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定勝,慢慢上去,當然更歡喜。這是《攝抉擇分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歸依的勝利。

  

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。

  我們教授的,我們的教派裏邊,傳授下來的那些勝利有八種。

  

 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,總有多種,建立內外差別道理,然共稱許,覺口窩與寂靜論師,以有歸依而爲判別, 謂得歸依,乃至未舍。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,須由至心于叁寶所受爲大師等。此若無者,任作何善,皆不能入佛弟子數。

  “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”,那歸依之後,就是進入佛的弟子了,進了門了。否則的話,沒有歸依呢,還不算佛弟子,在門外的。“總有多種”,那麼裏邊道理有好幾種,“建立內外差別道理”,就是說我們安立怎麼是佛弟子,“外”——怎麼不是佛弟子?這個差別呢有很多的道理,有很多的來劃分這個界限。“然共稱許,覺口窩與寂靜論師,以有歸依而爲判別”,那麼共同公認的,就是說以覺口窩爲首,跟寂靜論師爲首的,他們說呢,以歸依爲判別。歸依的就是佛弟子,沒有歸依的就是門外漢,不是佛弟子。是佛弟子、非佛弟子呢,這個判別的方式很多,但是公認的一種呢,就是說是阿底峽尊者跟寂靜論師,他們所提倡的,就是以歸依、沒有歸依來判別。

  “謂得歸依,乃至未舍。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,須由至心于叁寶所受爲大師等。此若無者,任作何善,皆不能入佛弟子數”,他說得到歸依之後,“乃至未舍”,沒有舍掉這個歸依。怎麼舍?後邊要講。那麼歸依之後,在沒有舍之前,這個裏邊,你進了佛弟子的行列裏邊去了。“須由至心于叁寶所受爲大師”,就是說你這個佛弟子呢,要至誠懇切地,以叁寶裏邊:佛是我的大師;法是我的修的法;那麼僧是我的修行的助伴。這個就是歸依叁寶的要件了。那麼這個假使沒有的話,歸依叁寶這些你做不到的話,那麼不管你做什麼善事情,都不算佛弟子。哪怕你修布施、忍辱等等,做了很多,而你最起碼的這叁個條件沒有,那你還不能算佛弟子。那麼這是判別是不是佛弟子呢,是以歸依叁寶跟不歸依叁寶來判別的,不是說你做了什麼善事,算是佛弟子了。

  

 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,《俱舍釋》雲:「受歸依者,是受一切律儀之門。」《歸依七十論》亦雲:「近事歸叁寶,此是八律本。 」此中意趣,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,從此意樂律儀發生。

  “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,《俱舍釋》雲:受歸依者,是受一切律儀之門”,受歸依就是說一切律儀,不管你受什麼律儀,總是開頭都要受歸依的,它的門就是受歸依,沒有通過這個門就進不了的,律儀你就達不到的,需要通過這個門才能進去,這個門就是歸依。

  那麼這個我們也可以知道了,我們不管是受八戒、五戒、乃至沙彌戒、別解脫戒、菩薩戒,開頭都要歸依叁寶。八戒,八戒的叁歸;五戒,五戒的叁歸;那麼菩薩戒麼菩薩戒的叁歸;沙彌戒,沙彌戒的叁歸。這個,以叁歸爲門,那麼一切律儀才能進去;沒有通過叁歸,一切律儀建立不起來。

  “《歸依七十論》亦雲:近事歸叁寶,此是八律本”,近事就是開始歸依叁寶的居士。歸依叁寶的時候,這個歸依叁寶,是八種律儀的根本――就是門了。八個律儀,當然就是我們知道的: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、居士(男居士、女居士),還有加一個八關齋戒,八種律儀。這八個律儀的進入的門,根本就是歸依,沒有這個根本的歸依,這個八個律儀建立不起來的。也就是前邊說的,不進這個歸依的門,一切律儀都得不到的。

  “此中意趣,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”,這個他的意趣,就是他的密意呢,就是說要歸依之後,才能“堅固涅槃意樂心”,這個意樂心才能夠産生律儀,就是說你要歸依叁寶之後,對于趨向涅槃的意樂心才能堅固。有這個意樂心,才生律儀了。那麼所以說沒有歸依,律儀是産生不了的。

  

  叁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。 《集學論》中,顯示歸依能淨罪時,說雲:「此中應以生豬因緣,而爲譬喻。」謂有天子當生豬中,由歸依故,即未生彼,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。「若有歸依佛,彼不往惡趣,舍棄人身已,彼當得天身。」 于法及僧亦如是說。故先集罪,有者輕微,有者罄盡。

   第叁個,“集業障輕微滅盡者”,那麼過去造了很多業障,因爲歸依叁寶之後,可以依靠叁寶力量,給它輕微,減輕,甚至于滅除。

  “《集學論》中,顯示歸依能淨罪時”,《集學論》一本書,它裏邊指示、開示我們,單是靠歸依也能淨罪。“說雲:此中應以生豬因緣,而爲譬喻”,那麼他就舉一個公案,一個天子他要投生,他的業報呢,天福享盡了,將要生豬了,那麼後來呢,因爲佛勸他念叁歸呢,他就念,修了七天的叁歸,後來死了之後就生到兜率天去了。他本來是帝釋天的天人了,那麼帝釋天呢,看到這個天死掉之後,他就觀察他到底生哪裏去了,遍找都找不到,後來去問佛了。他說:“這個天子本來要生豬的,那麼他死掉之後,我到處觀察,找不到他在哪裏。”佛就跟他說:“他已經生到兜率天了,你帝釋天的力量呢,只能觀下,觀上呢,上天是觀察不到的,所以說你找不到他在哪裏了,他生兜率天去了。”那麼就是靠歸依,他的生豬的罪障消滅了。那這個我們在這裏修學的人也有很多經驗了。他們有一些罪障就靠念四歸依,就有夢兆:吐髒東西,或者是清水沐浴等等。業障消掉了,病也好了。有些事情就轉,都轉順,這就是說歸依本身就能夠滅罪障。

  那麼這個公案呢,宗大師講了一下。“謂有天子當生豬中”,因爲天上的人他有神通了,他下一輩子生哪裏,他是知道的。當他五衰相現的時候,他自己觀察,下一輩子要生到豬去了,他非常懊惱。他就沒有辦法之中呢,就有人勸他修歸依了,他就臨死之前,七天至誠地修歸依法,最後就免了生豬了,而且生到更高的天上去了。 “由歸依故,即未生彼”,沒有生到豬胎裏去。“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”,因爲歸依之後,把將來要投惡趣的因,這個業把它消掉了。這幺,這個帝釋天不是到處找?找不到了,就問佛了,他到底在哪裏?佛告訴他之後,他生到兜率天去了。那麼帝釋天聽到之後非常歡喜,就說下邊那個偈。

  “若有歸依佛,彼不往惡趣,舍棄人身已,彼當得天身”,他是贊歎了,歸依的功德了。假使有歸依佛的,他絕對不會生惡趣去的。假使他是人身的,一般歸依都是人才歸依了。歸依,他把這個人的身體舍了之後呢,他將來生天,就是福報增上了。非但不墮惡趣,還能增上福報,生到天上去。

  帝釋天贊歎叁寶,第一個偈說:“若有歸依佛,彼不往惡趣。”第二個偈:“若有歸依法,彼不往惡趣。……”下面就是一樣的,“若有歸依僧,彼不往惡趣。舍棄人身已,彼當得天身。”那就是贊歎叁寶的功德。

  那麼所以說,過去造的罪,由歸依叁寶之後,有一些減輕了。這是業報的因緣了,這是也靠你自己努不努力,修得是專不專心,這個動機好不好,各方面的因素。那麼得的效果呢,有的是這個罪業輕微了,有的呢全部幹淨了。

  

  四積廣大福者,如前所說。

  第四,“積廣大福者,如前所說”,前面說過了,歸依叁寶之後,得無邊的福報,這個在前面《攝抉擇分》裏說過了。

  

  五不墮惡趣,由前應知。

  第五,“不墮惡趣”,那麼這個也算,這裏講過了,不生惡道了。這個叁寶的功德呢,就是說單是歸依就可以避免惡趣。

  另外一個公案也經常人家引的,就是說有個賊,他去偷東西。那麼晚上偷東西,手伸進去偷了,結果這個主人沒有睡著,他看到手伸進來就把他抓住了。這個主人是信佛的,信佛的呢他本來殺掉他也可以,把他抓了送官也可以。但是他信佛嘛就不殺他,就把他手抓住就打。打的時候就念:“歸依上師,歸依佛,歸依法,歸依僧。”念一句打一下,打了幾下子,這個就放掉了。這個賊逃掉了,他心裏麼想:“今天東西沒有偷到,總算命是保住了。”那麼他這個挨打的時候呢,他聽到的是四歸依了,“喇嘛拿絞娑切,桑吉拿絞娑切……”,他心裏邊跑就邊念,心裏在回憶。那麼本來他半夜嘛,他經過那個路,那要經過一個橋了,這一帶是極凶惡的羅剎鬼經常出沒的地方。因爲他這樣子邊走邊來回憶這個四歸依的話呢,結果那些羅剎鬼竟不敢走這個路了。看到他呢,就避掉了。

  這個我們想一想,四歸依力量多大?有的人總嫌四歸依好象功德太小了,這是進門的法門。但是我們想一想,他這個賊就是心裏……,他也不是真心的歸依,僅僅回憶他挨打的情況,這麼邊想邊念的話,尚且惡鬼也不敢侵犯他,那麼我們至誠懇切念的話,這個力量之大可想而知了。那麼下邊“不墮惡趣由前應知”,這是帝釋天不生豬的因緣了,可以知道。

  

   六人與非人不能爲難者,如經雲:「諸遭怖畏人,多歸依山林,及歸諸園囿,歸所供樹木。其歸非尊勝,其歸非第一,雖依其依處,不能脫衆苦。若時有歸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諸苦。八支聖道樂,當趣般涅槃,以智慧觀見,諸四聖谛理。此歸爲尊勝,此歸是第一,由歸此歸處,能解脫衆苦。」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,而爲譬喻。

  “六人與非人不能爲難”,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公案了,一切非人不能害他,人也同樣,你好好念四歸依的話,一般人也不會害你。

   “如經雲:諸遭怖畏人,多歸依山林,及歸諸園囿,歸所供樹木。其歸非尊勝,其歸非第一,雖依其依處,不能脫衆苦。若時有歸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諸苦。八支聖道樂,當趣般涅槃,以智慧觀見,諸四聖谛理。此歸爲尊勝,此歸是第一,由歸此歸處,能解脫衆苦”,這個是一個經裏邊,贊歎歸依叁寶的好處。他說,人因爲碰到很多的苦難,遭到很多怖畏,因爲有所怖畏就求這個依靠了,但一般的人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