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那麼怎樣得深忍的信心呢?就把業果的道理要講得清楚了。下邊就跟了講業果了。

  

  

   深信業果

  

   辛二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

  

 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叁:一、思總業果,二、思別業果,叁、思已正行進止之理。

  所以說,“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”,要把這個對善的、樂的根本忍的信,要把他引發出來。裏邊分叁科,“思總業果,思別業果”,總的業果跟差別的業果,這個後邊一點一點都講了。第叁,“思已正行進止之理”,那麼我們業果知道之後,要正當的去修行了:哪些要“進”――哪些要取的:“止”――哪些要遮的,不要做的?這個道理要搞清楚。

  

   壬一 思總業果

  

   初中分二:一、正明思總之理,二、分別思惟。今初

  第一個,總的業果裏邊又分二。“正明思總之理”,“分別思惟”,這個下邊要講了。那麼業果呢,總地來講――從理上講,別的呢――從事上講。先講總的了。

  

   癸一 正明思總之理

  

  初中有四。

  那麼從總的業果來講,它分四個方面來說。

  

  (一)業決定

  

  

  業決定理者,謂諸異生及諸聖者,隨有適悅行相樂受,下至生于有情地獄,由起涼風,所發樂受,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。從不善業發生安樂,無有是處。

  “業決定理者,謂諸異生及諸聖者,隨有適悅行相樂受,下至生于有情地獄,由起涼風,所發樂受,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”,就是說業果是決定的,決定不異的,造了業決定會感果的。那麼我們說異生――凡夫也好,聖者也好――見道以上的叫聖者了,只要任何哪一種適悅的形相,就是樂受了,就是我們感到舒服的,那種樂受。哪怕在有情地獄裏邊,就是前面講的八大地獄了,這八大地獄裏邊在大火所燒的時候,偶爾有涼風吹過來,那感到很舒服了。我們在夏天的時候,太陽在曬得不可耐的時候,那麼一陳涼風吹來,就感到很舒服。那何況地獄裏邊,大火所燒,燒得不可忍受的時候,涼風一吹,也感到一陣的樂受。這個就是說,最起碼的在有情地獄裏,這麼一陣涼風,這些樂受,都不是憑空而來的,都是從過去造了善業引起的。那麼天上人間的快樂,當然是造善業來的了。哪怕地獄裏邊一陣涼風,也不是無緣無故而起,也是造善業。在造惡的時候,偶爾起了這麼一個善心或做點善事,就感到一陣涼風。所以說業果是決定的,一切適悅的行相的樂受,決定是從造善業來的,不會無因而生,也不會從造惡業而感的。那麼這是從善業了。

  “從不善業發生安樂,無有是處”,那麼你造了不善業,你要想感到快樂的果報,那是無有是處,決定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說我們不要投機,做事情的時候,在做的時候,好好考慮:你這個事情是善的,是不善的?善的就盡量的做;不善的就一點也不要做。否則的話,將來苦受來了,要受的還是你自己了,人家又不會分你受的。所以說這個善惡的業果呢,這個道理,一定要把它肯定下來。一切樂受都是從善業來的,造了惡業想感樂受呢,絕對不可能的,沒有這個事情的。

  

 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,下至羅漢相續之苦,一切皆是,從先造集不善而起。從諸善業發生諸苦,無有是處。

  “所有逼迫行相苦受,下至羅漢相續之苦,一切皆是,從先造集不善而起。從諸善業發生諸苦,無有是處”,那麼這個反過來了,從不善業――惡業了。“所有逼迫行相”,苦受,都是這個行相是不好受的,逼迫的行相,那是使我們很難受的,這些苦受。哪怕阿羅漢相續之苦,阿羅漢煩惱斷掉了,心裏是沒有苦的,但是身上還是有會有苦。身上的苦呢,是業報所感的了,煩惱已經斷完了,但是業報還沒有完。即使阿羅漢身上的一些苦,這些苦都是從過去造的不善業而來的。你想說如果造了善業,會産生一些苦惱的話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的。這是兩個對照的:造了惡業想得善果是沒有的,一切不善業,感的果報都是苦果,哪怕你證阿羅漢了,過去造的果還是要受。

  我們就是說目犍連嘛,他過去世跟他母親吵架,他就說了一句很不好的話,他說:“像你這樣的人,該要被別人打成肉醬。”就這麼一句話,五百世都給人家打了肉醬。一直到成阿羅漢。成了阿羅漢了,還是給人家打死。那麼這個果報呢,就是因爲過去的惡因感的。

  那麼你說造了惡因,而感樂報的,絕無是處,這個沒有這個道理的。就是善惡的業果呢,一定要搞清楚。所以說我們現在很多人作事情要打卦,要問什麼巫婆等等,這多余的,你跟業報去看好了。你做的是善業,決定不會感惡報。如果說你做了善業,暫時有些不好的苦受出現的時候,那是你過去的惡業感的,跟現在是不相幹的。你並不是可以打個卦,看看風水,把這個業報就消除了,這不可能的。那麼要消除業報、業障呢,只有靠修忏悔法,這個倒可以的。

  

  《寶鬘論》雲:「諸苦從不善,如是諸惡趣,從善諸善趣,一切生安樂。」

  “《寶鬘論》雲:諸苦從不善,如是諸惡趣,從善諸善趣,一切生安樂”,《寶鬘論》來個結論,它這麼說:一切苦,都是從不善業而感的。所以說呢,有這個惡趣。就是說造了不善業呢,就感了惡趣,惡趣麼就是受苦了。“從善諸善趣”,造了善業,那麼就感了善趣。那麼一切裏邊,因爲善業造的呢,都是安樂,感到樂的果報。這個也是從《寶鬘論》裏引兩句話呢,來證明這個道理呢,就是一定這樣子的。

  

  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,亦非自性,自在天等不順因生,是爲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。

  “故諸苦樂非無因生,亦非自性,自在天等不順因生,是爲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”,那麼一切的苦,快樂也好,苦受也好,樂受也好,決不是無因生,無緣而來沒有的。世間上的事情沒有無緣無故來的事情,總是都有因的。今天你買彩票發財了,並不是說無緣無故,你買個彩票就發財了,是過去你培下那個福報,該是要發財的,你才買得到發財的彩票。如果你過去沒有布施供養,你把彩票買完了,你還發不了財。這是從善惡上看的,沒有投機取巧的。那麼印度的外道呢,當時有無因論,一切果報,他們說是沒有因的,自然而然出現的,這是不對的。

  “不由自性”,自性他們說一切外道,主張有自性的,那麼或者是大自天所造的,這些也是不合理的,這些不順因,因是跟果不相順的。就是說因不是苦,而産生苦的因。因不是樂,而産生樂的果,這是叫不順因,跟果不相順的因。大自在天,是一個天,他可以造世間,産生一些苦樂。因是:或者是上帝了,或者是大自天了,他本身,他不是苦樂。他天上是快樂的,而造些不好的苦果,不會的。那麼自性,自性本來是樂的,那該是樂的。本來是苦的,自性就是苦的,你不會自性是一個,産生各式各樣的苦樂,都産生出來,這個也不可能的。因跟這個果不順的,叫不順因,這樣子是不符合邏輯的。也就是說我們學因明的時候,這些都可以駁掉的。

  “是爲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”,我們的苦,苦樂,有總、有別的。總的善、不善業,感總的苦樂報,那就是總報業了,也就是後邊要講的,引業了。

  

 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,亦從二業種種差別,無少紊亂,各別而起。

  “諸苦安樂種種差別,亦從二業種種差別,無少紊亂”,那就別苦了,就是滿業了。假使說我們生在天上,這是總的樂報,總的善業感的。在天上有的享受好一些,有的享受差一點,那麼這些差別的原因呢,也就是個別的善不善業所感的。那麼人更顯著了,生了人是善趣。但是人裏邊千差萬別,有的是福報非常好;有的呢,很苦,甚至于多病、殘缺、夭折了這些都會有,那麼這些就是說別的、惡業所感的。所以說總地來說呢,總的也好,別的也好。總是善的業,感樂果;惡的業,感苦果。這是一點也不會差的,“無少紊亂”,不會亂的。“各別而起”,各了各的:善的決定感樂的;不善的決定感苦的。

  

  若于業果,或決定相,或無欺罔,獲定解者,是爲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,贊爲一切白法根本。

  假使說我們對業果,或者是決定,或者是沒有欺罔,就是說一點也沒有迷惑的,那麼得到定解了。就是說業果,善業生樂果;惡業生苦果,得了決定了,沒有欺罔,沒有搞錯亂的。那麼這個定解得到之後,這個是最可貴的。“一切內佛弟子”,佛弟子是內了,非佛弟子是外。“所有正見”,一切正見都從這個地方起來的,這個業果的決定,生起一個定解,贊爲一切善法、白法的根本。一切白法、善法根本就是業果的決定。如果我們對業果能生起決定的信解之後,那麼一切白法,都能夠從這個地方生起來。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佛教的正知正見,得到了。

  所以說正知見,我們說有得到空性見,應成派的空性見,固然是正知正見了。但是這是高度的、深度的這個一般還得不到。那麼我們才學的,怎麼樣得正知正見呢?從業果上,一點也不錯的把業果的這個肯定下來,生定解,這就是正知正見了。這是世俗谛的正知正解,這也是跟聖義谛二無不違的。緣生的因果,對空性二個是溝通的。那麼我們緣生因果搞清楚了,將來這個性空的道理也會通達。如果緣生因果搞不清楚,你還要證空性,不可能的。證到的是邪的,不是正的空性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可以參照一下《廣論》後邊的一些話。那麼後邊呢,《廣論》怎麼講呢?龍樹菩薩,他說的,以怎樣怎樣的因緣,産生了怎樣怎樣的果報。就是說要依靠這個因果的建立,來求性空,即中道。我們說要求性空,先從緣生下手、緣起下手,那麼在《中觀》的第二十四品 裏邊也有說這個話。這個話呢,天臺宗引得很多,他就什麼呢?“若緣起所生,即說彼爲空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