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去依靠什麼呢?依靠山,林,山神,鬼神,樹神,或歸園囿——歸依園林神了,或者歸依所供的樹木的樹神了。這種歸依(歸依鬼神)呢,這是“非尊勝”,不是超勝的,不是可貴的。他的歸依呢,也不是第一的。“雖依其依處”,雖然他去依靠這些依處,這些鬼神之類的,“不能脫衆苦”,因爲鬼神本身也在衆苦之中,你依靠他,怎麼能脫衆苦呢?
那麼反過來。假使你去歸依佛的話,歸依佛的法,歸依這個僧,“由知苦苦集”,那麼我們歸依叁寶之後,叁寶的核心是法,佛是依法成就的人,僧是正在依法修行的人。那麼我們歸依叁寶之後,從法寶裏邊知道苦,一切世間的苦難,從何而來?苦集,它的因就是集,集就是煩惱跟煩惱推動造的惡業了。那麼你把這個知道之後,你又不想受苦,就把苦的因——煩惱滅掉就可以了。“正超越諸苦”,那麼這個因找到之後,你這個苦難就可以滅掉了,可以超越了。你因不知道,單是要避苦,那是避不了的。
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滅苦難的話,一定要把苦的因,把它去掉,果當然不會來了。苦的因不去掉,你說苦的果要逃避掉,那無可逃避的。那知苦,也知道苦的集,集就是它的因——煩惱跟業障。業障由煩惱而造的,所以說根本還是煩惱。這樣子知道之後,把煩惱斷掉,就可以超越衆苦,把這個真正的超越衆苦,外道的說超越衆苦,不正的,邪的,那就是超越不了的。這個真正如法的,真正可以超越的。那麼修什麼? 八聖道支,八正道嘛,這個可以得到安樂,修行的時候得到安樂。而感的果呢,涅槃,又是安樂的,“當趣般涅槃”,最無上的涅槃。
“以智慧觀見”,我們說修行,佛法是覺,覺要智慧來觀嘛。“諸四聖谛理”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理知道了。苦、集,苦從何來?從集而來。那麼要斷集怎麼辦?修道。修了道之後就證滅谛。這個四聖谛的道理知道以後,這個歸依才是最殊勝的,這個歸依才是第一的。你歸依了這個歸依處,這個歸依處就是叁寶了。你歸依了佛、法、僧之後,那麼一切苦難全部能解脫,“能解脫衆苦”。
那麼這是講總的原則性的,能夠超越一切苦難。那麼我們具體的、面前的苦難,可以解除。他舉一個風索外道的公案,就是說一切人、非人的不能害他。非人的害他,前面我們舉一個賊的問題,非人呢,惡鬼害不了。這是人不能害的,就是說有一個外道,他修大自在天的,修大自在天呢,他修成功了一個“風索”,一個法。“風索”,這個索就是繩子,他用這個繩子,可以捆住那些對方的人,把他逼死。大概這樣子,很多人就在當時,這個地方就全部服他了。因爲抗拒不了他,他的外道的法術很厲害。
那麼他有一次他又施法術了。對一個小孩子,對小孩子施法術呢,這個小孩子竟然不動。他以最厲害的風索去捆他的時候,小孩子不動,沒有把他捆住,也沒有受到損害。這個外道就很奇怪,他說是不是他的法術是失靈了呢?他就試驗,把一個狗作試驗,對狗一試驗他的法術呢,這狗馬上就死掉了,那麼表示他的法術是靈的。但是這個小孩子卻不受他的害,他就很奇怪,就問這個小孩子了,他說:“你修什麼法,怎麼我害你不了呢?”就是降伏你不了呢?小孩子說:“我什麼都沒有修,我是歸依叁寶就是了。”那麼這個外道聽到之後呢,他想歸依叁寶力量那麼大,他修了那麼久的法,“風索”,整個地方都降伏了。而這個小孩子什麼都不懂,僅僅歸依叁寶了,就對他無可奈何,那叁寶力量極大,超過他的這個法術。他也就棄邪歸正,歸依叁寶去了。那麼這個公案是說人也不能害了。
這個我們還經常說,我在寶光寺教書的時候,一個科技大學的老師,他跟他夫人一起來了。他們來了嘛就聊了,聊了之後就談起那些氣功師。他的夫人就說,他們那邊一個公園,一個氣功師在練功,他也要作試驗,把公園裏的那些圍觀的那些群衆做試驗品。他一施法術呢,這些人打滾的打滾,跑的跑,發狂一樣地到處亂跑,那麼都動起來了,就是她,他的夫人,沒有動。這個外道(這個氣功師)也很奇怪,但是沒問她,他也裝了沒看到一樣,因爲他不好意思嘛。他的夫人呢,她怎麼說呢?她說我也沒修什麼法,她僅僅是叁歸五戒的居士而已。那就是說氣功師他用他的邪法,叁歸五戒就受不了。
那麼還有一個,是我到溫洲,一個居士他跟我說,當時一個四川一個大氣功師到溫洲去講,去講他的氣功了。門票很貴,那時候是八十年代吧,十塊錢一張門票,要去聽。那麼聽講了一段時間,這個氣功師就要作試驗了,他就施展他的法術。這一施,法術一施呢,整個的聽衆呢,都跳起來了。自己坐立不安了,自己不自覺地跳了。那麼這個居士呢,他也感到不對了,他也要動起來了,他是修大威德。他趕快念咒,根本咒,大威德咒一念,太平無事,什麼都沒有了。那就是說這些法術呢,碰到叁寶的力量呢,就是法寶嘛,這個是大威德咒,法寶,那就是無可奈何了,施不出他的威力了。這些就是說人、非人呢,不可爲害了,不能爲難。
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,隨行何等如法所作,若先供養歸依叁寶,祈禱成辦,則易成就。
“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”,這個想,當然是如法地想了。“隨行何等如法所作”,如法的,你隨便你做什麼事情,只要如法的,那麼你先要“供養,歸依叁寶,祈禱陳白”,好好求,能夠使你成功,“則易成就”,那可以成功的。那就是說你要如法的事情,你要好好地供養叁寶,好好地修歸依,那就得加持了,就很容易成功。
八速能成佛者,如《師子請問經》雲:「由信斷無暇。」謂由獲得殊勝閑暇,遇歸依處,學殊勝道,由此不久當得成佛,如是憶念諸勝利故,于日日中,晝叁夜叁,勤修歸依。
第八,“速能成佛”,這最高的,歸依叁寶的最後的這個成果就是成佛了。“如《師子請問經》雲:由信斷無暇。謂由獲得殊勝閑暇,遇歸依處,學殊勝道,由此不久當得成佛”,那麼由得到殊勝的閑暇,就是暇滿人身了。碰到歸依的處,就是碰到叁寶了。那麼學殊勝的道,歸依叁寶之後麼學法了、修行了。得不久呢,可以成佛。所以說歸依是成佛的起點,歸依的終點站就是成佛。開始的時候歸依叁寶,最後成就叁寶,自己成就叁寶。
《廣論譯釋》:“對叁寶生起不退轉心,故舍棄八無暇。(任處何處環境,對叁寶生起堅定信心不退。)因生起信解信,故舍棄叁惡趣苦。(對叁寶、業果生起信解之心。)因生起樂信,故舍棄邪見和投生長壽天界。(對爲證得無上菩提而生起恭敬修學之心。)因生起清淨信,故舍棄余叁無暇(無佛、邊地、根缺)。(知叁寶功德,而生起欣樂之心。)”
那麼這裏一個,“由信斷無暇”,歸依、信叁寶呢,可以斷無暇。我們有暇的身體呢,可以遇到叁寶。可以得到修殊勝的道,可以成佛。那麼關鍵要有信心,要有有暇的身。這個有暇的身從何而來?從信心而來。由信心,對叁寶的信心呢,可以斷除八無暇。那麼這個具體的怎麼說呢?對叁寶起的信心呢,他分了四個。
一個是不退轉的信心,那麼是總的。你對叁寶起一個不退轉的信心,就是說對叁寶的信心呢,不退轉了。就是一信到底了,再也不會變了。那麼這樣的信心起了之後呢,整個的八個無暇呢,就都不會有了,都去掉了。不論你處在什麼環境,什麼地方,對叁寶的信心堅定不退的。管你是碰到“文革”也好,什幺也好,什麼的人家,或者你生在耶酥教的環境裏也好,什麼樣子地逼你也好,對叁寶信心不退的。這樣的人呢,八個無暇決定可以舍棄掉。那麼這是總的。
那麼下邊呢,就是另外還有叁個信心,信解的信;一個是起“樂信”,快樂的樂,就是意樂心的樂,“樂信”;一個“清淨信”。得了“信解信”,什麼叫“信解信”呢?對叁寶、業果,起信解信,決定如此,不會改易的。這個信解的信起了之後,可以斷叁惡趣。因爲知道業果是不可改易的,那麼你決定不敢做壞事。不做壞事的話,叁惡趣就不會去了。這八無暇裏邊的叁惡趣,這叁個無暇就可以斷掉,可以棄舍。起信解信呢,棄舍叁惡趣的苦。這是叁個無暇。起“樂信”,“樂信”就是說對無上的菩提起恭敬而願意修的心,意樂心。那麼可以舍棄邪見和投生長壽天。這個八無暇裏邊邪見一個,長壽天呢碰不到佛教,這兩個無暇呢,可以去掉。就是說你對無上菩提起一個極恭敬的意樂心,希望得到,那麼你就可以舍棄邪見跟長壽天的兩個無暇。
最後呢,生起“清淨信”,對于叁寶的功德,生起歡喜的心,清淨的歡喜心,可以舍去沒有佛出世的地方、邊地、根支不具,這叁個無暇也可以舍掉。
總的說,生起信解信,可以斷叁惡趣的無暇;生起樂信,斷除邪見、長壽天的無暇;生起清淨信,舍去佛不出世、生在邊地、跟根支不具的叁個無暇;那麼起不退轉心呢,整個八個無暇都能去掉。
那麼這就是說“信斷無暇”,由我們的信叁寶的信心,可以把八無暇都斷除。所以說我們意念信了叁寶,歸依叁寶之後,有那麼大的勝利,殊勝的利益。那麼就天天呢,晝叁時、夜叁時,要精勤地修歸依這個法。那麼四歸依就多念,就是修歸依法;再進一層的,就是修叁歸依觀。這是我們一個是初步的,一個是從定中修的,都是修歸依。
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,應當守護不舍叁寶者。身命受用,定當舍離,若爲此故,棄舍叁寶,則一切生輾轉受苦,故任至何事,不舍歸依。作是念已,數起誓願,雖爲戲笑亦不應說舍歸依語。
“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,應當守護不舍叁寶者。身命受用,定當舍離,若爲此故,棄舍叁寶,則一切生輾轉受苦,故任至何事,不舍歸依”,那麼我們說,犧牲生命乃至開玩笑。就是最輕微的――開玩笑,乃至最重的――犧牲生命,都不要舍棄叁寶。守護叁寶不要舍棄。那麼這一條呢,就是說什麼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