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要違背叁寶的學處。“然其歸處,如何救拔”,那麼我們歸依叁寶怎麼救我們呢?
“如《集法句》雲:能斷有箭道,我教示爾等,如來是大師,爾等應須行”,那麼能夠斷“有”(就是叁有),就是能夠斷生死的,“箭”就是有毒的那些箭了,這個産生極大苦惱的,就是叁界的苦了。能夠斷除叁有的苦的那個道,“我教示爾等”,這個佛就說我告訴你們。“如來是大師,爾等應須行”。那麼這個《集法句論》的意思就是說我是你們的大師,我已告訴你們怎樣子出苦的道,我應給你們作助伴,就是叁寶的,佛都給了我們了,出苦的道,佛是大師,那麼修學助伴就是僧寶了。
“ 佛是歸依大師,僧是歸依正行助伴,故正歸依是爲法寶”,那麼佛是歸依大師,告訴我們法的人;僧是依著法而修行的人;真正的歸依的核心就是法寶。
“若能得此,解脫畏故”,假使能夠得到法寶的,依了法寶去做呢,一切怖畏都能解除。
“最下法寶,亦是由其初修業時,遠一分過,修一分德,斷證二事,倍轉勝進而爲安立,非離此外,忽從他來”,他說最下的叁寶,就是最粗淺的叁寶,也是說我們修的時候,是要遠一分過,斷除一分過失;修一分功德。一個是斷,一個修,這樣子不斷地“倍轉勝進”,慢慢地往上進,是安立事,這個叫法寶。並不是說離開我們修這個斷過、修德,另外突然之間就來了一個就可以來一個功德的,沒有的,就是靠我們法寶來修的,就是說一切真正脫苦的呢,是法寶。
故于此時,是須善巧,善不善業及果差別,如理取舍而修正行,是爲修法。若不久思二業及果,如理取舍,則不能遮諸惡趣因,縱畏惡趣,然亦不能脫此畏故。是故救拔果位惡趣,須于因時,糾治其意隨不善轉,此複依賴于諸業果得深忍信。
“故于此時,是須善巧,善不善業及果差別”,那麼歸納到法寶來了。法寶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是善業,要做的,不墮惡趣;那些不善業,做了之後要受苦的。那麼這些道理呢,“如理取舍”,要如理的如法的去取,善的要取,得樂報嘛;惡的要舍,避免苦報嘛。“而修正行”,如法地修行呢,“是爲修法”,這個就叫修法了。法告訴我們要修嘛。修法就是說,開始就是說要善巧知道:哪些是善業,那些是不善業;善業感什麼果,不善業又感什麼果。那麼我們不要受苦,要受安樂。該取什麼?取善業。該舍什麼?舍惡業。這就是修行,這是修法了。
“若不久思二業及果,如理取舍”,假使不是好好地去修二業,它的果報,就是靠思惟善業、惡業它各感的果報,如理地取舍:善的要取;惡的要舍。“則不能遮諸惡趣因”,那麼惡趣的因還遮止不了。即使你這一次靠了叁寶力量,加持得了生天了,但是你善惡的取舍不知道,以後還會造惡,還會要墮到惡趣去,不究竟的。真正你要掌握這個原則,那就依靠法寶了。法寶裏邊給我們講了,原則性的取舍,我們自己掌握之後,那就是可以不再墮惡道了。
所以說,“如理取舍”,假使說我們不好好的修業報跟它的果,不如理地取舍的話,那麼惡趣因遮止不了。即使你害怕惡趣,也不能避免這個惡趣的怖畏,將來還是要去。
“是故救拔果位惡趣,須于因時,糾治其意隨不善轉”,那麼所以說我們要救拔果上的惡趣,這個苦位的,那麼應當于惡趣的因,要糾正它,不要隨了不善的業去轉,那麼這樣子做呢,“此複依賴于諸業果得深忍信”,那麼要這樣子做呢,一定要對業果要得到甚深的信心。對業果深信之後,就知道取舍。取舍之後,那就惡趣的因可以斷除。那麼這就是說歸依叁寶之後,最重要的要我們掌握業果。歸依叁寶,固然加持力是有,也可以使你脫惡趣,但是這是加持力,是靠佛的。真正的力量呢,你自己要産生呢,卻是要從法寶來的。所以說呢,從法寶來,如何避免惡趣,乃至超出叁界呢?這從業果上看了,業果上看的話,下邊接下去,明業果了。
所以這本書極善巧,一環接一環來的,沒有這一環,下一環上不去。這一環修好了,進入去,決定是那一環。這個是非常之精密地扣住的。那麼以後,接下去就修業果了。
今天時間也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四十講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上一次我們把歸依叁寶的講完了。那麼裏邊有一個問題,就是那天一個注解沒找到。那麼今天補充一下。在第114頁,這個歸依叁寶的勝利,在《攝抉擇分》裏邊,有兩個四聚。第一個四聚:得廣大的福;得廣大的歡喜;得到叁摩地;得大清淨,就是慧學解脫了。
第二個四聚裏邊:一得“大守護”;二是“一切種邪勝解障”可以輕微,乃至除掉;第叁,“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”,那麼這個“正行”,正在修行,“正至”,那麼這個,上一次注解沒找到,今天補充一下。
什麼叫“正至”?我們根據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什麼叫“正至”呢?他說,“已趣各別煩惱寂靜,故名正至”。就是說煩惱寂靜了,斷掉了,各個階段,各式各樣的,那麼都叫“正至”。那麼舉個例什麼呢?預流果,那一切見道所斷的煩惱,八十八使斷掉了。這是一個“正至”,得到這個煩惱斷的果了;一來果,把欲界的煩惱斷掉六品,那麼也是一個“正至”,這是第二個果;第叁個,不還果,欲界的煩惱斷完了,那麼是欲界不來了,也是個“正至”;那麼乃至阿羅果,叁界的煩惱斷完了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獲了果位的叫“正至”,還沒有得到果位的叫“正行”,正在修行。那麼這個上一次沒有找到呢,今天補一下。
重點是,歸依叁寶之後,該怎麼做的。別學、總學哪些要做的。另外我們也考過了,怎樣叫舍歸依?那麼這裏有幾個說法,宗大師抉擇下來呢,是兩個。一個就是說,爲了命難也不能放棄歸依的這一條做不到,爲了保命把歸依舍棄了。這是舍歸依,故意地舍了。那麼還有呢,你倒沒有故意舍。你另外又崇拜一種其他的教,跟叁寶平等起來了。那麼雖然你沒有舍歸依,但是你實際上也舍掉了。因爲我們歸依的時候,就是說歸依佛之後,一切天魔外道都不歸依了。你另外還要歸依其他的,那麼你這個歸依的體就失掉了,也就舍了歸依了。那麼這樣子呢,所以說我們這些地方,要特別注意的。要新歸依的,歸依之前我們都要聽一個開示,這些道理都講清楚了。
那麼我們歸依叁寶之後,能救度我們離苦,也是講過公案。一個天子,他福報享盡了,快死了,他自己有天眼觀察死了以後,要墮豬胎了,受畜生道去受苦去了。那麼很著急,那麼帝釋天就叫他念歸依叁寶。他七天的歸依叁寶念了,最後生到睹史多天去了。那麼就是說靠叁寶力量呢,能度苦。
但是我們說這個度苦,叁寶有這個能力度,但是我們要符合叁寶的要求,那就是說真正的苦是從何而消除呢?那就是說不要造不善的因了。不善的業造了之後決定感苦果。那麼我們要自覺地不受苦的話,那必須要把那些善惡的業搞清楚。造這個善業,決定感人天果;造惡業,也決定是叁惡道的苦。所以說歸依叁寶之後,我們第一搞清楚的,就是要善惡業果的那些分別。那麼這也是說歸依叁寶之後,我們要做的事情,也是學處。叁寶的學處,就是要把善惡業果搞清楚。所以說,這一段就是說117頁的第3行,“故于此時,是須善巧,善不善業及果差別”,我們歸依叁寶之後,那麼這個時候重點歸依的是法,佛是說法的人,僧是依法而修行的人,而歸依的重點,中心、核心就是法。這個法是什麼呢?我們就是說第一個要搞清楚的:善、惡兩個。善的業感什麼果,惡的業又感什麼果?這個要搞清楚。
“如理取舍而正修行”,那麼這個把它搞清楚之後,如理地(如法地)取,取那善的;舍——舍那個惡的。這樣子就修行了。這也叫作修法了,修法就是什麼呢?就是如理地去取舍了,那些該取的,善的,無漏的要取的。那些該要舍掉的,煩惱,那些有漏的,那就是要舍掉的。這樣子輾轉地上去呢,從這個增上生,乃至決定勝都可以證到,那麼這就是修法。
“若不久思二業及果,如理取舍,則不能遮諸惡趣因,縱畏惡趣,然亦不能脫此畏故”,假使你不好好地修、思惟,這兩個善惡二業,跟它所感得的苦樂二果。那麼因爲不去思惟,也不知取舍了,那麼這樣子的話,惡趣的因還遮不住。縱然你這一次碰到佛救,歸依叁寶救度了,出了畜生道的苦,或者惡道的苦,但是你因爲這個善惡的業果不明白,你投了善趣,又去做那些不善業了,那麼惡趣的因又種下去了,遮不了。那麼即使你害怕惡趣,但是因種下去之後,這個果決定要來的。“然亦不能脫此畏故”,你雖然怕惡趣,但是你惡趣的因,你種下了,那這個果必定要來,不因爲你害怕就不來了。
“是故救拔果位惡趣,須于因時,糾治其意隨不善轉”,那麼我們要果上的惡趣,要救拔(就是不要去受),要從惡趣的果位裏邊拔出來,那麼是因——要“糾治其意”,我們先要在因上下功夫,因上我們的心、意不隨、不跟了那些不善的法去做,那麼你惡趣的果就不會來。假使你因上還是隨了不善的去做的話,那麼果上的惡趣的苦呢,也是免不了的。所以說呢,我們要真正要離開惡趣,要從因上下手,就要明白善惡業。
“此複依賴于諸業果得信深忍”,那麼我們要惡業不作,這個一定要依靠,我們對業果,得到深深的忍信。就是說,得到不會退轉的信心,深深地忍可,這個信心要得到。我們以前說的信心裏邊,有一個對業果的信,就是這個。
那麼這個呢,要是修出來的,不是憑空,“哦,我一定要不退,要深深地相信這個業果。”你嘴裏說沒有用的,要修的。那麼這個呢,就是前面的多思惟了。多作思惟,慢慢的這個信心就增強。
那麼這裏下邊呢,這個書很善巧了。歸依叁寶之後,重點是法寶,法寶呢就要明善惡業果。善惡業果呢,必須要把業果的因,這個東西呢,要得到深忍的信心…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