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即依他假設,亦即是中道。”這個話呢,我們漢地翻的是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是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”這是天臺宗,空假中叁觀,就是這個話裏産生出來的。實際上他的真正的意思呢,他是說,我們說一切法是自性空的,那麼假安立他的緣起。這個緣起的有呢,是假安立的,這個就是中道。當下緣起性空,兩個二不違,就是中道。這個在我們真正的中觀見是這樣子的。

  那麼另外一個地方呢,他是這麼說,他說我們要得正知正見了,那麼該怎麼做呢?要得到正知正見的因,要“淨護所受淨戒爲本,多門策勵積集資糧,淨除業障,親近善士,勤修聞思。”要得到正知正見,我們大家都想得正知正見嘛,那麼如何得到正知正見呢?那個《廣論》的後邊,他就說,第一個要“淨護所受淨戒爲本”,你受的戒,假使居士五戒八戒,出家的二百五十條戒。你要清淨地守護,這是根本。在守護淨戒的根本的下邊,“多門策勵積聚資糧,淨除業障”。積集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,清除那些業障。那我們就四加行所做的事情了,這個前面的普賢七支供也是做的這些事。那麼就是說,要在嚴持淨戒的根本的條件下,多多地積聚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,多多地把業障消除。然後呢,“親近善士”,親近善知識,“勤修聞思”,就是聽聞正法了,如理思惟了。這樣子做,就是産生正知的因。

  那麼我們要得正知,就該做這樣子做,第一個戒要持好;第二個福德智慧的資糧要積集起來,業障要把他淨除忏悔掉;然後呢要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。這樣子下去,正知就會生起來;否則的話,因緣不和合,正知生不出來的。那麼我們希望得到正知正見的呢,就這個方面要多多下功夫了。

  這是第一個,業呢,就是說它是決定的。善的業決定感樂果;惡的業決定感苦果,這是不可混亂的。

  

  (二)業增長廣大

  業增長廣大者,謂雖從其微少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樂果,雖從微少諸不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苦果。

  第二個,“業增長廣大”,這個業,它並不是說,造了多少業,就感多少果,業會增長的。造的業很小,但是感的果卻是很大,這是第二個業的道理。“謂雖從其微少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樂果,雖從微少諸不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苦果”,那麼你造的善業,有的時候造得極小,但是感的果,卻會感得極大的樂果。有的時候造的不善業,壞事做的很小,但是感的果卻是極大,苦果。這個業報是天然有這個功能的。

  

  故如內身因果增長,諸外因果無能等者。

  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,諸外因果無能等者”,在我們內身的因果,就是業報的因果,他從一點點的小的因,可以感無量的大的果。這個外邊的因果呢,沒有可以跟他它比的。假使說我們說外邊的一個樹的種子,把它長了種了樹了。這個樹呢,可以産生很多的果,那麼好象一個小小的種子,長那麼大一棵樹,又生了很多的果,好象從小的因,感了很大的果了。但是這個跟我們善惡業的比起來呢,卻不可相比。那個感的果之大,比這個遠遠要超過不曉得無量數的倍。我們假使說一個谷子,種在地下,將來成了一個稻,它可以收很多谷子。這個跟業果比,也不能比,這是極爲又極爲得多。真正的我們內部的業果呢,感的果報的大,比它要大得多。

  

  此亦如《集法句》雲:「雖造微少惡,他世大怖畏,當作大苦惱,猶如入腹毒。雖造微少福,他世引大樂,亦作諸大義,如諸谷豐熟。」

  “此亦如《集法句》雲”,《集法句》裏邊,這個書裏邊有這麼話,“雖造微少惡,他世大怖畏,當作大苦惱,猶如入腹毒”,我們雖然造一些很小的壞事,但是他世――將來呢,要感到極大的苦惱,大的怖畏,極可怕的惡果。那麼,“當作大苦惱”,那麼感了這個極大怖畏呢,就受很大的苦惱了。就是打個比喻,好象入腹的毒,我們只要吃一點點毒好了,很厲害的毒,已經吃下肚子去了。看起來這個毒很小,但是將來,卻會極大的苦惱,毒死人的。大家以前都看到,以前那個小說,叫《王子複仇記》了,它裏邊劍上擺了一點點毒,只要你皮刮破一點點好了,這個毒就會進去,把人害死了,毒死人的。那說毒雖然很小,但是它的毒的果,卻是很厲害。這是打個比喻了,實際上我們前面說了,內邊的因果呢,比外邊那些,不曉得大多少倍。

  “雖造微細福,他世引大樂,亦作諸大義,如諸谷豐熟”,那麼另外呢,你造的福業,就是善業了,雖然很少,但是後世,將來呢,卻要感到極大的樂報,“亦作諸大義”,也可以靠這個“諸大義”,就是修行,得到這個增上生了,決定勝的那些義利。

  他的比喻呢,“猶如諸谷熟”,我們稻子播種的時候,播了一點點,收的時候卻是幾百擔幾百擔的收,那麼就是說下的種子極少,而果報卻極多。但是這個比善惡業的增長呢,還是不能比。這個善惡業增長還要比它多得多。但是這個道理呢,就是說,這個業雖然是小,但是感的果報呢,可以極大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順便要講一下。世間上“善得善報,惡得惡報”,這是不合邏輯的。並不是說他的話不對,就是說他的法相用錯了,報呢――無記,不能說善惡的,報只能說苦樂報,報是無記的。那麼因是善惡嘛,異熟報是無記的。善的因,那是有記的,是善的。惡的因也是有記的。但是報不能叫善惡,報只能說苦樂報。這個是講法相的人,一定要嚴格一點,不能“善得善報,惡得惡報”,這是世間上一些不懂法相人的話。我們要學法相呢,要“善得樂報,惡得苦報”,要該這麼說。

  

 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,此複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。

  “從輕微業起廣大果,此複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”,那麼前面講了很多道理了,他說從小小的業,産生廣大的果。這個裏邊呢,可以從過去的因緣――就是經裏邊講的那些因緣,也可以使我們産生定解,産生這個決定的、不動的、決定不疑的勝解。

  

  如《阿笈摩》說,牧人喜歡,及彼手杖,所穿田蛙,五百水鵝,五百魚龜,五百餓鬼,五百田夫及五百牛,所有因緣。並《賢愚經》說,金天金寶牛護因緣。當從《阿笈摩》及《賢愚經》,《百業經》等,求發定解。

  他舉《阿笈摩》、《阿含經》裏邊說,“牧人歡喜”,“及彼手杖”,他引了很多故事,“所穿田蛙,五百水鵝,五百魚鼈,五百餓鬼,五百田夫”,“五百牛”等等,“所有因緣”,還有《賢愚經》裏邊,“金天、金寶、牛護”等等這些公案。那麼這些呢,我們應當從《阿含經》 、 《賢愚因緣經》和《百業經》裏邊去多看看,生定解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我們平時知道的,裏邊有一些,我們可以作參考的。那麼《略論釋》裏邊講過一個,他說有五百個人鬥爭,那麼一個比丘好心,給他們調解了。另一個比丘,他生譏嫌,他說:“你這樣子做像個女人。”結果說這個話的比丘,五百世做女人。雖是一句話,但是果報五百世的免不了。那麼就是跟目犍連一樣的,對他母親說了一句話,被人家打成肉醬,五百世給人家打成肉醬。哪怕成阿羅漢,免不了。那麼還有一個比丘,他在修定。一個沙彌念經,擾得他心裏定不下去。他就罵這個沙彌:“你念經就像個青蛙叫,哇哇哇。”罵,結果他五百世作青蛙。那麼這個就是說果報很厲害。

  那麼我們在前幾期的通訊裏,也好象登過一些公案。就是有個小孩子,他養下來,手裏是蜷起的。他父母很奇怪,是不是怪胎?怎麼兩個手打不開的呢?他就把他手打開一看,兩個手裏兩個金錢,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個小孩子,就是說,從小手裏兩個金錢,你把他金錢拿落來,又生兩個,拿不完的,那麼長也長得極好。這個家裏環境極好了。他善根也不錯,等到他年紀稍微大一點,就出家去了。出了家之後,他去禮拜那些上座比丘了。拜下去,地下就兩個金錢。每拜一個,都有兩個金錢,錢用不完得多。那麼這個,人家就問佛了,爲什麼原因呢?佛就給他們說,他在毗婆屍佛的時候。他有一個很窮的人,他看到人家國王大臣供佛,供毗婆屍佛,他也就願意供養了。他砍了柴賣了兩個錢,這兩個錢麼銅錢了,賣兩個銅錢他就拿來去供佛了。結果感的報呢,就生生世世財富不斷。最後出家,證阿羅漢了之後……,養下來手裏兩個金錢,還是不會少。拿了又有,拿了又有。這是小小的供養得了無邊的果報,這是一個。

  另外還有一個,一個孩子,也長得極好。生下來的時候,他家裏,天上就下了七寶,把他家裏的庫藏都裝滿了。這個極大財富,那麼長也長得極好,他也是善根很厚,長大一點之後,就出家了,修行去了。那麼那些比丘問佛了:“他爲什麼感這個果報呢?”佛也就說了,他也是毗婆屍佛的時候,他看見人家供養佛了。他也很窮,窮麼他沒有東西供養。他就找了一把石頭,像玉石那樣的石頭,跟珍珠一樣的,拿了去撒那個僧人,供養了,撒了這樣,結果呢就感到天雨七寶,好幾輩子都是這樣子。

  另外呢,還有一個,這個我們記得在通訊也登過的。他一個小孩子,他生出來之後,就在生的那一天,他們家裏的庫藏裏邊,自然也多了一個象。這個象呢,金色的,很聽話,跟小孩子同時長大。他小孩子生了,他也生,小孩子長大能走了,象也能走了。小孩子要去跑,去遊行了,他就騎了象去走,叫停它停下來了。想走了,又走起來。這個還不希奇。這個象全身是金的,他大小便也是金的。他的大小便是純粹的金子,一點也沒有雜的東西雜的。那麼這個家裏當然就大大地富有起來了。那麼,他就有一個太子。他就聽到說有這麼長者的兒子有這麼好一個象呢,他就起個惡念頭。他說:“我做了國王之後呢,我一定要把這個象弄過來。”後來這個太子果然做了國王了,他就下令呢,找那個長者跟他孩子一起到王宮來。那麼這個長者很擔心,他這個王太子本來是個很壞的,現在做國王了,肯定是看想我們的象。我們是不…

《廣論講記(叁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