功德。

  那麼下邊是共學的。共學的,今天我們講一點。共學的分六條。

  那麼第一,條。“隨念叁寶功德差別,數數歸依者。謂數思惟如前所說,內外差別,及叁寶中,互相差別,並其功德”,那麼“隨念叁寶”,經常想叁寶的功德了。“功德差別”,就是說,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,僧的功德,各式各樣不同的,數數地歸依,不斷不斷地,邊念功德邊念歸依。“謂數思惟如前所說,內外差別”,前面講過的。“及叁寶中,互相差別”,還有他的功德,數數要隨念,數數地思惟,這是第一條。隨念叁寶的功德。

  

  第二隨念大恩恒勤供養,嚼啖之先亦當供養者。如《叁摩地王經》雲:“由佛福德獲飲食,愚夫不知報佛恩。”

  第二個,“隨念大恩恒勤供養”,那麼叁寶對我們有恩了。這個恩很大,那麼就既然要報恩呢,要供養了。“嚼啖之先亦當供養者”,哪怕你吃飯之前也要供養。

   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