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不要违背三宝的学处。“然其归处,如何救拔”,那么我们归依三宝怎么救我们呢?
“如《集法句》云:能断有箭道,我教示尔等,如来是大师,尔等应须行”,那么能够断“有”(就是三有),就是能够断生死的,“箭”就是有毒的那些箭了,这个产生极大苦恼的,就是三界的苦了。能够断除三有的苦的那个道,“我教示尔等”,这个佛就说我告诉你们。“如来是大师,尔等应须行”。那么这个《集法句论》的意思就是说我是你们的大师,我已告诉你们怎样子出苦的道,我应给你们作助伴,就是三宝的,佛都给了我们了,出苦的道,佛是大师,那么修学助伴就是僧宝了。
“ 佛是归依大师,僧是归依正行助伴,故正归依是为法宝”,那么佛是归依大师,告诉我们法的人;僧是依着法而修行的人;真正的归依的核心就是法宝。
“若能得此,解脱畏故”,假使能够得到法宝的,依了法宝去做呢,一切怖畏都能解除。
“最下法宝,亦是由其初修业时,远一分过,修一分德,断证二事,倍转胜进而为安立,非离此外,忽从他来”,他说最下的三宝,就是最粗浅的三宝,也是说我们修的时候,是要远一分过,断除一分过失;修一分功德。一个是断,一个修,这样子不断地“倍转胜进”,慢慢地往上进,是安立事,这个叫法宝。并不是说离开我们修这个断过、修德,另外突然之间就来了一个就可以来一个功德的,没有的,就是靠我们法宝来修的,就是说一切真正脱苦的呢,是法宝。
故于此时,是须善巧,善不善业及果差别,如理取舍而修正行,是为修法。若不久思二业及果,如理取舍,则不能遮诸恶趣因,纵畏恶趣,然亦不能脱此畏故。是故救拔果位恶趣,须于因时,纠治其意随不善转,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。
“故于此时,是须善巧,善不善业及果差别”,那么归纳到法宝来了。法宝就是告诉我们哪些是善业,要做的,不堕恶趣;那些不善业,做了之后要受苦的。那么这些道理呢,“如理取舍”,要如理的如法的去取,善的要取,得乐报嘛;恶的要舍,避免苦报嘛。“而修正行”,如法地修行呢,“是为修法”,这个就叫修法了。法告诉我们要修嘛。修法就是说,开始就是说要善巧知道:哪些是善业,那些是不善业;善业感什么果,不善业又感什么果。那么我们不要受苦,要受安乐。该取什么?取善业。该舍什么?舍恶业。这就是修行,这是修法了。
“若不久思二业及果,如理取舍”,假使不是好好地去修二业,它的果报,就是靠思惟善业、恶业它各感的果报,如理地取舍:善的要取;恶的要舍。“则不能遮诸恶趣因”,那么恶趣的因还遮止不了。即使你这一次靠了三宝力量,加持得了生天了,但是你善恶的取舍不知道,以后还会造恶,还会要堕到恶趣去,不究竟的。真正你要掌握这个原则,那就依靠法宝了。法宝里边给我们讲了,原则性的取舍,我们自己掌握之后,那就是可以不再堕恶道了。
所以说,“如理取舍”,假使说我们不好好的修业报跟它的果,不如理地取舍的话,那么恶趣因遮止不了。即使你害怕恶趣,也不能避免这个恶趣的怖畏,将来还是要去。
“是故救拔果位恶趣,须于因时,纠治其意随不善转”,那么所以说我们要救拔果上的恶趣,这个苦位的,那么应当于恶趣的因,要纠正它,不要随了不善的业去转,那么这样子做呢,“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”,那么要这样子做呢,一定要对业果要得到甚深的信心。对业果深信之后,就知道取舍。取舍之后,那就恶趣的因可以断除。那么这就是说归依三宝之后,最重要的要我们掌握业果。归依三宝,固然加持力是有,也可以使你脱恶趣,但是这是加持力,是靠佛的。真正的力量呢,你自己要产生呢,却是要从法宝来的。所以说呢,从法宝来,如何避免恶趣,乃至超出三界呢?这从业果上看了,业果上看的话,下边接下去,明业果了。
所以这本书极善巧,一环接一环来的,没有这一环,下一环上不去。这一环修好了,进入去,决定是那一环。这个是非常之精密地扣住的。那么以后,接下去就修业果了。
今天时间也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四十讲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上一次我们把归依三宝的讲完了。那么里边有一个问题,就是那天一个注解没找到。那么今天补充一下。在第114页,这个归依三宝的胜利,在《摄抉择分》里边,有两个四聚。第一个四聚:得广大的福;得广大的欢喜;得到三摩地;得大清净,就是慧学解脱了。
第二个四聚里边:一得“大守护”;二是“一切种邪胜解障”可以轻微,乃至除掉;第三,“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”,那么这个“正行”,正在修行,“正至”,那么这个,上一次注解没找到,今天补充一下。
什么叫“正至”?我们根据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什么叫“正至”呢?他说,“已趣各别烦恼寂静,故名正至”。就是说烦恼寂静了,断掉了,各个阶段,各式各样的,那么都叫“正至”。那么举个例什么呢?预流果,那一切见道所断的烦恼,八十八使断掉了。这是一个“正至”,得到这个烦恼断的果了;一来果,把欲界的烦恼断掉六品,那么也是一个“正至”,这是第二个果;第三个,不还果,欲界的烦恼断完了,那么是欲界不来了,也是个“正至”;那么乃至阿罗果,三界的烦恼断完了。那么这个就是说,获了果位的叫“正至”,还没有得到果位的叫“正行”,正在修行。那么这个上一次没有找到呢,今天补一下。
重点是,归依三宝之后,该怎么做的。别学、总学哪些要做的。另外我们也考过了,怎样叫舍归依?那么这里有几个说法,宗大师抉择下来呢,是两个。一个就是说,为了命难也不能放弃归依的这一条做不到,为了保命把归依舍弃了。这是舍归依,故意地舍了。那么还有呢,你倒没有故意舍。你另外又崇拜一种其他的教,跟三宝平等起来了。那么虽然你没有舍归依,但是你实际上也舍掉了。因为我们归依的时候,就是说归依佛之后,一切天魔外道都不归依了。你另外还要归依其他的,那么你这个归依的体就失掉了,也就舍了归依了。那么这样子呢,所以说我们这些地方,要特别注意的。要新归依的,归依之前我们都要听一个开示,这些道理都讲清楚了。
那么我们归依三宝之后,能救度我们离苦,也是讲过公案。一个天子,他福报享尽了,快死了,他自己有天眼观察死了以后,要堕猪胎了,受畜生道去受苦去了。那么很着急,那么帝释天就叫他念归依三宝。他七天的归依三宝念了,最后生到睹史多天去了。那么就是说靠三宝力量呢,能度苦。
但是我们说这个度苦,三宝有这个能力度,但是我们要符合三宝的要求,那就是说真正的苦是从何而消除呢?那就是说不要造不善的因了。不善的业造了之后决定感苦果。那么我们要自觉地不受苦的话,那必须要把那些善恶的业搞清楚。造这个善业,决定感人天果;造恶业,也决定是三恶道的苦。所以说归依三宝之后,我们第一搞清楚的,就是要善恶业果的那些分别。那么这也是说归依三宝之后,我们要做的事情,也是学处。三宝的学处,就是要把善恶业果搞清楚。所以说,这一段就是说117页的第3行,“故于此时,是须善巧,善不善业及果差别”,我们归依三宝之后,那么这个时候重点归依的是法,佛是说法的人,僧是依法而修行的人,而归依的重点,中心、核心就是法。这个法是什么呢?我们就是说第一个要搞清楚的:善、恶两个。善的业感什么果,恶的业又感什么果?这个要搞清楚。
“如理取舍而正修行”,那么这个把它搞清楚之后,如理地(如法地)取,取那善的;舍——舍那个恶的。这样子就修行了。这也叫作修法了,修法就是什么呢?就是如理地去取舍了,那些该取的,善的,无漏的要取的。那些该要舍掉的,烦恼,那些有漏的,那就是要舍掉的。这样子辗转地上去呢,从这个增上生,乃至决定胜都可以证到,那么这就是修法。
“若不久思二业及果,如理取舍,则不能遮诸恶趣因,纵畏恶趣,然亦不能脱此畏故”,假使你不好好地修、思惟,这两个善恶二业,跟它所感得的苦乐二果。那么因为不去思惟,也不知取舍了,那么这样子的话,恶趣的因还遮不住。纵然你这一次碰到佛救,归依三宝救度了,出了畜生道的苦,或者恶道的苦,但是你因为这个善恶的业果不明白,你投了善趣,又去做那些不善业了,那么恶趣的因又种下去了,遮不了。那么即使你害怕恶趣,但是因种下去之后,这个果决定要来的。“然亦不能脱此畏故”,你虽然怕恶趣,但是你恶趣的因,你种下了,那这个果必定要来,不因为你害怕就不来了。
“是故救拔果位恶趣,须于因时,纠治其意随不善转”,那么我们要果上的恶趣,要救拔(就是不要去受),要从恶趣的果位里边拔出来,那么是因——要“纠治其意”,我们先要在因上下功夫,因上我们的心、意不随、不跟了那些不善的法去做,那么你恶趣的果就不会来。假使你因上还是随了不善的去做的话,那么果上的恶趣的苦呢,也是免不了的。所以说呢,我们要真正要离开恶趣,要从因上下手,就要明白善恶业。
“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信深忍”,那么我们要恶业不作,这个一定要依靠,我们对业果,得到深深的忍信。就是说,得到不会退转的信心,深深地忍可,这个信心要得到。我们以前说的信心里边,有一个对业果的信,就是这个。
那么这个呢,要是修出来的,不是凭空,“哦,我一定要不退,要深深地相信这个业果。”你嘴里说没有用的,要修的。那么这个呢,就是前面的多思惟了。多作思惟,慢慢的这个信心就增强。
那么这里下边呢,这个书很善巧了。归依三宝之后,重点是法宝,法宝呢就要明善恶业果。善恶业果呢,必须要把业果的因,这个东西呢,要得到深忍的信心…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