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即依他假设,亦即是中道。”这个话呢,我们汉地翻的是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是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”这是天台宗,空假中三观,就是这个话里产生出来的。实际上他的真正的意思呢,他是说,我们说一切法是自性空的,那么假安立他的缘起。这个缘起的有呢,是假安立的,这个就是中道。当下缘起性空,两个二不违,就是中道。这个在我们真正的中观见是这样子的。

  那么另外一个地方呢,他是这么说,他说我们要得正知正见了,那么该怎么做呢?要得到正知正见的因,要“净护所受净戒为本,多门策励积集资粮,净除业障,亲近善士,勤修闻思。”要得到正知正见,我们大家都想得正知正见嘛,那么如何得到正知正见呢?那个《广论》的后边,他就说,第一个要“净护所受净戒为本”,你受的戒,假使居士五戒八戒,出家的二百五十条戒。你要清净地守护,这是根本。在守护净戒的根本的下边,“多门策励积聚资粮,净除业障”。积集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,清除那些业障。那我们就四加行所做的事情了,这个前面的普贤七支供也是做的这些事。那么就是说,要在严持净戒的根本的条件下,多多地积聚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,多多地把业障消除。然后呢,“亲近善士”,亲近善知识,“勤修闻思”,就是听闻正法了,如理思惟了。这样子做,就是产生正知的因。

  那么我们要得正知,就该做这样子做,第一个戒要持好;第二个福德智慧的资粮要积集起来,业障要把他净除忏悔掉;然后呢要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。这样子下去,正知就会生起来;否则的话,因缘不和合,正知生不出来的。那么我们希望得到正知正见的呢,就这个方面要多多下功夫了。

  这是第一个,业呢,就是说它是决定的。善的业决定感乐果;恶的业决定感苦果,这是不可混乱的。

  

  (二)业增长广大

  业增长广大者,谓虽从其微少善业,亦能感发极大乐果,虽从微少诸不善业,亦能感发极大苦果。

  第二个,“业增长广大”,这个业,它并不是说,造了多少业,就感多少果,业会增长的。造的业很小,但是感的果却是很大,这是第二个业的道理。“谓虽从其微少善业,亦能感发极大乐果,虽从微少诸不善业,亦能感发极大苦果”,那么你造的善业,有的时候造得极小,但是感的果,却会感得极大的乐果。有的时候造的不善业,坏事做的很小,但是感的果却是极大,苦果。这个业报是天然有这个功能的。

  

  故如内身因果增长,诸外因果无能等者。

  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,诸外因果无能等者”,在我们内身的因果,就是业报的因果,他从一点点的小的因,可以感无量的大的果。这个外边的因果呢,没有可以跟他它比的。假使说我们说外边的一个树的种子,把它长了种了树了。这个树呢,可以产生很多的果,那么好象一个小小的种子,长那么大一棵树,又生了很多的果,好象从小的因,感了很大的果了。但是这个跟我们善恶业的比起来呢,却不可相比。那个感的果之大,比这个远远要超过不晓得无量数的倍。我们假使说一个谷子,种在地下,将来成了一个稻,它可以收很多谷子。这个跟业果比,也不能比,这是极为又极为得多。真正的我们内部的业果呢,感的果报的大,比它要大得多。

  

  此亦如《集法句》云:「虽造微少恶,他世大怖畏,当作大苦恼,犹如入腹毒。虽造微少福,他世引大乐,亦作诸大义,如诸谷丰熟。」

  “此亦如《集法句》云”,《集法句》里边,这个书里边有这么话,“虽造微少恶,他世大怖畏,当作大苦恼,犹如入腹毒”,我们虽然造一些很小的坏事,但是他世――将来呢,要感到极大的苦恼,大的怖畏,极可怕的恶果。那么,“当作大苦恼”,那么感了这个极大怖畏呢,就受很大的苦恼了。就是打个比喻,好象入腹的毒,我们只要吃一点点毒好了,很厉害的毒,已经吃下肚子去了。看起来这个毒很小,但是将来,却会极大的苦恼,毒死人的。大家以前都看到,以前那个小说,叫《王子复仇记》了,它里边剑上摆了一点点毒,只要你皮刮破一点点好了,这个毒就会进去,把人害死了,毒死人的。那说毒虽然很小,但是它的毒的果,却是很厉害。这是打个比喻了,实际上我们前面说了,内边的因果呢,比外边那些,不晓得大多少倍。

  “虽造微细福,他世引大乐,亦作诸大义,如诸谷丰熟”,那么另外呢,你造的福业,就是善业了,虽然很少,但是后世,将来呢,却要感到极大的乐报,“亦作诸大义”,也可以靠这个“诸大义”,就是修行,得到这个增上生了,决定胜的那些义利。

  他的比喻呢,“犹如诸谷熟”,我们稻子播种的时候,播了一点点,收的时候却是几百担几百担的收,那么就是说下的种子极少,而果报却极多。但是这个比善恶业的增长呢,还是不能比。这个善恶业增长还要比它多得多。但是这个道理呢,就是说,这个业虽然是小,但是感的果报呢,可以极大。

  那么这个里边,我们顺便要讲一下。世间上“善得善报,恶得恶报”,这是不合逻辑的。并不是说他的话不对,就是说他的法相用错了,报呢――无记,不能说善恶的,报只能说苦乐报,报是无记的。那么因是善恶嘛,异熟报是无记的。善的因,那是有记的,是善的。恶的因也是有记的。但是报不能叫善恶,报只能说苦乐报。这个是讲法相的人,一定要严格一点,不能“善得善报,恶得恶报”,这是世间上一些不懂法相人的话。我们要学法相呢,要“善得乐报,恶得苦报”,要该这么说。

  

 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,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。

  “从轻微业起广大果,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”,那么前面讲了很多道理了,他说从小小的业,产生广大的果。这个里边呢,可以从过去的因缘――就是经里边讲的那些因缘,也可以使我们产生定解,产生这个决定的、不动的、决定不疑的胜解。

  

  如《阿笈摩》说,牧人喜欢,及彼手杖,所穿田蛙,五百水鹅,五百鱼龟,五百饿鬼,五百田夫及五百牛,所有因缘。并《贤愚经》说,金天金宝牛护因缘。当从《阿笈摩》及《贤愚经》,《百业经》等,求发定解。

  他举《阿笈摩》、《阿含经》里边说,“牧人欢喜”,“及彼手杖”,他引了很多故事,“所穿田蛙,五百水鹅,五百鱼鳖,五百饿鬼,五百田夫”,“五百牛”等等,“所有因缘”,还有《贤愚经》里边,“金天、金宝、牛护”等等这些公案。那么这些呢,我们应当从《阿含经》 、 《贤愚因缘经》和《百业经》里边去多看看,生定解。

  那么这个里边,我们平时知道的,里边有一些,我们可以作参考的。那么《略论释》里边讲过一个,他说有五百个人斗争,那么一个比丘好心,给他们调解了。另一个比丘,他生讥嫌,他说:“你这样子做像个女人。”结果说这个话的比丘,五百世做女人。虽是一句话,但是果报五百世的免不了。那么就是跟目犍连一样的,对他母亲说了一句话,被人家打成肉酱,五百世给人家打成肉酱。哪怕成阿罗汉,免不了。那么还有一个比丘,他在修定。一个沙弥念经,扰得他心里定不下去。他就骂这个沙弥:“你念经就像个青蛙叫,哇哇哇。”骂,结果他五百世作青蛙。那么这个就是说果报很厉害。

  那么我们在前几期的通讯里,也好象登过一些公案。就是有个小孩子,他养下来,手里是蜷起的。他父母很奇怪,是不是怪胎?怎么两个手打不开的呢?他就把他手打开一看,两个手里两个金钱,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个小孩子,就是说,从小手里两个金钱,你把他金钱拿落来,又生两个,拿不完的,那么长也长得极好。这个家里环境极好了。他善根也不错,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点,就出家去了。出了家之后,他去礼拜那些上座比丘了。拜下去,地下就两个金钱。每拜一个,都有两个金钱,钱用不完得多。那么这个,人家就问佛了,为什么原因呢?佛就给他们说,他在毗婆尸佛的时候。他有一个很穷的人,他看到人家国王大臣供佛,供毗婆尸佛,他也就愿意供养了。他砍了柴卖了两个钱,这两个钱么铜钱了,卖两个铜钱他就拿来去供佛了。结果感的报呢,就生生世世财富不断。最后出家,证阿罗汉了之后……,养下来手里两个金钱,还是不会少。拿了又有,拿了又有。这是小小的供养得了无边的果报,这是一个。

  另外还有一个,一个孩子,也长得极好。生下来的时候,他家里,天上就下了七宝,把他家里的库藏都装满了。这个极大财富,那么长也长得极好,他也是善根很厚,长大一点之后,就出家了,修行去了。那么那些比丘问佛了:“他为什么感这个果报呢?”佛也就说了,他也是毗婆尸佛的时候,他看见人家供养佛了。他也很穷,穷么他没有东西供养。他就找了一把石头,像玉石那样的石头,跟珍珠一样的,拿了去撒那个僧人,供养了,撒了这样,结果呢就感到天雨七宝,好几辈子都是这样子。

  另外呢,还有一个,这个我们记得在通讯也登过的。他一个小孩子,他生出来之后,就在生的那一天,他们家里的库藏里边,自然也多了一个象。这个象呢,金色的,很听话,跟小孩子同时长大。他小孩子生了,他也生,小孩子长大能走了,象也能走了。小孩子要去跑,去游行了,他就骑了象去走,叫停它停下来了。想走了,又走起来。这个还不希奇。这个象全身是金的,他大小便也是金的。他的大小便是纯粹的金子,一点也没有杂的东西杂的。那么这个家里当然就大大地富有起来了。那么,他就有一个太子。他就听到说有这么长者的儿子有这么好一个象呢,他就起个恶念头。他说:“我做了国王之后呢,我一定要把这个象弄过来。”后来这个太子果然做了国王了,他就下令呢,找那个长者跟他孩子一起到王宫来。那么这个长者很担心,他这个王太子本来是个很坏的,现在做国王了,肯定是看想我们的象。我们是不…

《广论讲记(三)(下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