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原因呢?“身命受用”,我们的生命,我们的受用,总是一天要完的,要舍掉的。假使为了生命,为了受用而舍弃三宝呢,则你命还是要断,还是要死,受用还是要用尽的。而你因为舍弃三宝之后,以后呢,就恶趣循环,辗转地受苦。越来越苦,这就划不来了。生命牺牲了,受用给人家掠夺了,这仅仅是一生的苦。下一辈子你因为归依三宝,可以生天,乃至生这个暇满人身。你假使放弃了三宝,为了命,为了其他的事情放弃三宝之后,那你以后辗转受苦,受苦无期了,这个划不来的。
所以说“故任至何事”,不管什么事情,不要舍弃三宝。那么开玩笑呢,虽然是小事情,也不要作这些玩笑开,也不要舍弃三宝。
“作是念已”,这样子想之后呢,“数起誓愿”,数数要起发誓愿,“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”,哪怕开玩笑也不要说不归依的话。
诸先觉等说一学处,谓随往何方,于彼如来应学归依,未见根据。
过去藏地有些大德说一个,一种学处,就是说一个见了。这个什么见呢?他说你生在哪里,归依哪里的佛,就是说:你生西方嘛,归依阿弥陀佛;生了娑婆世界嘛,归依释迦牟尼佛。这个话,没有看到有什么依据,那就是说不正确的。这是藏地有这个见了,我们汉地是没有的。
如是六种共同学处,是如《道炬释论》中说。各别学处初三种者,契经中说。后三种者,出于《归依六支论》中。
“如是六种共同学处,是如《道炬释论》中说”,这个六种共同学处呢,《道炬释》这本书里边出来的。“各别学处初三种者”,各别学处里边,前面三种(这我们表上都写出来了)“契经中说”,经里边说的;后三种,应修的三种,是《归依六支论》里边说的(这个我们都标了)。
如彼说云:「应于形象颂,及诸碎黄布,信解为大师,亲口说诸法,不谤应顶戴,净未净诸人,应观为善士。」 《摄决择》中所说此等。迦摩跋云:「此诸学处,内坞苏跋,想亦宣说,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。」此语出于此师所传《垄跋缚道次第》中。
这个《归依六处论》里边,它这么说,“形象”就是佛的像,“颂”就是四句偈了,“碎黄布”就是僧袈裟颜色的布。这个虽然看到佛像,看到一个颂,或者看到一块破的黄布,应当想到他就是佛,也就是佛亲口说的法,那个黄布就是僧宝。“不谤”,不要毁谤,应该顶戴,顶在头上。“净未净诸人”,就是现了僧相的人,不管你是清净的,或者是不清净的,“应观为善士”,都是好好的修行人,要当他们是正规的修行人看。
“《摄决择》中所说此等”,《瑜伽师地论·摄决择分》里边说的跟这个一样的。那么迦摩跋是一个大德,他这么说,“此诸学处,内邬苏跋,想亦宣说,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”,那么内邬苏跋也是大德,这种学处,这些说法,内邬苏跋大概也说过的,因为我,还有一个他的一个同参了,他们两个人呢,从阿兰若师里边听到说这个话。这个话,是出于内邬苏跋他所传的一个《垄跋缚道次第》里边有这一句话。那么垄跋缚,是内邬苏跋的弟子,他这个书里说,内邬苏跋也是这么说的,那可能是有依据的,因为他是他的亲传弟子嘛。
若有违犯此诸学处,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。有说违犯六种成舍,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,为命不舍,供养三宝。有说由其九种成舍,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,其余仅是亏损之因。
“若有违犯此诸学处,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”,那么违背这些学处,或者亏损,或者就是舍了,就是舍了这个归依戒了,这个道理呢,有几种说法,这里宗大师把他抉择一下。
“有说违犯六种成舍”,有的人说,犯了六种学处呢,就是舍了归依了。哪六种呢?“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,为命不舍,供养三宝”。他说违犯了初三个各别学处里边应止的那个三条,如果你违背了。另外,“昼三夜三恒修归依”,这条违背了。“为命不舍三宝”的这条违背了。同时“供养三宝”这条也违背了。这六条违背了,都成舍了,舍了三宝了。
有的说呢,有九条成舍。“谓加违后三种”,就是三种各别学处。那么后边的三种各别学处就是说应修的三个了,应修的就是说,对佛像要看得佛、大师的想,就是前面六个再加三条,各别学处里边应修的三条加进去,那么这九条呢,说是舍了这个归依戒了。
“其余仅是亏损之因”,那么除了这九条呢,犯了其他的只是亏损,对这个归依戒是不清净了,但是没有舍掉。
然作是思,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,实舍归依。如是虽未弃舍三宝,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,亦违不言有余大师,心未诚归,故亦成舍。若未犯此,仅违学处,非是舍因。
“然作是思,若与为命亦不弃舍,有违犯者,实舍归依。如是虽未弃舍三宝,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,亦违不言有余大师,心未诚归,故亦成舍。若未犯此,仅违学处,非是舍因”,这是宗大师的抉择了。宗大师的说法呢,他说前面说得太广泛了,他真正的舍归依呢,是舍两条。应当这样子说,他说“为命也不舍弃”的这一条,即使命难也不舍弃三宝,这一条违背了,就是你自己违背舍弃三宝了,当然舍了归依了。“实舍归依”,这是确实是舍了归依了。同样,“虽未弃舍”三宝,虽然你没有说把三宝舍掉了,这一条是明确的舍了嘛。那么另外呢,虽然舍没有舍三宝,但是“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”,那么你对三宝异品,跟三宝不一样的大师,那些外道的大师,你爱执,执着这个也是好的。“大师等三”就是他们的大师,他们的法,他们的教徒。那么你把三宝异品的外道,也抓了、抓起来了。那么这也舍了三宝了,舍了归依了。就是说为什么呢?违背了“不言有余大师”,我们归依三宝,就是说没有其他的大师跟佛可以比的;没有其他的法跟我们的佛说的法、圣教可以比的;没有其他的教徒跟我们僧宝可以比的。那么这一条你违背了,这也舍归依了。
所以说舍归依呢,宗大师的抉择是两条。一条呢,是直接是舍归依了,那个为了命难的缘故也不能舍,但是你自己舍了,有些即使不是命难也舍掉了,这当然是舍归依了。另外呢,你一面归依三宝,一面归依外道,两个都归依,也舍掉了。因为我们归依三宝之后,不能归依其它的了。你执着还有其它的还可以同样可以归依的话,那你就舍了,把归依三宝这一条就舍掉了。
所以说真正舍三归依呢,就是这两条。其余的犯了之后呢,“仅违学处”,那就是说你的归依戒不清净,违背了,并没有舍掉。那么这是宗大师抉择呢,非常精确。我们一般都依照这个标准。
是故归依,是于佛教,能入大门。
“是故归依,是于佛教,能入大门”,所以对佛教来说归依就是进门的事情,佛教的大门由归依才能进去。
若有归依,非唯虚言,则是依止最殊胜力。
“若有归依,非唯虚言,则是依止最殊胜力”,假使说你的归依不是空话,是真正的归依的,根据我们前面的条件做到的。那么这个,我们得到一个最好的依止的力量,这个最殊胜的力量呢我们依止到了,那是最幸福的了。我们在世间上都是要靠,找靠山嘛。我们现在整个的世出世间的最大的靠山就是三宝。你如果不是虚言的,正规地归依三宝之后,那么你所依止的呢,那最靠得住的、最殊胜的,你就靠到了。
内外障缘不能违害。
一切内的,外的障不能违害你,你假使真正信三宝,一心听三宝的话的话,内的障――烦恼障;外的障――一切魔障、天的障,都不能害你。如果你,受害了,那还是你自己没有信三宝了。烦恼起了,把三宝丢了一边去了。那你就受害了。外边的魔障来了,不忆念三宝了,求其他的方法来解除了,这你也受危害了。那么你如果真正依止三宝的话,一切内外的魔障都不能违害。
功德差别,易生难退,倍转增长。故如前说,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,受持归依,励力不违归依学处,是极扼要。
“功德差别,易生难退,倍转增长。故如前说,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,受持归依,励力不违归依学处,是极扼要”, 那么功德,各种各样差别的功德,都易生起来。而且依止三宝力量,不但生起来容易,退也不容易退。不退的话,还要“倍转增长”,成倍地增长起来。所以说跟前面所说的一样,因为是怖畏,怖畏什么? 怖畏三恶道,怖畏世间的生死苦,而忆念三宝有这个功德可以救我们的。这个,这一些门,而真正受归依的话,“励力不违归依学处”,努力地做,不要违背归依学处,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所以一开始修行,这是一个根本,这个做好了,以后的基础打好,以后都能上进。功德也“易生难退,倍转增长”。如果这个没有弄好,那功德就生不起。生得起也要退。不但是不增长,就是退了。那么所以说,我们要退不退,检查自己三宝的信心如何。
设作是念,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,而起怖畏,能从其中救拔归处,是为三宝。若归三宝不违学处,然其归处,如何救拔。如《集法句》云:「能断有箭道,我教示尔等,如来是大师,尔等应须行。」佛是归依大师,僧是归依正行助伴,故正归依是为法宝。若能得此,解脱畏故。最下法宝,亦是由其初修业时,远一分过,修一分德,断证二事,倍转胜进而为安立,非离此外,忽从他来。
“ 设作是念,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,而起怖畏,能从其中救拔归处,是为三宝”,这我们前面说过的,为什么归依三宝呢?就是怕恶趣嘛。假使我们想死、念无常。同时念无常之后,我们该哪里去?检查自己的思想行动,都是坏事多,要生恶趣,这个就生极大的怖畏。这个怖畏里边,唯一能救我们的就是三宝,这个是我们前面说过的。
“若归三宝不违学处,然其归处,如何救拔”,那么假使我们归依三宝之后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