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原因呢?“身命受用”,我們的生命,我們的受用,總是一天要完的,要舍掉的。假使爲了生命,爲了受用而舍棄叁寶呢,則你命還是要斷,還是要死,受用還是要用盡的。而你因爲舍棄叁寶之後,以後呢,就惡趣循環,輾轉地受苦。越來越苦,這就劃不來了。生命犧牲了,受用給人家掠奪了,這僅僅是一生的苦。下一輩子你因爲歸依叁寶,可以生天,乃至生這個暇滿人身。你假使放棄了叁寶,爲了命,爲了其他的事情放棄叁寶之後,那你以後輾轉受苦,受苦無期了,這個劃不來的。
所以說“故任至何事”,不管什麼事情,不要舍棄叁寶。那麼開玩笑呢,雖然是小事情,也不要作這些玩笑開,也不要舍棄叁寶。
“作是念已”,這樣子想之後呢,“數起誓願”,數數要起發誓願,“雖爲戲笑亦不應說舍歸依語”,哪怕開玩笑也不要說不歸依的話。
諸先覺等說一學處,謂隨往何方,于彼如來應學歸依,未見根據。
過去藏地有些大德說一個,一種學處,就是說一個見了。這個什麼見呢?他說你生在哪裏,歸依哪裏的佛,就是說:你生西方嘛,歸依阿彌陀佛;生了娑婆世界嘛,歸依釋迦牟尼佛。這個話,沒有看到有什麼依據,那就是說不正確的。這是藏地有這個見了,我們漢地是沒有的。
如是六種共同學處,是如《道炬釋論》中說。各別學處初叁種者,契經中說。後叁種者,出于《歸依六支論》中。
“如是六種共同學處,是如《道炬釋論》中說”,這個六種共同學處呢,《道炬釋》這本書裏邊出來的。“各別學處初叁種者”,各別學處裏邊,前面叁種(這我們表上都寫出來了)“契經中說”,經裏邊說的;後叁種,應修的叁種,是《歸依六支論》裏邊說的(這個我們都標了)。
如彼說雲:「應于形象頌,及諸碎黃布,信解爲大師,親口說諸法,不謗應頂戴,淨未淨諸人,應觀爲善士。」 《攝決擇》中所說此等。迦摩跋雲:「此諸學處,內塢蘇跋,想亦宣說,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。」此語出于此師所傳《壟跋縛道次第》中。
這個《歸依六處論》裏邊,它這麼說,“形象”就是佛的像,“頌”就是四句偈了,“碎黃布”就是僧袈裟顔色的布。這個雖然看到佛像,看到一個頌,或者看到一塊破的黃布,應當想到他就是佛,也就是佛親口說的法,那個黃布就是僧寶。“不謗”,不要毀謗,應該頂戴,頂在頭上。“淨未淨諸人”,就是現了僧相的人,不管你是清淨的,或者是不清淨的,“應觀爲善士”,都是好好的修行人,要當他們是正規的修行人看。
“《攝決擇》中所說此等”,《瑜伽師地論·攝決擇分》裏邊說的跟這個一樣的。那麼迦摩跋是一個大德,他這麼說,“此諸學處,內邬蘇跋,想亦宣說,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”,那麼內邬蘇跋也是大德,這種學處,這些說法,內邬蘇跋大概也說過的,因爲我,還有一個他的一個同參了,他們兩個人呢,從阿蘭若師裏邊聽到說這個話。這個話,是出于內邬蘇跋他所傳的一個《壟跋縛道次第》裏邊有這一句話。那麼壟跋縛,是內邬蘇跋的弟子,他這個書裏說,內邬蘇跋也是這麼說的,那可能是有依據的,因爲他是他的親傳弟子嘛。
若有違犯此諸學處,當成虧損及棄舍之理者。有說違犯六種成舍,謂初叁種各別學處及恒修歸依,爲命不舍,供養叁寶。有說由其九種成舍,謂加違後叁種各別學處,其余僅是虧損之因。
“若有違犯此諸學處,當成虧損及棄舍之理者”,那麼違背這些學處,或者虧損,或者就是舍了,就是舍了這個歸依戒了,這個道理呢,有幾種說法,這裏宗大師把他抉擇一下。
“有說違犯六種成舍”,有的人說,犯了六種學處呢,就是舍了歸依了。哪六種呢?“謂初叁種各別學處及恒修歸依,爲命不舍,供養叁寶”。他說違犯了初叁個各別學處裏邊應止的那個叁條,如果你違背了。另外,“晝叁夜叁恒修歸依”,這條違背了。“爲命不舍叁寶”的這條違背了。同時“供養叁寶”這條也違背了。這六條違背了,都成舍了,舍了叁寶了。
有的說呢,有九條成舍。“謂加違後叁種”,就是叁種各別學處。那麼後邊的叁種各別學處就是說應修的叁個了,應修的就是說,對佛像要看得佛、大師的想,就是前面六個再加叁條,各別學處裏邊應修的叁條加進去,那麼這九條呢,說是舍了這個歸依戒了。
“其余僅是虧損之因”,那麼除了這九條呢,犯了其他的只是虧損,對這個歸依戒是不清淨了,但是沒有舍掉。
然作是思,若與爲命亦不棄舍有違犯者,實舍歸依。如是雖未棄舍叁寶,然俱愛執叁寶異品大師等叁,亦違不言有余大師,心未誠歸,故亦成舍。若未犯此,僅違學處,非是舍因。
“然作是思,若與爲命亦不棄舍,有違犯者,實舍歸依。如是雖未棄舍叁寶,然俱愛執叁寶異品大師等叁,亦違不言有余大師,心未誠歸,故亦成舍。若未犯此,僅違學處,非是舍因”,這是宗大師的抉擇了。宗大師的說法呢,他說前面說得太廣泛了,他真正的舍歸依呢,是舍兩條。應當這樣子說,他說“爲命也不舍棄”的這一條,即使命難也不舍棄叁寶,這一條違背了,就是你自己違背舍棄叁寶了,當然舍了歸依了。“實舍歸依”,這是確實是舍了歸依了。同樣,“雖未棄舍”叁寶,雖然你沒有說把叁寶舍掉了,這一條是明確的舍了嘛。那麼另外呢,雖然舍沒有舍叁寶,但是“俱愛執叁寶異品大師等叁”,那麼你對叁寶異品,跟叁寶不一樣的大師,那些外道的大師,你愛執,執著這個也是好的。“大師等叁”就是他們的大師,他們的法,他們的教徒。那麼你把叁寶異品的外道,也抓了、抓起來了。那麼這也舍了叁寶了,舍了歸依了。就是說爲什麼呢?違背了“不言有余大師”,我們歸依叁寶,就是說沒有其他的大師跟佛可以比的;沒有其他的法跟我們的佛說的法、聖教可以比的;沒有其他的教徒跟我們僧寶可以比的。那麼這一條你違背了,這也舍歸依了。
所以說舍歸依呢,宗大師的抉擇是兩條。一條呢,是直接是舍歸依了,那個爲了命難的緣故也不能舍,但是你自己舍了,有些即使不是命難也舍掉了,這當然是舍歸依了。另外呢,你一面歸依叁寶,一面歸依外道,兩個都歸依,也舍掉了。因爲我們歸依叁寶之後,不能歸依其它的了。你執著還有其它的還可以同樣可以歸依的話,那你就舍了,把歸依叁寶這一條就舍掉了。
所以說真正舍叁歸依呢,就是這兩條。其余的犯了之後呢,“僅違學處”,那就是說你的歸依戒不清淨,違背了,並沒有舍掉。那麼這是宗大師抉擇呢,非常精確。我們一般都依照這個標准。
是故歸依,是于佛教,能入大門。
“是故歸依,是于佛教,能入大門”,所以對佛教來說歸依就是進門的事情,佛教的大門由歸依才能進去。
若有歸依,非唯虛言,則是依止最殊勝力。
“若有歸依,非唯虛言,則是依止最殊勝力”,假使說你的歸依不是空話,是真正的歸依的,根據我們前面的條件做到的。那麼這個,我們得到一個最好的依止的力量,這個最殊勝的力量呢我們依止到了,那是最幸福的了。我們在世間上都是要靠,找靠山嘛。我們現在整個的世出世間的最大的靠山就是叁寶。你如果不是虛言的,正規地歸依叁寶之後,那麼你所依止的呢,那最靠得住的、最殊勝的,你就靠到了。
內外障緣不能違害。
一切內的,外的障不能違害你,你假使真正信叁寶,一心聽叁寶的話的話,內的障――煩惱障;外的障――一切魔障、天的障,都不能害你。如果你,受害了,那還是你自己沒有信叁寶了。煩惱起了,把叁寶丟了一邊去了。那你就受害了。外邊的魔障來了,不憶念叁寶了,求其他的方法來解除了,這你也受危害了。那麼你如果真正依止叁寶的話,一切內外的魔障都不能違害。
功德差別,易生難退,倍轉增長。故如前說,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,受持歸依,勵力不違歸依學處,是極扼要。
“功德差別,易生難退,倍轉增長。故如前說,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,受持歸依,勵力不違歸依學處,是極扼要”, 那麼功德,各種各樣差別的功德,都易生起來。而且依止叁寶力量,不但生起來容易,退也不容易退。不退的話,還要“倍轉增長”,成倍地增長起來。所以說跟前面所說的一樣,因爲是怖畏,怖畏什麼? 怖畏叁惡道,怖畏世間的生死苦,而憶念叁寶有這個功德可以救我們的。這個,這一些門,而真正受歸依的話,“勵力不違歸依學處”,努力地做,不要違背歸依學處,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所以一開始修行,這是一個根本,這個做好了,以後的基礎打好,以後都能上進。功德也“易生難退,倍轉增長”。如果這個沒有弄好,那功德就生不起。生得起也要退。不但是不增長,就是退了。那麼所以說,我們要退不退,檢查自己叁寶的信心如何。
設作是念,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,而起怖畏,能從其中救拔歸處,是爲叁寶。若歸叁寶不違學處,然其歸處,如何救拔。如《集法句》雲:「能斷有箭道,我教示爾等,如來是大師,爾等應須行。」佛是歸依大師,僧是歸依正行助伴,故正歸依是爲法寶。若能得此,解脫畏故。最下法寶,亦是由其初修業時,遠一分過,修一分德,斷證二事,倍轉勝進而爲安立,非離此外,忽從他來。
“ 設作是念,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,而起怖畏,能從其中救拔歸處,是爲叁寶”,這我們前面說過的,爲什麼歸依叁寶呢?就是怕惡趣嘛。假使我們想死、念無常。同時念無常之後,我們該哪裏去?檢查自己的思想行動,都是壞事多,要生惡趣,這個就生極大的怖畏。這個怖畏裏邊,唯一能救我們的就是叁寶,這個是我們前面說過的。
“若歸叁寶不違學處,然其歸處,如何救拔”,那麼假使我們歸依叁寶之後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