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定胜,慢慢上去,当然更欢喜。这是《摄抉择分》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归依的胜利。
教授所出胜利分八。
我们教授的,我们的教派里边,传授下来的那些胜利有八种。
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,总有多种,建立内外差别道理,然共称许,觉口窝与寂静论师,以有归依而为判别, 谓得归依,乃至未舍。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,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。此若无者,任作何善,皆不能入佛弟子数。
“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”,那归依之后,就是进入佛的弟子了,进了门了。否则的话,没有归依呢,还不算佛弟子,在门外的。“总有多种”,那么里边道理有好几种,“建立内外差别道理”,就是说我们安立怎么是佛弟子,“外”——怎么不是佛弟子?这个差别呢有很多的道理,有很多的来划分这个界限。“然共称许,觉口窝与寂静论师,以有归依而为判别”,那么共同公认的,就是说以觉口窝为首,跟寂静论师为首的,他们说呢,以归依为判别。归依的就是佛弟子,没有归依的就是门外汉,不是佛弟子。是佛弟子、非佛弟子呢,这个判别的方式很多,但是公认的一种呢,就是说是阿底峡尊者跟寂静论师,他们所提倡的,就是以归依、没有归依来判别。
“谓得归依,乃至未舍。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,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。此若无者,任作何善,皆不能入佛弟子数”,他说得到归依之后,“乃至未舍”,没有舍掉这个归依。怎么舍?后边要讲。那么归依之后,在没有舍之前,这个里边,你进了佛弟子的行列里边去了。“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”,就是说你这个佛弟子呢,要至诚恳切地,以三宝里边:佛是我的大师;法是我的修的法;那么僧是我的修行的助伴。这个就是归依三宝的要件了。那么这个假使没有的话,归依三宝这些你做不到的话,那么不管你做什么善事情,都不算佛弟子。哪怕你修布施、忍辱等等,做了很多,而你最起码的这三个条件没有,那你还不能算佛弟子。那么这是判别是不是佛弟子呢,是以归依三宝跟不归依三宝来判别的,不是说你做了什么善事,算是佛弟子了。
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,《俱舍释》云:「受归依者,是受一切律仪之门。」《归依七十论》亦云:「近事归三宝,此是八律本。 」此中意趣,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,从此意乐律仪发生。
“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,《俱舍释》云:受归依者,是受一切律仪之门”,受归依就是说一切律仪,不管你受什么律仪,总是开头都要受归依的,它的门就是受归依,没有通过这个门就进不了的,律仪你就达不到的,需要通过这个门才能进去,这个门就是归依。
那么这个我们也可以知道了,我们不管是受八戒、五戒、乃至沙弥戒、别解脱戒、菩萨戒,开头都要归依三宝。八戒,八戒的三归;五戒,五戒的三归;那么菩萨戒么菩萨戒的三归;沙弥戒,沙弥戒的三归。这个,以三归为门,那么一切律仪才能进去;没有通过三归,一切律仪建立不起来。
“《归依七十论》亦云:近事归三宝,此是八律本”,近事就是开始归依三宝的居士。归依三宝的时候,这个归依三宝,是八种律仪的根本――就是门了。八个律仪,当然就是我们知道的: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、居士(男居士、女居士),还有加一个八关斋戒,八种律仪。这八个律仪的进入的门,根本就是归依,没有这个根本的归依,这个八个律仪建立不起来的。也就是前边说的,不进这个归依的门,一切律仪都得不到的。
“此中意趣,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”,这个他的意趣,就是他的密意呢,就是说要归依之后,才能“坚固涅槃意乐心”,这个意乐心才能够产生律仪,就是说你要归依三宝之后,对于趋向涅槃的意乐心才能坚固。有这个意乐心,才生律仪了。那么所以说没有归依,律仪是产生不了的。
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。 《集学论》中,显示归依能净罪时,说云:「此中应以生猪因缘,而为譬喻。」谓有天子当生猪中,由归依故,即未生彼,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。「若有归依佛,彼不往恶趣,舍弃人身已,彼当得天身。」 于法及僧亦如是说。故先集罪,有者轻微,有者罄尽。
第三个,“集业障轻微灭尽者”,那么过去造了很多业障,因为归依三宝之后,可以依靠三宝力量,给它轻微,减轻,甚至于灭除。
“《集学论》中,显示归依能净罪时”,《集学论》一本书,它里边指示、开示我们,单是靠归依也能净罪。“说云:此中应以生猪因缘,而为譬喻”,那么他就举一个公案,一个天子他要投生,他的业报呢,天福享尽了,将要生猪了,那么后来呢,因为佛劝他念三归呢,他就念,修了七天的三归,后来死了之后就生到兜率天去了。他本来是帝释天的天人了,那么帝释天呢,看到这个天死掉之后,他就观察他到底生哪里去了,遍找都找不到,后来去问佛了。他说:“这个天子本来要生猪的,那么他死掉之后,我到处观察,找不到他在哪里。”佛就跟他说:“他已经生到兜率天了,你帝释天的力量呢,只能观下,观上呢,上天是观察不到的,所以说你找不到他在哪里了,他生兜率天去了。”那么就是靠归依,他的生猪的罪障消灭了。那这个我们在这里修学的人也有很多经验了。他们有一些罪障就靠念四归依,就有梦兆:吐脏东西,或者是清水沐浴等等。业障消掉了,病也好了。有些事情就转,都转顺,这就是说归依本身就能够灭罪障。
那么这个公案呢,宗大师讲了一下。“谓有天子当生猪中”,因为天上的人他有神通了,他下一辈子生哪里,他是知道的。当他五衰相现的时候,他自己观察,下一辈子要生到猪去了,他非常懊恼。他就没有办法之中呢,就有人劝他修归依了,他就临死之前,七天至诚地修归依法,最后就免了生猪了,而且生到更高的天上去了。 “由归依故,即未生彼”,没有生到猪胎里去。“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”,因为归依之后,把将来要投恶趣的因,这个业把它消掉了。这幺,这个帝释天不是到处找?找不到了,就问佛了,他到底在哪里?佛告诉他之后,他生到兜率天去了。那么帝释天听到之后非常欢喜,就说下边那个偈。
“若有归依佛,彼不往恶趣,舍弃人身已,彼当得天身”,他是赞叹了,归依的功德了。假使有归依佛的,他绝对不会生恶趣去的。假使他是人身的,一般归依都是人才归依了。归依,他把这个人的身体舍了之后呢,他将来生天,就是福报增上了。非但不堕恶趣,还能增上福报,生到天上去。
帝释天赞叹三宝,第一个偈说:“若有归依佛,彼不往恶趣。”第二个偈:“若有归依法,彼不往恶趣。……”下面就是一样的,“若有归依僧,彼不往恶趣。舍弃人身已,彼当得天身。”那就是赞叹三宝的功德。
那么所以说,过去造的罪,由归依三宝之后,有一些减轻了。这是业报的因缘了,这是也靠你自己努不努力,修得是专不专心,这个动机好不好,各方面的因素。那么得的效果呢,有的是这个罪业轻微了,有的呢全部干净了。
四积广大福者,如前所说。
第四,“积广大福者,如前所说”,前面说过了,归依三宝之后,得无边的福报,这个在前面《摄抉择分》里说过了。
五不堕恶趣,由前应知。
第五,“不堕恶趣”,那么这个也算,这里讲过了,不生恶道了。这个三宝的功德呢,就是说单是归依就可以避免恶趣。
另外一个公案也经常人家引的,就是说有个贼,他去偷东西。那么晚上偷东西,手伸进去偷了,结果这个主人没有睡着,他看到手伸进来就把他抓住了。这个主人是信佛的,信佛的呢他本来杀掉他也可以,把他抓了送官也可以。但是他信佛嘛就不杀他,就把他手抓住就打。打的时候就念:“归依上师,归依佛,归依法,归依僧。”念一句打一下,打了几下子,这个就放掉了。这个贼逃掉了,他心里么想:“今天东西没有偷到,总算命是保住了。”那么他这个挨打的时候呢,他听到的是四归依了,“喇嘛拿绞娑切,桑吉拿绞娑切……”,他心里边跑就边念,心里在回忆。那么本来他半夜嘛,他经过那个路,那要经过一个桥了,这一带是极凶恶的罗剎鬼经常出没的地方。因为他这样子边走边来回忆这个四归依的话呢,结果那些罗剎鬼竟不敢走这个路了。看到他呢,就避掉了。
这个我们想一想,四归依力量多大?有的人总嫌四归依好象功德太小了,这是进门的法门。但是我们想一想,他这个贼就是心里……,他也不是真心的归依,仅仅回忆他挨打的情况,这么边想边念的话,尚且恶鬼也不敢侵犯他,那么我们至诚恳切念的话,这个力量之大可想而知了。那么下边“不堕恶趣由前应知”,这是帝释天不生猪的因缘了,可以知道。
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,如经云:「诸遭怖畏人,多归依山林,及归诸园囿,归所供树木。其归非尊胜,其归非第一,虽依其依处,不能脱众苦。若时有归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诸苦。八支圣道乐,当趣般涅槃,以智慧观见,诸四圣谛理。此归为尊胜,此归是第一,由归此归处,能解脱众苦。」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,而为譬喻。
“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”,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公案了,一切非人不能害他,人也同样,你好好念四归依的话,一般人也不会害你。
“如经云:诸遭怖畏人,多归依山林,及归诸园囿,归所供树木。其归非尊胜,其归非第一,虽依其依处,不能脱众苦。若时有归依,佛法及僧伽,由知苦苦集,正超越诸苦。八支圣道乐,当趣般涅槃,以智慧观见,诸四圣谛理。此归为尊胜,此归是第一,由归此归处,能解脱众苦”,这个是一个经里边,赞叹归依三宝的好处。他说,人因为碰到很多的苦难,遭到很多怖畏,因为有所怖畏就求这个依靠了,但一般的人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