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最高的呢就是佛的無住涅槃了。那麼歸依僧伽呢,是我們的修助伴,我們修的時候要依靠助伴了,僧伽就是我們的助伴。“由如是門而正歸依”,這個是《毗奈耶經廣釋》裏邊講的。

  

   癸四 不言有余而正歸依

  

  由不言余而歸依者,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,諸學法者,所有勝劣,唯于叁寶執爲歸處,不執與此相違師等,是所應歸。

  “由不言余而歸依”,這是正面,要誓依、發誓歸依佛爲師,以般涅槃爲正修法,僧伽爲修助伴。反過來,其他的就不能受我們的歸依。“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,諸學法者,所有勝劣,唯于叁寶執爲歸處,不執與此相違師等,是所應歸”。,那麼這個就是知道,“內”就是佛教了,“外”就是外道了。“大師”內道的大師就是佛,外道的大師就是他們的祖師了。“及其教法”,我們佛教的教法,最高的是般涅槃;外道的教法,是各式各樣他們的不同的。“諸學法者”,佛教的學法者是僧伽,外道的學法呢,他們的一些外道人了。“所有勝劣”,佛教的大師勝,外道的大師劣;佛教的教法勝,外道的教法劣;佛教的學法的人勝,外道的學法的人劣。這個能夠差別知道,那麼就“唯于叁寶執爲歸處”,只有叁寶是我們歸依的地方。其他的跟叁寶相違的,那些所謂他們的祖師,他們的教法,他們的學法,都不能夠作爲我們歸依處。“不執與此相違師等”,“等”就是等他們的法跟那個學法的人了。“是所應歸”,這些呢,不是我們要歸依的。那就是說,既要知道正歸依的功德,也要知道那些邪的他們的缺點,這樣才不會混淆。

  有的人,佛教也相信,外道也相信,什麼都相信。那麼,這個就是混了一團了。過去呢,我們說叁教一家,提這樣子的,。佛教、儒教、什幺道教,說是一家的。那麼結果就是混起來了,這就錯了。內外道的勝劣不分。那麼後來更有五教聖人:佛教、道教、儒教,還有伊斯蘭教、天主教全部包起來了。五個教,他就是自稱爲五教的聖人,這更是混雜不堪的話。那就是說對內外道的勝劣分不清楚,就混爲一談,結果呢,什麼都不是。

  

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,師差別者,謂佛圓滿無邊功德,所余大師與此相違。

  “此二所有差別之中,師差別”,那麼這個內外道的差別,那麼這個是很重要,他就詳細地分析了。師的差別,“謂佛圓滿無邊功德,所余大師與此相違”,佛,一切功德,斷德、智德、悲德,全部圓滿的。無邊的功德,叁個是主要地說了,其他的功德呢,很多了,說不完的多,都是圓滿的,沒有一個不圓滿的。“所余大師與此相違”,什麼都不圓滿的,這個,一個勝、一個劣,就很明顯了。

  

  《殊勝贊》雲:“我舍諸余師,我歸依世尊,此何故爲尊,無過、具功德。”

  “《殊勝贊》雲”,這一部書它說,“《殊勝贊》雲:我舍諸余師,我歸依世尊,此何故爲尊,無過、具功德”,他說,“我舍諸余師”,一切外道的師我全部舍掉,要歸依的時候就要這樣子,如果你還要留戀的話,歸依叁寶的體就生不起來的。他說我把一切“余”,除了佛以外的一切全部舍掉了。我只歸依一個佛、世尊。“此何故爲尊”?那麼佛爲什麼尊貴呢?“無過、具功德”,佛一切過失都沒有的,而功德都圓滿具足的,這樣子的人所以尊貴的,世界上所最尊貴的,我要歸依他。那麼其他的師呢,具過、無功德,過失很多,功德沒有什麼。那我歸依他幹什麼呢?當然,反過來了,不歸依了。

  

  又雲:“于余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。如是非遍智,宗,過壞其心,心壞者不見,無過大師尊。”

  “又雲:于余外道教,如如善思惟,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。如是非遍智(宗)”,這個“宗”要連上去的,““如是非遍智宗,過壞其心,心壞者不見,無過大師尊”,那麼就是說外道爲什麼不好呢?“于余外道教”,我對外道的他們的教義,也是仔細地研究過的。“如如善思惟” ,如法地思惟,那麼仔細地比較了。“如是如是我,心信于依怙” ,那麼越是我對外道的教研究了、思惟比較了,那麼我越相信佛說的話。“如是非遍智宗”,他們外道,他們的宗不是遍智宗,不是一切都知道的。,就是有智慧的宗,我們佛教呢,這宗旨一切都智慧圓滿的。那麼“過壞其心”,外道有很多的過失把他的心壞掉了,那麼所以不是遍智了。他們宗旨呢,不是遍智的,因爲什麼原因?很多的過失把他的心壞掉了,他的智慧就沒有了。

  那麼,怎麼樣子壞掉,有過失的心呢?我們參考了昂旺堪布的 ,他說外道雖然有殺、盜、淫戒,也有,一切的宗教呢,也是戒殺、戒淫也有,表面上也有這些。但也也有些很下劣的就沒有這些,他們公開地提倡這個雜交,這些下劣的宗教也有的,但是稍微文明一點的呢,殺、盜、淫都是戒的。但是意業裏邊,貪、瞋、邪見這個,他們是本身他的外道的大師就有,他們是戒不了的。外道裏邊,他們執著的總是因爲有什麼大自在天了,或者是什麼毗搜紐天了,創造一切世界了等等,這是邪見。這些邪見都是常見爲主,當然個別是斷見。總是不離常斷二見,他的見裏有過失。有過失就不是遍智,他的宗不是遍智宗了,因爲他的過失很多。他裏邊呢,就是很多邪見了。他的心就壞掉了,他的“心壞者不見,無過大師尊”,心壞掉了的,以邪心所把他蒙蔽了的這些人,就看不到我們沒有過失的佛的他的尊貴。他的眼睛不正常了,好的、壞的分不清楚了。那就是說,佛教的尊貴之處他就看不到了。那麼所以說我們只能信佛教了,不能去信外道。這是大師的差別,外道的頭子跟我們的佛教的大師不能比。

  

  教差別者,謂佛聖教,由安穩道得安樂果,息生死流,淨諸煩惱,終不欺罔,樂解脫者,唯一善妙,清淨罪惡,外道教法與此相違。

  第二個,教的差別,“謂佛聖教,由安穩道得安樂果,息生死流,淨諸煩惱,終不欺罔,樂解脫者,唯一善妙,清淨罪惡”,那麼佛教的教法(聖教)呢,是一個安穩的道,修的時候這個道是安穩的。得到的果是安樂的,沒有苦的。他可以“息生死流”,出生死的。“淨諸煩惱”,煩惱習氣都能夠斷完的。“終不欺罔”,沒有一點欺罔的心的,都是真真實實的。“樂解脫者,唯一善妙”,要求解脫的人,唯一的善妙的法,就是佛的聖教,其它的解脫不了。“清淨罪惡”,把一切罪惡都能夠洗幹淨的,就是佛的聖教。而“外道教法與此相違”,外道的法,跟這個正好相違背。他們的道不安穩的,得到的果不安樂的,不能息生死流,出不了生死的,煩惱也斷不了的,總是要欺罔的,自己編一套來騙他的教徒。那麼真正要求解脫的,依他的法去修,永遠得不到解脫,而且他的罪也清淨不了。所以說我們要依靠的教法決定是佛的教法。

  

  如《殊勝贊》雲:“何故由尊教,安樂得安樂,故于說法獅,尊教此衆生。”

  “如《殊勝贊》”,它裏邊又說,“何故由尊教,安樂得安樂,故于說法獅,尊教此衆生”, 那麼就是說爲什麼我們要信佛的教呢?因爲佛的教呢,由安樂得到安樂。他的道是安穩的,他的果是安樂的。所以說,“于說法獅”,獅子就是佛了,獅子吼了,說法就是獅子吼。“尊教此衆生”,所以說,佛把這個教來教化衆生。這是最殊勝的教。

  

  《贊應贊》亦雲:“謂應趣應遮,清淨及雜染,此是雄尊語,與余言差別。此純顯真如,彼唯欺罔法,尊語與余言,除此須何殊。此專一妙善,彼唯障礙法,尊語與余言,除此有何別。由彼染極染,由此能清淨,此即依怙語,與余言差別。”

  “《贊應贊》亦雲:謂應趣應遮,清淨及雜染,此是雄尊語,與余言差別”,我們佛說的教呢,“應趣”,應趣“清淨”;“應遮”,應遮“雜染”。清淨的法要趣,趣向、追求。雜染的法,遮止,要斷除。這個是大雄無畏的佛說的話,跟其他外道的話不一樣,有差別。“此純顯真如,彼唯欺罔法”,這個佛說的法,“真如”,真真實實的,“如”,不變的,而外道的法呢,“欺罔法”,都是騙人的一套。今天這麼說,明天又那麼說,自語己相違。

  “尊語與余言,除此須何殊”,佛說的話,跟外道的話,除了這一些之外呢,還有什麼其它的差別呢?就是這些差別已經夠了,兩個已經是好、壞都分出來了。“此專一妙善”,那麼下邊還是說一下,除了下邊的一些差別之外,還有什麼更大的差別呢?就是說,這個是佛教呢,是專一地向了妙善的方面走的。“彼唯障礙法”,而外道的法就障礙善的、障礙解脫的。“尊語與余言,除此有何別”,佛說的話與外道的話,除了這個重要的之外,還有什麼差別呢?就是說佛是一向善妙的。他(外道)是障礙善法的、障礙解脫的。

  “由彼染極染,由此能清淨,此即依怙語,與余言差別”,這裏再說一個,佛說的法能夠使我們到達清淨的,而外道的法,“彼”就是外道,“染極染”,本來是染汙,而他這個惡性循環,越來越染汙。本來是染汙的,你去修了它之後,輾轉地越來越染汙,極染汙。而佛教使我們清淨的。

  這個就是佛說的話跟外道法的差別。他舉了很多。這個差別主要說佛的說殊勝了,對我們有好處,能得安樂,能得清淨、解脫。而外道的法,不能夠使我們趣向解脫,趣向善妙,也不能夠使我們出生死、解脫了。那麼這個差別就是最大的差別,那麼一個勝、一個劣也就很看出來了。

  

 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。

  “僧伽差別由此能知”,那麼既然佛、法的差別看清楚了,僧伽是依法修行的人,那麼他的差別同樣了,從這個裏邊就可以看出來了,他就不寫,就略掉了。

  

   壬四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

  

  第四既歸依已,所學次第分二:一《攝分》中出,二教授中出。今初。

  那麼

  

  下邊一個是很重要的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